● 專題策劃/閆麗華
?
竹炭食品純屬“忽悠”
● 專題策劃/閆麗華

“竹炭食品”近幾年銷量火熱,竹炭花生、竹炭面包、竹炭蛋糕等一度成為暢銷食品。然而,調查顯示,竹炭并未被列入國家允許的食品添加劑范疇,相關產品涉嫌非法添加。竹炭食品純屬“忽悠”。


“竹炭食品”近兩年開始走紅,竹炭面包、竹炭月餅、竹炭蛋糕等一度成為暢銷食品。記者在國內某知名電商平臺及微博、微信上看到,多家商戶和“美食自制達人”在線銷售“竹炭食品”,并宣稱產品具有幫助食用者吸附體內有害物質、凈化血液、清潔腸道、排毒養顏甚至防輻射等多種功效。
這些“竹炭食品”多為在線銷售,來源顯示為“進口”或“自制”,記者發現多數產品并無可靠生產廠家信息。食品安全與營養專家蔣卓勤表示,商家宣傳的竹炭食品保健功能并不存在,涉嫌虛假宣傳。同時,竹炭并未被列入國家允許的食品添加劑之列,相關產品涉嫌非法添加。
“排毒養顏”涉虛假宣傳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輸入“竹炭食品”,共出現790余個商品,許多商品信息都顯示“產自臺灣”。其中銷量排名靠前的為一款號稱“臺灣進口”的竹炭花生,銷售信息顯示已完成744筆交易;“小胖烘培屋”所售的“竹炭蛋糕原料竹炭粉”線上交易有366筆。
除電商平臺,微博、微信上也有不少微商出售竹炭食品。一位微商告訴記者,去年有同行建議她做一款“竹炭蛋糕”,因為“吃竹炭對身體好,不少顧客喜歡買”。于是她也開始做一些竹炭食品,“銷量還可以”。
在淘寶網上,一些竹炭食品和竹炭粉銷售商在頁面上宣稱,竹炭食品能去除人體的體內毒素;減少電子產品輻射對人體的損害;調節腸胃不適,提高腸內弱酸性菌增生;提供負離子,抑制活性酵素產生等。
竹炭食品是否具有這些神奇功效?中山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蔣卓勤表示,雖然竹炭本身有吸附作用,可以放置在居室或冰箱作為吸濕劑、除臭劑等使用,但竹炭的吸附性能與吸附人體內毒素的原理并不相同,所謂“吸附體內毒素”的功能并不可信,“宣傳并不存在的產品功能屬于虛假宣傳”。

“竹炭”實為非法食品添加阿里巴巴“南昌市西格瑪化工有限公司”店鋪負責人向記者聲稱,其所銷售的竹炭粉為“食用級別”,1千克售價56元。但該負責人同時也承認,廠家并未拿到國家食品添加劑的生產批文。
記者查詢國家標準發現,竹炭并未列入《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 2760),不屬于國家允許的合法添加劑范圍。
早在2008年,原衛生部發給質檢總局的《關于竹炭能否作為食品原料或添加劑問題的復函》中即強調,竹炭并非合法添加劑。而《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植物炭黑可作為著色劑用于糖果、大米制品、小麥粉制品、糕點、餅干生產加工。
“竹炭與植物炭黑、植物活性炭并非同一種東西”,北京食品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曹雁平表示,即使是植物活性炭等作為合法的加工助劑,也應該在食品出廠前把其成分去除掉,不應該在最終的食品成品中存在。

何為竹炭食品?
竹炭食品是指在食物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用竹炭粉。炭可以吸附微小顆粒,在中醫上從古至今有很多的應用,但是竹炭在中醫領域卻鮮用于臨床。食用竹炭粉添加進食品中,并沒有相關的科學實驗作為依據。目前也沒有任何關于食用竹炭粉對人體有益的報告,包括動物實驗的報告也沒有,活性炭多用于空氣和水的凈化,其食用功能尚未明確。


“竹炭食品”對人體無益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鐘凱說:“竹炭這么大的顆粒只會從消化道排出,不能被腸道吸收入體內。以為它吃進肚子里就能吸附有害物質,那是一廂情愿。竹炭既不能改善食品色香味,也不能防腐保鮮,也不是食品生產工藝必需的。”
醫學專家表示,沒有證據證明“竹炭食品”對人體有益,食用“竹炭食品”還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便秘,而一旦所使用的竹炭粉中摻入一些雜質或有害物質,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消費者應盡量少吃。
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云無心說:“竹炭并不能被人體吸收,到不了血液,更到不了全身組織。”


在消費社會,商品的符號屬性進一步凸顯。食品不僅要能夠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還要能夠滿足人們對衛生、健康、養生等方面的需求。深諳老百姓消費心理的商家,將“符號經濟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那些在食品安全上并不可靠的商品搖身一變,貼上了“竹炭食品”的耀眼標簽,成為暢銷商品。
正如廣告符號學家威廉森所說:“人們是通過他們所消費的東西來被辨認,而不是通過他們所生產的東西而被辨認。”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老百姓對食品的評價標準逐漸從“好吃、美味”到“吃得有品質”過渡。精明的商家總是善于投其所好,通過廣告營銷的方式,將“符號經濟”的虛火越燒越旺。
不論是“菜單傍名人”,還是“高價平安果”,抑或“瘋狂的瑪咖”,“符號經濟”的背后,通常都隱伏著商業資本的推波助瀾。對于商家而言,“符號”只是一種可以用來進行利益變現的工具,至于“符號”是否靠譜,他們往往并不關心。“符號經濟”讓商品更好賣、更賺錢,這種背離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生存理性,讓“符號經濟”處于一種“野蠻生長”的狀態。
然而,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里,一旦“符號經濟”涉嫌虛假宣傳,不可避免會給消費者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在非理性的裹挾下,“竹炭食品”被塑造成具有神奇功效的“高檔商品”;殊不知,“竹炭食品”不僅對人體健康無益,反而是一種非法添加食品。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竹炭食品上得到鮮活的體現。商家和消費者的符號互動,真實是基本前提;如果刻意隱瞞、欺騙甚至夸大其詞、無中生有,難免會導致“符號經濟”的迷失與走偏。“舌尖上的安全”就得不到守衛。
電商也好,微商也罷,依托于互聯網的“符號經濟”顯然不能成為市場監管的空白地帶。提升違規成本,提高社會規范的震懾力和約束力,只有讓“符號經濟”回歸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這一根本,才能實現商家和消費者互利共贏。說到底,“互聯網經濟”不能陷入“公地的悲劇”,遭遇商家竭澤而漁的開發和利用;只有戴上“緊箍”,類似“竹炭食品”的虛假宣傳才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