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范博倫(.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4000;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 430074)
?
三江地區斑巖銅礦的研究現狀
陳 瑩1,范博倫2
(1.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 430074)
摘要:銅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重要基礎原材料之一,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銅消費國。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之中,對銅的消費量仍然在不斷上升,但我國的銅資源供應能力有限,三江地區是少有的大型斑巖銅礦床。所以對三江地區斑巖銅礦的綜合研究,對尋找和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我國銅資源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三江地區;銅礦;斑巖
銅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重要基礎原材料之一,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銅消費國。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之中,對銅的消費量仍然在不斷上升,但我國的銅資源供應能力有限。我國銅儲量位居世界第七,但基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現狀,無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與國外的富銅大國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1]。
世界銅礦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2]:硫化物型銅鎳礦,沉積型銅礦,火山巖型銅礦,矽卡巖型銅礦和斑巖型銅礦。當今世界上銅金屬儲量約為10億噸,斑巖銅礦的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一半,是所有類型銅礦中最多,是各類銅礦之首[3]。在中國的斑巖型銅礦占銅礦總儲量的大約一半左右,所以斑巖型銅礦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開發利用礦床類型[4]。
三江地區義敦島弧帶上集中分布了斑巖銅礦。所以該區是礦床地球化學及斑巖型銅礦成礦模式的主要地區,也是也是研究島弧帶的構造演化和成礦作用的理想場所[5]。但由于前人在本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礦床、成礦控制方面,對巖漿巖方面的研究程度較低。
1979年,云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提出中甸地區的斑巖分印支和燕山兩期。
1986-1990年,葉慶同、莫宣學、李興振等對該區的火山巖、侵入巖分布及特征作了進一步的研究。
1991-1998年,莫宣學、楊岳清等,通過對中甸地區巖漿巖及構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區的斑巖銅礦既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2002-2004年,曾普勝等,通過對島弧帶構造格架研究發現中甸地區島弧帶內東、西兩個斑巖帶的斑巖型銅礦的找礦遠景極大。
2004-2006年,李文昌、潘桂棠、莫宣學、侯增謙、曾普勝等,通過三江地區南段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的綜合研究表明,義敦島弧是“三江”古特提斯四個洋盆,即昌寧-孟連洋、瀾滄江洋、金沙江-哀牢山洋、甘孜-理塘洋。其中甘孜-理塘洋殼向西俯的中甸島弧是非常具有找礦前景的斑巖型銅礦成礦帶。
世界上數十年來斑巖型銅礦的研究表明:其最重要的成巖地質環境是匯聚型板塊邊界。主要的觀點有兩種[6]:首先是匯聚型板塊邊緣的由大洋地殼俯沖所產生的島弧或山弧環境,另一種是產生于大陸板塊內部的板內環境。在洋殼俯沖陸殼產生島弧或陸弧環境產生的斑巖型銅礦占世界上斑巖型銅礦的九成以上,但板內斑巖型銅礦一樣不可忽略。
而我國前人在三江地區對斑巖型銅礦的研究大多都是與礦床形成機制和控礦構造有關,對研究區的地質生產及科研工作都圍繞著義敦島弧帶南段的普朗銅礦等斑巖銅礦床的成礦過程、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類型展開。但對于研究區的基礎地質和綜合研究工作方面較為薄弱。
斑巖型銅礦作為金屬銅的最大來源,主要產于匯聚型板塊邊界的陸弧和島弧環境中。基于大量對陸弧和島弧環境下產生的斑巖銅礦床分析,Sillitoe提出了著名的斑巖型銅礦板的經典塊構造模型。他通過對全球斑巖銅礦的分布特征的仔細分析,指出在板塊俯沖背景下斑巖銅礦主要在主動大陸邊緣鈣堿性火成巖帶中形成,礦床礦化與板塊俯沖作用引起的巖漿活動密切相關。
相對于前者,關于板內斑巖型銅礦研究的起始要晚一些。而且是隨著最近數十年板內斑巖型銅礦的大量被發現,其研究才開始有所深入。Holllster等建立了石英二長巖型斑巖銅礦蝕變一礦化模型。楊志明等初步提出了碰撞造山環境斑巖銅礦的成礦模型。
綜上所述,三江地區巖漿物質來源的形成、淺成環境中侵位機制和含礦熱液富集沉淀條件是斑巖型銅礦產生的重要步驟。而匯聚型板塊邊界則為三江地區斑巖型銅礦最重要的成礦區域背景。
參考文獻:
[1]陳甲斌.全球銅資源狀況及未來五年中國銅資源戰略[J].江蘇地質,2006(04):314-320.
[2]白靜,溫建康,黃松濤等.不同成礦條件下黃銅礦微生物浸出研究概況[J].稀有金屬,2012(04):644-650.
[3]楊夕輝.三江成礦帶中甸地區斑巖型銅礦成礦綜合信息研究及資源預測[D].昆明理工大學,2005.
[4]馬瑛.斑巖銅礦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西部探礦工程,2007(09):89-92.
[5]劉學龍,李文昌.云南格咱島弧印支期巖漿作用的鋯石年齡和鉿同位素證據[J].地學前緣,2013(05):57-74.
[6]鄒國富,李峰,李波等.滇西北春都斑巖銅礦床侵入巖巖石地球化學[J].礦產與地質,2011(05):405-411.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