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麗(西安外事學院,西安 710077)
?
西安市社區公交應用研究
劉恒麗
(西安外事學院,西安 710077)
摘 要: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系統、BRT等大容量、骨干交通系統的完善,以及城市外圍快速發展,我們亟待一種低容量、短距離的交通方式去銜接這些大容量交通方式,因此社區公應運而生,很多大中城市研究社區公交運行方式、票價水平以及社區公交和骨干型交通方式銜接越來越普遍,因此本文積極探索西安市社區公交的運營模式,研究合理的線路組織模式、滿足多樣化的出行需求,使社區公交更好的融入城市公交系統,從而實現公交系統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社區公交;城市公交系統;骨干型交通
1.1社區公交概念
社區公交屬于城市公交的“微循環”體系,是一種銜接居住區與主要客流集散點的短線公交模式。西安市屬于典型的城市發展帶動交通發展的城市,隨著城市向外圍擴張,軌道交通等骨干型公共交通系統的發展,城市外圍骨干型交通服務不到的地方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城中村在早晚高峰時期,居民交通需求很大,但相應的公共交通供給不足,社區公交作為“微循環”方式便能有效的填補了公共交通系統的不足。
1.2社區公交的研究意義
在國內為一些大中型城市,城市交通發展過程中倡導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共交通為主體,多種公共交通共同發展的思路。尤其是近年來,政府特別關注城市軌道交通或者BRT的建設發展,西安市對軌道交通的建設也是放在重中之重,從2011年第一條地鐵來通以來,軌道交通客流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地鐵沿線的出行,提高的沿線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但是軌道交通的發展,并不能緩解城市外圍一些新建小區的出行,主要是出行者距離軌道交通站點太遠,超過出行者可忍受的步行距離,導致出行者選擇自己開車、乘坐出租車,或者乘坐摩的,這樣一來不但造成地面上私家車的增多,還影響了軌道交通的客流增長。綜上所述,對于西安市來說社區公交主要作用為:(1)銜接骨干型交通和城市邊緣居民出行。西安市軌道交通逐漸經歷有干線網向網絡型方向轉化,社區公交是聯接居民出行了軌道交通的重要接駁工具;再者除了公共自行車,社區公交也能實現零距離換乘,降低居民的步行距離。(2)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高公交系統競爭性。社區公交作為一種“微循環”體系,恰好彌補了軌道交通或者常規公交不能深入每個出行小區的不足,同時也增加了西安市公共交通的覆蓋范圍,提高了公交系統的競爭力度。
2.1西安市社區公交潛在需求
綜上所述,西安市公共交通發展日新月異,軌道交通的發展、常規公交車輛不斷注入,公共自行車的投放,但仍然不能滿足出行者多樣化需求,還沒有形成金字塔式穩定的公共交通系統。地鐵與私人交通之間的接駁、常規公交之間的銜接以及微型公交和骨干公交之間的銜接凸顯出來的等矛盾日益劇烈,尤其是西安市對于社區公交的投入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完善的理論研究和應用規范。
2.2社區公交設置原則
20世紀末,歐美等國家巴士公交的應用研究已經初見端倪,隨后,在我國只有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開始借鑒國外的經驗,在城市軌道交通基本完善的前提下,把目光投向巴士公交,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社區公交。
社區公交多采用中型巴士,因為連接的是軌道交通或者大型公交樞紐站與公交設施比較薄弱的交通小區中型巴士遠可以滿足居民出行。另外社區公交對于軌道交通來說是接駁公交,對于整個公交系統來說具有輔助性。因此社區公交具有提高交通接駁能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引導居民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轉移等功。對于西安市公交社區,參考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考慮其自身的特點,西安市社區公交設置原則為:
(1)盡可能以就近軌道交通站點或者大型公交車站點為起點,城市外圍區居民聚集區為終點;(2)沿線盡可能多經過居民生活區,站點盡可能放在小區出入口;(3)站點間距不宜過大,平均站間距應比常規公交站間距要小,對于不太成熟的片區,交通小區距離比較遠時,站間距可以適當的加大,在方便出行者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經濟效益;(4)可以設置單線形式,也可以設置循環線路。
既然社區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發展的必然結果,那么在西安市社區公交在發展之初進行研究,就會避免在以后發展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本文主要從西安線路模式以及票價體制兩個方面,對社區公交發展初期的模式進行探討。
3.1線路模式
社區公交線路盡可能以軌道交通站點或者大型公交車站點為起點,城市外圍區居民聚集區為終點
3.2票價體制
對于西安市外圍小區來說,很多是由于城中村改造而來,小區居民經濟收入普遍偏低,如果公交票價太高,會減低出行者選擇社區公交的概率而導致選用黑摩的或者自行車等交通方式,這樣反過來會影響城市交通;如果票價過低,那么公交部門長期補貼的話就會造成社區公交形成惡性循環而無法長期存在。因此社區公交在制定票價時應參考出行者吸引力、社區公交經營者以及常規公交票價綜合考慮:
(1)通過社區聽證會或者發放問卷的形式,充分調查出行者可接受的票價水平,并結合已經運行社區公交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票價水平,形成一套合理的票價方案;(2)對于中小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可以免票,作為銜接交通方式,跟其他公共交通進行換乘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票價優惠,這樣以來可以誘導乘客換乘;(3)社區公交盡量采用自動售票的模式,這樣可以減少人員開支,使用公交卡的話可以自動打折,同時也能把社區公交系統和其他骨干型公共交通系統聯系起來。
隨著西安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市區外圍區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出行水平要求必然增加,因此除了要保證各種交通方式的協調發展之外,還應考慮骨干交通和微循環體系發展相互協調的問題,促進社區公交和軌道交通或者BRT之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征宇.城市公交交通服務市場的細分化[J].價格理論與實踐-社區公交的運營模式和票價體制探討,2009(10).
[2]惠英,趙杰.基于出行服務鏈的社區公交線路模式與效應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2(04).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