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詩詞“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曾在中華大地膾炙人口。此句的原稿,其實是“雪里行軍無翠柏”。毛澤東所牽掛的“翠柏”,指的是在閩西剛結交的朋友傅柏翠。傅柏翠是什么人?革命者?改良主義者?國民黨人?地方自治派?都不是,又都是。在20世紀的國共斗爭中,傅柏翠算得上一位奇人和異數。
出身于閩西山區的傅柏翠,15歲在福州上學時便因憎恨清廷腐朽而秘密加入了同盟會。18歲時他前往日本留學。
當時,正值孫中山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他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只有幾百人參加。傅柏翠佩服這位革命先驅“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動要求入黨并按了手印,并得到孫中山接見。翌年,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傅柏翠在東京又積極參加了罷課抗議活動。
1927年初,北伐軍占領上杭,傅柏翠成為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縣黨部核心人物。同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國民黨一個營夜襲縣城,傅柏翠跳城墻逃回本鄉。在白色恐怖中,他向中共閩南特委書記羅明表示要堅持革命,并出錢支援黨組織。經省委特別批準,他于8月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9月間,南昌起義的部隊經過上杭,傅柏翠發動上千民眾前往支援,并從周恩來、朱德那里接受了任務。翌年春天,他在鄉里首先開展減租,并由自己家帶頭。同年夏天,他又與鄧子恢等發起閩西暴動,建立起根據地和紅軍,傅柏翠擔任了總指揮。
1929年初,朱毛紅軍從井岡山突圍東進,“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5月間,傅柏翠在迎接紅四軍到來時見到了毛澤東、陳毅等人,此后大半年又跟隨他們戰斗。在比較封閉的閩西山區,毛澤東能遇到傅柏翠這樣有學識且有非凡經歷的人物,也感到非常難得。兩人經常闊論天下大勢,還吟詩論詞。毛澤東曾由他陪伴登上臨江樓,即興寫下了《采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毛澤東與傅柏翠雖在一些觀點上有分歧,關系卻很親密,賀子珍快分娩時毛澤東曾托傅柏翠照料。古田會議前,毛澤東下鄉養病只帶了5塊錢,傅得知后派人送去200元,卻被退回并吩咐用于部隊急需。不久,毛澤東率紅四軍返回贛南,曾勸傅柏翠同行,傅柏翠卻舍不得家鄉故土。毛澤東途中寫下了《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開篇便是———“漫天皆白,雪里行軍無翠柏……”在解放后發表時,由于考慮到傅的歷史問題,經作者同意改為“雪里行軍情更迫”。
1930年秋季以后,閩西黨組織內矛盾日益尖銳。傅柏翠因主張按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做法搞“農村共產團”,不贊成黨的六大確定的分配土地政策,再加上宗派原因,被中共閩西特委于年末開除黨籍。
1931年春,閩西蘇區“肅反”時捕風捉影地肅清“社會民主黨”,并把傅當成“頭目”派兵來抓,傅柏翠組織本鄉武裝進行了抵抗。
解放戰爭時期,傅柏翠目睹中國革命取得節節勝利,思想又出現轉變。
1948年秋,他動員閩西實力派說:“我們唯一的辦法是向共產黨投降,爭取一條出路。”翌年春,傅柏翠參與發動起義,在閩西與國民黨軍戰斗了半年,迎來解放軍南下。
毛澤東打來電話托人問候傅柏翠,還囑咐說,如果身體沒什么問題,就趕快出來工作吧。福建省委鑒于傅柏翠在日本學過法律,1950年,安排他擔任省法院院長這一要職。后來傅柏翠以民主人士身份就任全國政協委員,在北京的會場上看見了毛澤東和許多老同志,因自覺慚愧而有意回避碰面。周恩來、陳毅卻找他敬酒并談起當年一起奮斗的往事,傅柏翠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淚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福建省委于1980年代初復查了1930年代肅清“社會民主黨”的冤案,認定根本不存在此組織,傅柏翠就此獲得平反。老人懷著激動之情,提出了恢復黨籍的申請。
1986年,傅柏翠在離開黨56年后,以90歲高齡再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摘自《北京青年報》201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