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元(中國民航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00)
?
一種基于PIC30F6010A的異步電機調速控制系統
王子元(中國民航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天津 300300)
摘 要:隨著電子技術和現代控制理論的超速發展,由變頻器組成的異步電動機變頻調速系統才能得以廣泛應用。經過不斷的發展,交流傳動正成為電氣傳動的主流。但是,在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場合,由變頻器組成的開環變頻調速系統仍然難以滿足工程要求。變頻調速是交流傳動中最主要的一種,它具有調速范圍大而且連續的優點。變頻器閉環調速系統主要應用單片機控制。單片機優勢很明顯,在過程控制中的直接數字控制中尤為突出,體積小、價格低是其主要的優勢??刂七^程應用單片機已成為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
關鍵詞:變頻器;PIC單片機;逆變電路;三相異步電機;電機調速
隨著電子技術和現代控制理論的超速發展,由變頻器組成的異步電動機變頻調速系統才能得以廣泛應用。經過不斷的發展,交流傳動正成為電氣傳動的主流。但是,在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場合,由變頻器組成的開環變頻調速系統仍然難以滿足工程要求。變頻調速是交流傳動中最主要的一種,它具有調速范圍大而且連續的優點。變頻器閉環調速系統主要應用單片機控制。單片機優勢很明顯,在過程控制中的直接數字控制中尤為突出,體積小、價格低是其主要的優勢。控制過程應用單片機已成為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
異步電機調速控制系統的設計種類非常之多,但是,變頻調速控制系統在效率、應用、性能等方面,無疑是最好的,它可以將動態性能不高的直流調速系統,用高動態性能的交流調速系統來取代,很顯然,交流驅動系統是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在交流電機的各種調速方式中,變頻調速具有下列優點:第一,減小變壓器占有量、降低啟動沖擊電流,從而保證電機的安全;第二,能夠非常方便地接入通訊網絡控制,將自動化控制理論應用到實際生產當中;第三,電機的正反向不需要通過接觸器來切換;第四,采用無級調速,使調速精度大大提高;第五,總的來說,變頻器用在開關較為頻繁的異步電機上,節能的效果會非常明顯。
在異步電動機中,產生的轉子能量完全是是靠電磁感應得到的。在電路上,定子和轉子之間是不存在任何聯系的,其電路可用圖1來表示。
其中,U1為定子的相電壓;I1為定子的相電流;r1、x1分別為定子每相繞組的電阻和漏抗;E2s為轉子電路電動勢;I2s為轉子電路電流;x2s為轉子電路中的漏電抗;E1為每相定子繞組反電動勢,它是定子繞組切割旋轉磁場而產生的。其有效值可計算如下:
式中,E1為氣隙磁通存在于定子中每相的感應電動勢有效值;f1為定子頻率;N1為定子每相繞組中串聯匝數;KN1為基波繞組系數;Φm為極氣隙磁通。
電磁轉矩的表達式為
其中Pm的單位為Kw,n的單位是r/min,T的單位是N*m。交流調速是通過使定子繞組供電頻率發生改變,從而達到了調速目的。電機的磁場轉速被稱作同步轉速,用n0表示:
其中,f為三相的交流電源的頻率,一般為50Hz;p為磁極對數。當p=1是,n0=3000r/min;p=2時,n0=1500r/min。
由式(3)得知,磁極對數p如果越多,轉速n0就會越慢,轉子中的實際轉速n就會比磁場同步轉速n0要更慢一點,因此,稱之為異步電動機,其中的區別使用轉差率s來表示:
當電源的轉子還沒有轉動的瞬間,n0=0,這時s=1;啟動后出現極端情況n=n0,則s=0,即s在0~1之間不斷變化,一般的異步電機在額定負載之下的s=1%~6% 。
根據對大量的文獻資料的學習和對上述各個部分原理的深刻理解,同時通過對Protel 99SE軟件的深入學習,我們設計了基于dsPIC30F6010A單片機的高速異步電機的變頻器設計的模擬電路圖。
系統的軟件流程由故障綜合、緊急制動和正常工作三部分組成,在開始啟動程序時,首先需要確認緊急制動的按鈕按下沒有,要是已經按下了,那么,單片機會發出信號使得電機發生緊急制動。要是電機沒按下緊急制動的按鈕,則會進行故障綜合檢測,包括過壓、過流和過熱的檢測,如發現其中一項出現問題,則電機緊急制動。如果前面所述的狀況都沒有出現,這是程序使電機正常的工作,正常的停機。
總體說來,設計出的PWM變壓變頻器能夠實現了最基本的上電穩定運行,具有最基本的變頻器功能。除此以外,此變頻器有著一定的調速的功能,然而,調速的范圍和精度卻還不是很盡如人意,此問題是其需要提高的部分。而且,為了對單片機能否正常工作進行檢測,我們還設計出了幾塊dsPIC30F6010A的最小系統板,這些最小系統板不但能用在本次設計課題上,我相信將來再次使用這款芯片時,這些最小系統板也必將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陳伯時.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運動控制系統(第三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14-17.
[2]韓旺,楊文劍.淺談異步電機變頻調速[J].企業技術開發,2011:36-38.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