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曉榮
?
中共在抗日戰爭時期各根據地兵工事業回顧
■ 馬曉榮

編者按:兵器工業出版社和國防工業出版社,從80年代起相繼編輯出版了一系列的兵工史料書籍,其中包括了10本中共從紅軍到抗日根據地的軍工史料、一套四冊從同治到1949年的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由以上四冊資料整理而出的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等,為中國的近代兵工發展史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值此紀念人民軍工創建85周年之際,本文作者依據上述資料摘選了中共抗日根據地兵工廠情況史料。重溫這段艱苦卓絕的軍工歷史,體會人民軍工創業之難,才會更摯愛今天的軍工事業,自覺為我國軍工發展做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各淪陷區積極活動,組織抗日游擊隊,成立抗日根據地。各基地使用的武器,有的來自民間,也有許多繳獲自日軍、偽軍及其他武裝力量。國民政府從抗戰開始便無武器、彈藥供給中共,中共中央指示各地要自力更生,制造武器、彈藥。因此各根據地中都設有兵工廠,其規模及能力大小不等,但是都有原料來源的困難。
各根據地的主要產品是復裝子彈、手榴彈、地雷、黑火藥等。也有少量的步槍、手槍、機槍、日式擲彈筒等的生產。后期有些根據地可以自產無煙藥、自制子彈、迫擊炮和炮彈。主要的生產方式是以翻沙、手工鍛造,配合小量機器加工。大部分的原料來自淪陷區的鐵軌,因此品質的差異很大,產量也不多。后期因為自制槍械品質不佳,大部分放棄,專注于彈藥的生產。
由于兵工生產集中了各區的技術人員,因此各廠同時也負責其他的民生生產任務,例如生產肥皂、火柴、油墨,管理鍋爐發電等等。可見,早期人民軍工就已經“軍民兼顧”了。從兵工發展上也有很大的進步。從根本不通曉武器的原理、制法、好壞,到了抗戰期間,由于機械工藝科技原理相對普及,因此制造武器已經不是太難的事了。工作的機器,只要有適當的原料,也可以生產。掌握了生產技術之后,下一步便是提高品質、生產管理和生產效率。
對于兵工生產,早在抗日戰爭初期,山東的共黨組織和山東縱隊就十分重視。山東各地抗日武裝建立后,一些小型分散的兵工廠也相繼建立,主要分布在膠東、清河、冀魯邊、魯中、魯南、濱海6個根據地。1938年春,膠東抗日救國軍三軍三大隊,在黃縣圈楊家村,成立了山東的第一個人民兵工廠——圈楊家村兵工廠。
機器來自沒收的資本家工廠,員工100余人。1938年5月,仿造出七九步槍26支,該槍仿造自漢陽步槍,槍管來自當地玲瓏金礦鑿巖用的六梭小孔鉆鋼。6月生產50支,7月生產60支。當時技術人員較多,質量較好。
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建立,成立了膠東、魯中、清河、冀魯邊、魯南及濱海等抗日根據地。1939年3月,因日軍掃蕩,圈楊家村兵工廠全部遷出黃縣,機器人員損失極大。改編為山縱隊第五支隊第一兵工廠。1943年下半年,山東的兵工生產已得到較大發展。全省已由1938年初創時的6個工廠、600余工人發展到18個工廠、近3000工人。產品的種類和產量也有較大增加。彈藥生產不僅能制造各種子彈,還能制造各種炮彈和烈性炸藥;武器生產不僅能制造各種地雷、手榴彈,還能批量生產步槍、機槍和大口徑的迫擊炮。據1943年統計,清河區兵工生產能力月生產炮彈1500余發,子彈6000—8000發,炸藥300余斤,魯南軍區可月生產手榴彈7000余枚,爆炸率達90%以上。
從1944年初到1945年8月這一段時間,山東的兵工生產獲得迅速發展。到1945年8月,已發展到28個工廠,6000余名工人。據1944 年7月統計,全區月生產步槍270支、迫擊炮彈1000多發、榴彈6.5萬余枚,制造子彈2000余發,復裝子彈2萬發,地雷1600余個。濱海軍區通過技術革新,也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1945年全區兵工廠共生產子彈1.21萬余發、槍榴彈3.02萬余發、手榴彈28萬余枚、“五五”炮彈5006發、“八二”炮彈3696發、地雷3978個、“五五”手炮408門、炸藥8688斤。
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及對日軍大反攻形勢的需要,各兵工廠認真貫徹執行了山東軍區制定的,以彈藥生產為主的生產方針,加強對火藥的研制與生產。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收復了一些重要工業城市的工廠及礦山,以及解放區面積的迅速擴大,為山東的兵工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料,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能力。到1946年2月,山東的兵工廠由原來的22個發展到27個,擁有職工6000余人。1946年春,魯中兵工總廠接收日偽時期的軍火廠改名為顏山鐵工廠。根據膠東軍區統計,全區1946年共生產“100”式迫擊炮19門、迫擊炮彈34122發、子彈931658發、擲彈筒彈70506發、各種炸藥59424斤。1946年渤海各軍分區兵工廠總計生產手榴彈525000枚、地雷3800個、炮彈3000發、子彈120000發。魯中、魯南、濱海3個區的兵工生產品種和能力也都有成倍增加。

1946年底至1947年初,華中7個兵工廠2500余人轉移到魯南、濱海,后又轉移到渤海,為這3個區的兵工生產增加了力量。魯南區由原來生產規模較小的7個兵工廠,擴展為生產規模較大、產品品種齊全的7個大廠,濱海地區由原來的6個小兵工廠,擴大到8個生產規模較大的兵工廠。1946年,中共中央提出擴大兵工生產、支援前線,決定把膠東民兵工廠合編到軍區直屬廠,各地區民兵須有部份修械員,自七月份開始到八月份共合并了五個分廠,成立第六廠、第七廠,共增加人數786名。這時總人數已由2092增到2878名。
第六廠以環海一分廠為基礎,七分廠以環海總廠為基礎。六分廠任務做七五、八二迫擊炮彈,七分廠任務做十生地迫擊炮彈,并在煙臺做炮彈皮,每月約300—500發,新轉化任務、新工人、新的單位組成(雖然調去部分老工人),他們的生產力量是很低的。1947年國民黨對山東實行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迫使魯南、魯中、濱海以及后來膠東的一些兵工廠不得不停產轉移。在轉移時,由于掩埋機器設備,致使有的銹蝕損壞,工人無法生產。因此,武器彈藥的生產出現滑坡,生產規模縮小,各種產品及其質量下降。
1947年2月膠東召開軍區兵工會議,擴大了生產,支援魯南會戰,軍區與行署共同決定,動員膠東黨政軍民,有關單位出機器、原料、人員,擴大兵工生產。在三月份開始組織,由東海軍分區造槍廠、原六分廠、政府義豐工廠為基礎,合成新六分廠。因膠東發展部隊缺槍,即確定造槍任務:成立第八廠,任務是造機槍。 1947年3月,膠東軍區要求六廠開始生產四五步槍。六廠原是生產迫擊炮的,因此成立了五個制槍小組,從頭開始。4月份便制出了100枝步槍。
六廠步槍較東海(東海獨立團修械股發展出來的三廠,槍是仿自日式三八式步槍,只有槍栓尾改捷克式)較準確些。六廠在1947年共生產四五式步槍3188支、六五口徑步槍彈及刺刀。1948年膠東軍區生產2103支四五式65步槍。1948年8月10日,中共華東局指示,槍炮停止生產。四五式步槍現在北京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尚有實物展出。
1938年初,129師修械股每月生產駁殼槍及其零件100個。1938年冬第一修械所手工造樣槍七九漢陽式兩支。1938年冬第一修械所造樣槍手提式八音槍十支連九支,大部分為129師唐支隊開始造。1938 年9月129師先遣支隊造樣槍漢陽式捷克式數支。1938年9月,先遣支隊在梁溝之修械所首先造出捷克式步槍十多支。1938年秋,八路軍總部修械所由軍實科創辦,設在山西榆社縣韓莊村,合并了115師344旅修械所、129師高平修械所、晉豫游擊支隊陽城修械所。后遷往黃崖洞。1939年2月起總部第一修械所繼續著制造漢陽式步槍。半機械造樣槍七九漢陽式3支。1939年3月34支。1939年4月62支。1939年5月96支。
1939年5月至1940年4月,中共八路軍18集團軍部接收l29師高峪修械所,并接收先遣支隊之梁溝修械所及武安縣政府修械所而建立高峪三所。梁溝兵工廠位于河北省武安市西北部的梁溝村距離市區46.5公里,四面環山,懸殊崖陡峭,山上林森茂密荊棘叢生,地勢十分險要,1937年初夏,八路軍供部兵工廠從高吧溝遷此,當時有軍工300多人,以修理工檢為主。1938年,接收了河北民軍李三窯兵工廠,工人和機器全部拼到梁溝兵工廠。工人增加到1080多人,廠內設有發電、鑄鐵、鉗工、裝配等車間,能夠生產步槍、手榴彈、機關槍、盒子槍、擲彈筒等武器。
1939年夏,總司令朱德指示擴大總部的造槍規模,在山西黎城縣,距縣城45公里的山中,俗稱黃崖洞(又名水窯)建起了兵工廠。水窯兵工廠是軍工部的第一個兵工廠,稱為軍工部一所,對外稱為工兵營,主要制造步槍。
1939年7月至1940年7月,仍沿用韓莊村的制造,生產改進的中正式步槍,1940年8月后,改造八一式步槍。1939年12月7日,三所造出七九式步槍一支,正好是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55歲生日,軍工部將其命名為“五五式步槍”。該槍為79口徑,槍長1390毫米,重量4.05公斤,有效射程為250米至350米,槍身的金屬件用道軌鋼制成,月產量30至50枝。三所的“五五式”一直生產到1940年9月才改為“八一式”。接收晉冀軍區修械所,收羅民軍張蔭悟、候墉如部之修械所而建立昔陽里沙窯四所,后因戰況變化,四所乃于1940年2月移回梁溝而開始建立梁溝四所。鞏固收編整理武鄉鐵工廠而建立柳溝鐵廠。1940年9月,全面改制“八一式”步槍。“八一式”步馬槍,由劉貴福于1940年參照漢陽式,捷克式及三八式,由他在延安軍工局時制出的無名式馬步槍基礎上發展而出。

八路軍軍總司令朱德
該槍較一般步槍短,但較馬槍長,口徑79公厘,全重3.36公斤。槍是由漢陽造步槍經若干次改造做出“八一式”步槍,后來準備改成捷克式的機柄。因生產量少而暫且不改了。生產數量:
修改的設計有:屈槍改正了退子勾;槍架薄弱易毀,打火機打不響的毛病。步槍造了新型的六五大退子勾,克服了過去漢陽式退子勾易毀壞、容易滑機的毛病。“八一式”步槍有生產圖紙及樣板,發到各生產兵工廠,據說一共生產了8700支,是所有中共抗日根據地中產量最大,生產質量較好的步槍,達到零件可以互換的程度。但是仍受原料來源的限制,其材質并不很好。目前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尚有實物展出。 1941年“八一步槍”轉到梁溝四所生產。
11月11日,日軍板垣師團5千余人,進攻黃崖洞。日軍炸毀大部分廠房及機械,兵工廠于1942年2月轉移至遼縣蘇公村一帶,在清漳河兩岸設廠。梁溝四所,經過1942年5月大戰,房室全毀,機器損失在四分之三以上。高峪三所亦損失慘重,故與看后河北二子彈廠合成為一個所三個廠;即梁溝一廠專門造長短槍,河北二廠(即高峪三所搬移)專門造擲筒彈,看后三廠專造子彈。子彈廠便分出兩個小廠,一個在冀南,一個在太岳。

產品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步槍 967 3360 1736 642 400連發短槍 9 11單發短槍 450屈槍1432
晉察冀區抗日基地首創于1937 年11月。1938年從五臺召集幾個工人在阜平成立一個修理班,只是修理各部隊的舊槍。以后從二、三分區調來工人和機器,在四月間才成立修城所,全為鐵機木鉛,四月到七月間,有工人六十余名。此時不僅修理舊槍,并裝配步槍185支。1938年11月,晉察冀軍區供給部第一修械所及大官亭修械所先后制出了“七九步槍”、仿造意大利圓栓盒子八音子手槍及7.63厘米手槍。1939年2月間,又擴大工人七十余名,從四分區調來一部元車,又成立一個修械所,共兩所;第一所有元車兩部,油機一架,修理舊槍及造刺刀,第二所也是造刺刀。3月間由一分區撥來工人六十余名,元車兩部,零車一部,又從三分區調來元車一部,成立第三所,也是造刺刀和修理槍。由冀南過來工人二百余人、元車5部,15匹馬力柴油機一個,元車1個,成立第四所,造刺刀和修槍,既多又好。
第二所造手榴彈與炮彈。該兩所不久就被山洪沖襲。6月間由三分區撥過一個手榴彈廠, 工人五十名,柴油機一架,每月不超過三千個左右。1939年4月在河北省完縣神南鎮成立工業部,將軍區供給部及修械所劃歸工業部。第一、第二和五廟地修械所分別編為第一、第二及第三所,冀中修械所分為第四和第五所。大石溝修械所編為第六所。第一、第二所在平山縣;第三、第四所在完縣、易縣和淶源縣交界處;第五、第六所在唐縣和淶源縣交界處。

1939年6、7月間,第四、第五所遭受罕見的洪水。洪水后四所遷往三所駐地,五所并入六所。在10月中旬,接收一分區作子彈之壓力機3部,工人15名,后因日寇過來“掃蕩”未能展開工作。反“掃蕩”過后,又將三、四兩所分開。1939年12月軍事生產報告:第一所制造馬步槍、手槍和修槍。每月可制刺刀2000把,手槍5支。第二所以刺刀為主,也制三五支手槍。每月可制刺刀1000把, 手槍5支。第三所制造馬步槍和左輪。第四所修槍和制造左輪。
第三、四所每月可修槍445支,制左輪四支。第六所制造手榴彈和迫擊炮彈。自1940年初改稱連。1月,一、三、四連開始造二七式捷克式馬步槍、機槍,材料是平漢鐵路的鐵軌,用來制這槍筒、節套、槍栓和子彈匣。六連又分為六、七兩連;六連只作子彈和翻砂,七連作手榴彈。1940年平均月生產數量;捷克式馬步槍400支,手榴彈10萬枚,迫擊炮彈2000枚。1942年因中共中央軍委下令軍工生產應以彈藥為主,一、三、四連在后半年停止生產步槍。1942年5月制造數量:捷克式馬步槍156支,手槍184支,刺刀47618把,手榴彈308157枚,炮彈2975枚,子彈594997粒。1948年春,晉察冀邊區工業局第五管理處改為55兵工廠,下屬8個分廠。

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
大官亭修械所是冀中軍區供給部修械所,創始于1938年5月,是冀中地區最早成立的一個綜合性兵工廠。1938年5月,人民自衛軍在河北省安平縣北黃城村的修械所,制出第一把仿中正式的二七式步槍,因為是民國27年制成,故稱二七式。5月,該修械所與其他兩個修械所合并,改編為冀中軍區修械所,遷至饒陽縣大官亭村。另外還有河北游擊軍孟慶山在河北肅寧縣后堤的修械所,以及高順成部的一個迫擊炮彈制造部。其職工約有千人左右。除了修械之外,每月可以生產新槍50支,手榴彈3至5萬顆,迫擊炮彈1500發及刺刀,大刀各900把。
1939年2月因日軍對冀中進行大掃蕩,轉移到平漢鐵路以西,4月并入晉察冀軍區工業部。中共晉綏區兵工廠晉綏軍事工業是在紅軍第二方面軍修械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37年隨國共合作,一致抗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0師修械所。
1938年120師修械所分一半干部和工人去平西挺進軍;另一部分隨120師在晉察冀隨軍修械。1937 年9月,山西工人武裝自衛總隊在太原成立,在太原淪陷前轉移到中陽縣,1938年2月,轉移到文水縣、交城縣一帶,并發展成一個旅,即工人武裝自衛旅,簡稱工衛旅。4月在靜樂縣米峪鎮創建了修械所。由最初的4人發展到150人及6部機器,仍屬閻錫山管制。1938年12月,轉移到靜樂縣口徐溝,在修械所中有多位來自太原兵工廠的工匠。因此開始自制步槍。由于機器缺乏,因此全部用手工鍛造,沒有材料,使用軌道鋼代替,經過半年的時間,于1939年7月仿造成功7支中正式步槍,口徑7.92公厘,使用折合式三梭式刺刀。1939年9月,120師修械所在研究過日式,捷克式,白朗寧式和哈其開式輕機槍之后,決定仿造哈其開式輕機槍,成功制出2挺。
1939年12月閻錫山與八路軍決裂,新軍歸入八路軍序列。120師由師長賀龍率領,于1940年2月由晉察冀返回晉西北,接收晉西北新軍修械所等,轉移至佳縣口牛溝。成立120師修械廠于佳縣口牛溝,時有職工約二百余人。由于口牛溝附近不產鐵炭,將手榴彈制造廠遷到佳縣螅蜊峪附近李家坪,便于依靠臨縣招賢的鐵炭。于“五一”勞動節時,生產出廠30支步槍,該年賀龍46歲,為了祝賀其生日,該步槍被定名為“四六”式。修理所除修理槍械外,還生產“四六式”步槍112支。手榴彈3500發。
1941年開始生產日式50擲彈筒。并生產哈其開式輕機槍10挺、四六式步槍160支、手榴彈26827個、地雷200個、擲彈筒22門。1942年由于材料缺乏產量有限,停止生產輕機槍與四六式步槍,增出擲彈筒。本年生產輕機槍10挺、手榴彈42459個、擲彈筒40門、擲彈2010個、地雷110個、機器8部。1943年生產手榴彈70265個、擲彈筒192門、擲彈21093個、地雷903個、機器15部。1944年改造日式50擲彈筒,使其可以由不同角度發射,并改擊發方式為按鈕,由溫承鼎及吳奎龍兩人合作完成,因此稱為“鼎龍式”彈筒。溫承鼎并用廢槍管制出利用瓦斯作業原理的自動步槍。該槍在槍口裝有防跳器,以改進槍口上揚的問題,并以120師政委關向應之名命名為“向應式”自動步槍。一共只生產4支。
“四六式”步槍共再生產272支,現美國春田兵工廠博物館及中國陜西延安革命歷史紀念館各有一枝實物展示。1949年8月,晉綏區兵工部結束生產,職工機器于12月抵達陜西虢鎮等待分配。
吳起鎮紅軍兵工廠,于1936年遷到延安,廠址設在離延安城15里南方的柳樹店,因此又稱為柳樹店兵工廠。1938年3月,中共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軍工局),在延安機場附近北山坡的山溝里成立,接管了柳樹店兵工廠。1938年底軍工局遷往楊家溝。1939年4月,軍工局遷到安塞縣延河支流杏子河北岸的茶坊鎮,所屬有八個工廠。柳樹店兵工廠也遷到茶坊,改成軍工局一廠,正式名稱為陜甘寧邊區機器廠,又稱工藝實習廠,通稱為茶坊鎮兵工廠,是陜甘寧邊區的第一個兵工廠。該廠分為東西廠,東廠為槍械修造廠,西廠為機器制造部。沈鴻,1906年生,原在上海的一家開機器廠,抗戰開始后,帶了11部母機及7名技工,在1938年2月,抵達延安。他的工作母機及兩箱技術書籍,開創了抗戰時延安的各種機器制造,也是軍工局一廠的重心。
劉貴福,1908年生,原在山西兵工廠工作,抗日戰爭開始后離開了太原。經由山西臨汾劉莊的八路軍辦事處介紹,一共16人于1937 年7月到了延安。1938年1月間,柳樹店兵工廠開始了自己造槍的計劃。1938年2月,沈鴻帶著他的機器到達延安,為自行制造槍械建立了基礎。3月,一廠遷抵茶坊,劉貴福為東廠,槍械修造部廠長。1938 年4月25日,步槍由劉貴福、孫云龍等合力制造成功。該槍仿自捷克式步槍,槍管較“三八式”為短,槍托使用核桃木,刺刀是三梭形,不用時固定反貼在槍托下方。在該年五一展覽會中獲得特等獎,劉貴福、孫云龍被選為勞動英雄。槍成后沒有命名,展覽會人員將其稱之為無名式馬步槍從此定名。后來又稱為“新七九”。
1935年5月,軍工局為了擴大步槍的生產,決定將東廠獨立建廠成立軍工局二廠,以生產步槍為主,并承擔各廠機器修配。廠址設在安塞縣與志丹縣交界處的郝家岔村。大部分的生產機器由一廠負責,二廠則改造一些普通機器成為專門機器,制出了拉來復線機、看眼機、校直機等,這些制造及測試,花了一年的時間,到了1940年6月才完成步槍試產。但是材料來源也是極大的困難,大部分由各部挖掘淪陷區的鐵軌,然后用手工打成坯件,再行加工。撞針的彈簧,實在無法生產,只好到西安等地通過地下組織購買。1940年7月開始正式生產,但是經常停工待料,到了1941年底停產時,一共只生產了130支,供給中央警衛團使用。1942年6月二廠并入溫家溝第一兵工廠,孫云龍被調往晉綏邊區支援。劉貴福已于1940年調往晉冀豫根據地,后來繼續研發,制成了八一式79口徑步槍。

原為中央修械所,成立于1936 年7月,位在南京市龍蟠里。1937 年12月9日由南京遷出。先遷往湖南衡陽東陽渡,接管當地的子彈廠,為湖南軍械局的舊址。湖南軍械局初設于1926年,1927年1月開始生產。1931年時每月可以生產300到400支毛瑟手槍及三百萬發子彈。后來因缺乏經費,該局處于停頓狀態。當時屬于第三路軍修械所。1938年冬,由于日軍逼近漢口修械所遷往貴州。
1939年1月,由趙學顏接任所長。接收貴州修械所,并在其原址復工,有30余名職員,200多名技工。所長上書建議擴編,附設游動修理隊及隨軍檢修班,分任各戰區備軍隊修理保養之職。1940年春季,擴編為廠,附設游動修理隊,分支隨軍檢修班,住來于各戰區之間。北至甘、新,南達昆明、緬甸、滇越之交,東沿大江兩岸巴東、宜昌、老河口以及辰溪、常德而達長沙等地,皆為游動修理隊蹤跡所及。
1940年夏季,勘地于貴陽南郊中曹司附近之二龍奪寶,鑿石辟路新建廠房,在當地工作一直到抗戰勝利。1940年7月30日,中央修械所自第一廠(原漢陽)接收沅陵修炮廠,派作業課長王魁文兼代廠主任。1941年籌制手榴彈及左輪手槍等,以資調劑修理之空暇。1942年春,派員赴昆明接運53廠借撥之制槍機器30余部安裝使用。同年秋天,兩種械彈均大量出品。
1943年6月8日,中央修械所改名為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廠。并令增設游動修理總隊之編制。1944年1月,接收桂林43廠經戰火毀損之機料及員工。 此時有職員近300名,技工2000名。抗戰勝利后,趙學顏奉命兼任膠濟區兵工廠接收處處長,1945年赴青濟兩地接收日偽造兵工廠。1946年奉令率員遷往山東。1946年10月2日,44廠遷青島完畢。
(作者單位:中航惠陽螺旋槳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