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燕君
?
建立現代流通體系促進農產品物流發展
● 梁燕君

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開拓農村市場意義重大。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物流量不僅數量巨大,而且供應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有數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藏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也就是說至少25%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消耗掉了。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則更為典型,農產品可以一直處于采摘后生理需要的低溫狀態并形成一條冷鏈:田間采集后預冷包裝—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柜—消費者冰箱。水果蔬菜在流通中損耗率僅1%~2%,對比之下觸目驚心。
農產品在供給大城市方面,主要發展精品農業,側重高檔次、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近些年來,北京、山東、江蘇等地區一些工廠化生產的農產品開始逐步拓展國際市場。如大桃、蔬菜、肉雞、肉鴨等農產品出口美國、歐洲、日本等。但就國際競爭能力而言,這些產品還處于低層次,低利潤的階段。在中國加入WTO形勢下,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交易等物流環節有很高的環境和設施要求,如冷鏈儲運、產品條碼標識等。所以,必須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業、加大農產品物流技術投入的力度,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農產品物流體系中,才會顯著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提高農產品流通速度,保障農產品質量,為切實解決“三農問題”作出實質性貢獻。
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是具有生命的動物性和植物性產品,在物流中包裝難、裝卸難、倉儲難。因此,農產品物流要求提高:一是季節性生產要求物流的及時性;二是為保證安全必須實施農產品綠色物流;三是要滿足一些農產品的特種物流方式,比如水產品的冷凍運輸、鮮活運輸、分割肉的冷凍運輸、水果的冷藏運輸、牛奶等制品的恒溫運輸等。一些農產品的進出口物流還必須達到國際標準。運輸保鮮技術是目前影響農產品物流的突出問題之一。“新鮮”是農產品的生命和價值所在,但由于鮮活農產品的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會大大限制運輸半徑和交易時間,因此對運輸效率和保鮮條件有很高要求。所以,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及相關科研機構要重點傾斜支持一些涉及農產品物流設施的課題研究,重點扶持一些有較高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市場化與產業化。
當前,我國農產品交易仍以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模式為主,通過新興流通渠道進入消費領域的農產品比重很低,批發和零售功能在空間上混為一體,常導致人流、物流混雜和環境污染。農產品物流電子化是不可缺少的一個農產品流通方式。我國農產品物流業的電子化起步較晚,信息化基礎薄弱,不像零售業已有20年接觸信息技術的經驗。因此,農產品物流業的管理和運作方式都比較傳統,存在管理落后、運作效率低等問題,還遠未達到現代物流水平,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期間,部分農產品嚴重滯銷,也暴露出農產品物流鏈的脆弱和科技支撐的薄弱。中國加入WTO之后,農產品物流業的這種狀況受到挑戰。網絡技術、先進的物流管理系統,將為農產品物流行業整合現有資源,提高運作效率提供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政府有關部門要負責設計搭建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農民以協會或合作組織為單位參加農產品交易。一方面,政府有資金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有利于平臺的快速搭建和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以協會或合作組織為單位將農民組織起來,擴大了農產品物流的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根據農產品物流市場情況和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推斷,數年后電子交易平臺將成為大宗農產品的重要網上集散地,會吸引眾多的國內外農產品交易客戶在該平臺上交易。屆時該平臺可以向市場化經營過渡,通過收取會員費和廣告收益來維持其運營。政府可以將平臺移交給農業協會等組織負責經營管理。農產品物流經營企業也可以依據國際慣例采用拍賣方式交易農產品,拍賣形式在發達國家農產品貿易中有成熟經驗,我國可以引進先試點再推廣。
目前,我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有3家,但這些生產基地的農產品生產和管理尚處于傳統農業生產和管理的運作方式,很難實現農產品物流的精確跟蹤和管理。我國農產品出口每年都有因為農產品質量檢測超標被退貨甚至索賠的案例。而針對這些問題的發生,始終缺乏系統的解決方案來避免或有效追查相關物流環節出現的問題。因此,必須盡快建立農產品物流全程監控與可追溯系統。例如:在涉及農產品投訴問題時,可根據產品唯一編號確認產品產地和流通渠道從而實現農產品追查,以辨別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
建立農產品物流全程監控與可追溯系統,將為農產品的生產者、消費者以及農產品監管部門提供一個科學的管理手段與工具。系統建成后可以在農業等相關部門協助下推廣使用。農民合作組織、農產品協會、農產品物流中心、農產品監督管理部門都是該系統的用戶。該系統數據的積累,還能夠為農業減災的預警與監控提供支持,是實現高效優質農業健康發展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外,政府應該實施農產品物流中心或者農產品經銷公司的資質認證,要求從事農產品物流企業自身承擔保證經營農產品安全無害的義務,如果出現問題取消其經營資質,并根據相關法律追究其責任。建立農產品物流信譽保障體系,實行對農產品供應人、承銷人和零售商的備案,不良記錄通報制度和農產品安全責任連帶制度。
提升農產品物流的質量與效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科技部門需要針對農產品物流的各個關鍵環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其他一些政府監督或法制職能部門,則需要明確制定相關的規范來確保農產品物流的綠色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