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妮 于淼喬
【摘 要】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迅速,國際金融一體化已經成為了未來的趨勢。本文通過分析國際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的經濟積極和負面的影響,提出了應對其帶來的潛在危機的策略,如在企業發展及金融監管和國際合作方面繼續提升,為我國金融經濟的穩步、健康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同時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關鍵詞】國際金融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影響及對策
0 前言
國際金融一體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種必然現象,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不管歡迎不歡迎,它已不可抗拒的來臨了。對于每一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來說,除了積極參與,努力趨利避害以外,別無選擇。伴隨著中國經濟逐步融入到全球經濟中去,中國也開始了國際金融一體化進程,國際金融一體化給中國經濟帶來了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和效應。
1 國際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經濟的積極影響
1.1 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國際金融一體化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投資的增加,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并且大大加快了我國市場經濟競爭主體——企業的發展,這就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首先促進了我國國際投資的增加。國際投資的增加使我國國內市場投資總量增加,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國際金融一體化促進了國際資本進入我國,利用外資成為我國增加資金投入的一條重要途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突破了本國自身建設資金不足的限制。同時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金融一體化帶來了大量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同時,要求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這降低了中國企業進行外貿業務的國際壁壘,降低了進出口成本,方便了內外資企業展開正常的對外經貿活動,從而推動了我國國際貿易的增長。
1.2 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金融結構的調整
1)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國際金融一體化促進了國際資本的世界運動,為我國帶來了大量的國外投資。國外投資帶來的很多先進科學技術填補了我國的一些技術空白,還參與我國大批老企業的技術改造,促進我國傳統產業和行業的改造和升級。2)金融結構的調整與發展。在金融結構主體結構中,國際金融一體化促進了我國金融主體結構的調整以及金融主體競爭力的增強。中國國際金融一體化尤其是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打破了國內金融業與世隔絕的局面,使我國的金融主體結構中不僅僅有我國國內投資的金融機構,還增加了大量的外國金融機構,改變了原有的金融主體結構。國際金融一體化豐富了金融業競爭機制的形式,推動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有利于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軌。
2 國際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2.1 中國金融行業經營受到沖擊
金融業的經營受到了沖擊,這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業務受到沖擊。首先來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已經或即將受到的沖擊。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迅速擴張,搶奪中資金融機構原有市場。隨著入世承諾的兌現,外資銀行經營的業務范圍已從外匯業務擴展到人民幣業務。此外,外資金融機構依托母國企業或投資者的地緣關系以及與企業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爭取了大量經營業績較好的在華三資企業和外向型企業的客戶。近些年,一些外資銀行將目光盯住我國目前正處于雛形階段的國內個人理財市場,推出針對高端客戶的個人理財品牌,吸引了大批在華外籍人員、港澳臺華人及國內富裕階層等優質的中外零售客戶。因此隨著經濟活動國際化及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也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付出一定的代價幾乎是必然的。
2.2 匯率、利率的穩定受到挑戰
國際金融一體化條件下,我國經濟金融開放對匯率和利率的穩定產生了影響。首先我們看匯率穩定方面的主要影響:我國經濟對外開放,伴隨著涉外經濟活動的資金流量的迅速增長,匯率風險的產生機會急劇增加,匯率的穩定也很容易受到沖擊;我國金融的擴大開放帶來許多沖擊匯率穩定的因素。其次我們來看看經濟金融開放對利率穩定的影響:國際金融一體化進程中,伴隨著對外借款規模的得不斷擴大,中國所承受的國際利率風險也日漸增大,風險結果也將日益嚴重。
2.3 我國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大大增加
在過去國際金融一體化進程中,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同時采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我國也不例外。將大量資金投入到“賺錢快”的項目中去,同時國際投機資本也趁虛而入,在巨額資金的支撐下,對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投機炒作。這些領域的人氣攀升容易驅使投資和消費熱情高漲,導致股票、債券、房地產市價膨脹,脫離經濟實體而飚升,資產氣泡越滾越大,債務經濟愈演愈烈,使代表國家富強和國民福利的經濟增長嚴重偏離實際經濟水平,扭曲了資源、實際財富與價值的關系,國內經濟泡沫逐漸形成并擴大。
3 中國實現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策略
3.1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機構競爭力
3.1.1 金融體系內部改革
我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主要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當前的金融結構必然需要改革和完善,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對金融結構的調整,提升我國的金融實力。針對金融機構的改革主要有:建立真正意義的中央銀行,改革、完善中央銀行的職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職能和作用;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政策銀行,分離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發展中規范其他金融機構的行為,促進金融領域的有序競爭。針對資本市場的改革主要有:深化和完善貨幣市場;積極穩妥逐步發展資本市場;加快外匯市場的建設。
3.1.2 金融體系外部配套改革
首先,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只有轉變政府職能,做到政企分開,政銀分開,才能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使銀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理順我國政府、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系,減少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預造成的金融市場無序狀態。其次,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從根本上化解銀行不良資產。為化解銀行巨額不良資產,我國已經相繼成立了信達、東方、華融和長城等資產管理公司,其主要任務就是高效率地化解目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巨額的不良資產。這樣不但能夠化解已經產生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而且能夠減少甚至避免更多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出現。
3.2 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質量
今后一個時期,優化產業結構應當立足于我國工業化未完成又面臨知識經濟壓力的實際,緊緊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率這一中心目標進行,基本途徑就是推進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具體的政策導向應該是:第一,以戰略性資源為基礎,加快產業重組和整合的步伐,在強調產業技術創新的同時,提倡精益生產方式,消滅資源浪費,擴大有效生產比重;第二,在引入外資的過程中,因時因地運用“以市場換技術”、“以資源換資本”和“以市場換資本”的策略;第三,產業升級應在綜合協調政府、市場和跨國公司三方面作用基礎上,形成合力,因勢利導,趨利避害,以達到效果最佳;第四,成立產業振興委員會,監督產業政策的落實和執行,評價產業政策的實施效果,提出進一步調整的意見。
3.3 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
面對近年來一次又一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沖擊,許多國家越來越意識到: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和穩健運行是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對金融風險的有效防范,僅僅在某一國或地區之內加強防范已經很不充分,客觀上需要加強監管的國際合作。我國政府應及早認可該規則并努力改進監管方法,完善監管體系,努力搞好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通過與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的交往與協作,提高我國中央銀行的監管水平,在進一步擴大和提高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增強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確保我國經濟金融在新的世紀快速健康發展。
此外,在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的同時,還要加強與有關國家的合作,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加強與外資金融機構母國監管當局的合作,從而實現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有效統一監管。東道國與母國相互合作,構筑有效統一的國際監管體系,共同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這是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所倡導的基本精神,也是對國際金融機構形成有效監管的基本保證。通過與母國監管當局的合作,可以獲得更多也更全面的關于外資金融機構的信息,避免孤立地評價外資金融機構的在華表現,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提高監管的實際效果。這也要求我國在制定有關外資金融機構監管法規時,應充分考慮到與母國監管機構分享信息和監管合作等因素,盡量消除與國際監管合作要求相沖突的法律障礙,為實現有效統一監管創造良好的條件。
3.4 加大高技術投入,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技術的進步較快,尤其是在金融電子化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在加大高技術投入的同時,應當重視金融技術戰略的調整,重點是各家金融機構要集中力量、協同作戰,多搞一些類似于“金卡工程”這類共享性強的科技開發,使金融技術創新形成更大的規模,達到更高的水平,從而推動全方位的金融創新活動,推動知識金融的發展,促進我國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
4 結論
國際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的經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我國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也勢必會為我國經濟的某些方面帶來負面影響。我國要在國際金融一體化的條件下不斷發展經濟,就必須對世界金融市場全面了解,這樣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使我國成為世界金融市場強有力的競爭者。
【參考文獻】
[1]徐光睿.人民幣國際金融一體化的離岸市場實證研究[J].中國商論,2015,13:64-65.
[2]許一帆.國際金融一體化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7:15-17.
[3]楊成長,單豪杰.證券市場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影響機制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1,09:110-120.
[4]張安民,杜金岷.國際金融一體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J].南方金融,2013,02:30-33.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