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
禁止“撕書宣泄”是一種理性糾偏
張玉勝

廈門市教育局日前向各區教育局、各直屬高中下發了《關于做好高三年級學生心理疏導工作的通知》。通知稱,高考臨近,個別高中組織學生以撕書、吼樓等形式宣泄考前壓力,并上傳視頻,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中國青年報)
不知從何時起,高考前的撕書、吼樓似乎成了高三學生慶祝畢業的另類狂歡,甚至曾發生過因老師好心阻止學生撕書、吼樓而慘遭毆打的事件。盡管撕書、吼樓不無釋放學業壓力、宣泄郁悶情緒的作用,但此類浮躁與暴戾的泄憤方式,卻難言理性、文明與有節,校方或老師有組織地實施此等情緒“宣泄”活動,更是明顯有悖于教書育人的宗旨,難脫縱容與誤導嫌疑。
書籍被譽為人類進步的階梯,吸納智慧的源泉。對書籍的尊重與崇尚,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人的重要情結與傳統,秦始皇的“焚書”之舉,曾招致多少人的痛罵與指責?如今,臨近高中畢業的學生非但不熱愛書本,反而恩將仇報,將“朋友”視為“敵人”,將書本視為造成其苦痛的罪魁,非要置于“撕得粉碎”的境地而后快。這是一種怎樣扭曲的不良心態?
誠然,備戰高考的歲月著實讓人勞心費神、寢食難安,但這種“苦痛”又何嘗不包含著對繼續求學深造、希冀成才的殷切期盼。退一步講,即便有學生對考入心儀的高校并無十足的把握,但高考也并非就業成才的“華山一條道”,多學一些知識終歸是件有益無害的好事,何苦要將擺脫“苦痛”的釋壓泄憤于書本?正如有網友所建議的,就算自己真的不再使用這些書籍和參考資料了,大可將其送給學弟學妹。這也算成人之美的一樁善事,撕書泄憤豈不浪費資源?
教書育人是學校的本分與職責,“撕書宣泄”當屬“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一種怪像,也恰恰折射出高中學校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教育的缺失。在一些老師看來,有組織地讓學生以撕書、吼樓方式宣泄壓力,也許不無疏導學生情緒、規避無序的考量,但這顯然是一個壞招。“撕書宣泄”是一種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認知悖論,有組織實施該活動更無異于對圣潔書籍的集體“圍剿”,其負面效應顯而易見。
廈門市教育局發文禁止“撕書宣泄”,既彰顯出對書本、知識的熱愛與呵護,也是踐行教書育人宗旨的應有之舉,當屬摒棄浮躁的理性糾偏。以開展體育鍛煉和組織懷舊感恩聯誼活動的方式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堅持正面引導,防止負面情緒積累,當成為考驗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效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