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寧(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
水冷壁氣化爐含液相渣層熱應力分析
林偉寧(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摘 要:建立氣流床氣化爐水冷壁的局部熱應力模型,運用有限元法對含液相渣層的水冷壁中的應力場進行了模擬計算,對降溫過程中的熱應力分布及變化進行了研究,并對渣層中的應力狀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工況下液態渣層中不存在熱應力,而初始固態渣層中的熱應力主要表現為壓應力;降溫過程中,熔渣凝固新生成的固態渣層中熱應力迅速增大,其中的熱應力主要表現為拉應力,且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
關鍵詞:氣流床氣化爐;水冷壁;渣層;熱應力
氣流床煤氣化技術因其具備的諸多優點[1],已成為清潔高效的燃氣與合成氣制備的首選技術,廣泛應用于化工、電力等行業。在運行過程中氣化爐內的條件十分惡劣(高溫、高壓、熔渣沖蝕);長期的工業實踐證明,與耐火磚襯里相比,水冷壁襯里壽命較長,維護成本低,可確保氣化爐長周期運轉[2]。對于水冷壁氣化爐,在其內壁形成穩定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渣層至關重要,氣化爐內的操作條件對渣層有較大影響,操作不當將導致渣層開裂、甚至脫落,這是渣層中的熱應力超過渣層強度所致;該現象發生后將嚴重影響生產安全,因此,對渣層中的傳熱及應力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氣化爐正常運行時,渣層表面區域的灰渣處于熔融狀態[3],降溫過程中經歷了液-固相變,這將影響渣層中的應力分布。本文建立氣化爐水冷壁二維傳熱與應力數學模型,對含液相渣層降溫過程中的熱應力變化進行模擬分析。
水冷壁主要包括列管結構和盤管結構兩種類型,本文僅針對列管式水冷壁進行研究。水冷壁由冷卻管束構成,管間采用翅片連接,水冷管上焊接渣釘;水冷管和翅片上澆鑄耐火材料(氧化鋁+碳化硅);碳化硅表面附著一定厚度的渣層。水冷管、翅片、渣釘均采用不銹鋼材質。水冷壁各材料及渣層的物性參數取文獻中數據[4-10]。
水冷壁的直筒段為軸對稱結構,忽略其曲率及軸向傳熱,在直角坐標系中建立水冷壁直筒段的二維局部模型;同時對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簡化,引入如下假設:
(1)水冷壁材料間僅考慮熱傳導;材料及固態渣層各向同性且僅發生彈性形變;
(2)液態渣層中的應力為零;初始固態渣層在室溫條件下應力為零;
(3)假設降溫過程中渣層總厚度保持不變,且不考慮灰渣液-固相間密度差異;
(4)冷卻水與管壁的對流換熱系數沿管內壁均勻分布;
(5)氣化爐操作壓力的影響忽略不計。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及上述假設,直角坐標系中的平面溫度場的微分方程可表示為[11, 12]:

其中,k-導熱系數,W·m-1·K-1;T-瞬態溫度,K;qv-材料內熱源強度,W·m-3;ρ-材料密度,kg·m-3;C-比熱容,J·kg-1·K1;t-時間,s。
平面應力場的微分方程及其邊界條件分別為式(2)和式(3):


其中,σx, σy, τxy-應力分量,Pa;X, Y-坐標載荷分量;u, v-彈性位移分量,m;Qx, Qy-邊界上面力均布載荷分量,Pa;l, m-邊界法線方向與x, y軸夾角。
采用有限元法將模型劃分為7536個四邊形單元及7749個節點(見圖1),并將連續的溫度場及位移場離散到各單元節點上進行求解。

圖1 水冷壁模型及邊界條件示意圖
為模型施加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以得到方程的唯一解。采用熱電偶測得的渣層表面溫度作為渣層傳熱邊界條件。水冷管內的冷卻工質為除鹽水,管內流型為紊流,強制對流傳熱,冷卻水溫度為60℃。水冷壁外表面的傳熱方式主要為自然對流和輻射聯合傳熱,室溫為25℃。在模型對稱邊界施加X軸方向的位移約束,并假設降溫前模型中傳熱已達平衡;對該條件進行穩態計算,并將計算結果作為初始條件。
采用間接法對問題進行分析,運用ANSYS的單元“生死”技術對熱應力進行計算。應用等效應力對渣層熱應力進行描述,見式(4)[13];采用第一主應力(σ1)和第三主應力(σ3)判斷渣層中的應力狀態。

其中,σ1、σ2、σ3-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主應力。
4.1渣層熱應力分布
正常操作情況下,水冷壁附著渣層表面區域為液態渣層,處于動態平衡狀態。該層中熔渣在冷卻降溫階段經歷了液-固相變過程,如圖2所示。降溫開始時(t=0s)渣層表面溫度為1296℃,高于灰渣流動溫度(FT=1150℃),約30%的灰渣處于熔融狀態,在模型假設中定義液態渣層中等效應力為零;隨溫度降低,初始液態渣層中的熔渣逐漸凝固,固態渣層厚度增加,新生固態渣層中產生熱應力,且熱應力逐漸增大;t=110s時,渣層表面溫度降至1150℃,熔渣已完全凝固。

圖2 熔渣相變過程渣層應力場
由于渣釘的影響,渣層中溫度沿X軸方向逐漸升高;同時溫度由碳化硅-渣接觸面到渣層表面(Y軸方向)逐漸升高。初始固態渣層中,等效應力沿X軸及Y軸方向均表現為逐漸增大,而新生成的固態渣層中的等效應力分布沿X軸及Y軸方向則呈現減小的趨勢;而初始固-液接觸面處等效應力呈不連續分布。
4.2渣層熱應力變化
為對降溫過程中的溫度場及應力場進行研究,故選取點A、B作為研究對象(見圖1),分別對各點的溫度及應力變化情況進行模擬分析,模擬結果如圖3~圖4所示。

圖3 點A溫度及等效應力曲線

圖4 點B溫度及等效應力曲線
點A位于碳化硅-渣接觸面,此處溫度較低,灰渣在降溫過程中始終為固態。隨著該點溫度由616℃降至181℃,等效應力由39MPa逐漸減小至12MPa。
點B位于初始固-液接觸面。降溫過程中,初始固態渣層中的等效應力由64MPa逐漸降至24MPa;而熔渣于降溫開始時凝固,其等效應力由0MPa迅速上升至3MPa,此后隨溫度降低等效應力逐漸升高。
4.3渣層應力狀態
降溫過程中沿渣層厚度方向(路徑A-C上)的σ1及σ3分布如圖5所示。由圖可見,初始固態渣層中σ1≈0,而σ3<0,且沿路徑A-C逐漸減小;相同位置,故其中應力主要表現為壓應力。熔渣凝固后,新形成的渣層中σ1>0,其值沿路徑A-C逐漸增大,而σ3=0;相同位置,故其中應力表現為拉應力。

圖5 路徑A-C上σ1及σ3分布
本文通過建立水冷壁及渣層的二維傳熱與應力數學模型,運用ANSYS軟件的單元“生死”技術對含液相渣層于降溫過程中的熱應力進行了模擬計算。結論如下:(1)液態渣層中等效應力為零;熔渣凝固后,新形成的固態渣層中產生熱應力,且高溫區域等效應力較小;初始固-液接觸面處等效應力呈不連續分布。(2)降溫過程中,初始固態渣層中的等效應力隨溫度的降低而減小;新生固態渣層中等效應力隨溫度下降逐漸增大。(3)降溫過程中,初始固態渣層中應力表現為壓應力,而凝固渣層中應力表現為拉應力。
參考文獻:
[1]龔欣,郭曉鐳,代正華,于遵宏等.新型氣流床粉煤加壓氣化技術[J],現代化工,2005,25(03):51-54.
[2]Higman C,Burgt MV. Gasification.Boston: Elsevier/Gulf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Publications, 2003.
[3]Heikkinen,R.Slagging behavior of peat ash. Fuel and Energy Abstracts, 1996, 37 (6): 450-451.
[4]周俊虎,楊衛娟,劉建忠,周志軍,曹欣玉,岑可法.鍋爐變負荷引起的水冷壁渣層熱應力[J].化工學報,2003,54(12):1678-1682.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052
作者簡介:林偉寧(1981-),男,河北唐山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