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多 黃昊
1 區域地質
工作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屬中朝準地臺北緣(I),燕山臺褶帶(I4),遼西臺陷(I41),北鎮凸起(I41-1)北部,其西部與朝陽穹褶斷束相接,北與舊廟斷凸相鄰,東與下遼河斷陷接壤。區內太古界地層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劇烈,并有大巴至后三角山韌性前切帶通過,地質情況復雜,成礦條件優越。
1.1 地層
區內出露地層有中元古界長城系(Ch),中生界白堊系上統(K2)及新生界第四系(Q)。
中元古界長城系(Ch):分布于青龍山、東五家子、二道嶺、三道溝、葦子溝北、卡拉房子一帶,為一套陸源碎屑巖和內源碳酸鹽建造,與太古代變質巖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大紅峪組(Chd):石英砂巖夾粉砂巖、頁巖、雜砂巖、泥粉晶白云巖。
高于莊組(Chg):石英質礫巖、白云巖、含錳細砂巖、粉砂巖、白云質灰巖、石英砂巖。
中生界白堊系上統孫家灣組(K2S):分布于區域的西側,巖性主要為灰紫色復成分礫巖夾紫色砂巖、粉砂巖及砂質頁巖。
新生界第四系(Q):主要為砂礫石、亞粘土、粉砂。
1.2 巖漿巖
區域出露古生代晚三疊世侵入巖,中生代侏羅紀侵入巖。
古生代晚三疊世白馬石單元閃長巖(T3B):分布于卡拉房子南,巖株狀產出,侵入太古代變質深成巖白廠門片麻巖單位,巖性為閃長巖
中生代早侏羅世少冷超單元二家子單元花崗閃長巖(J1E)、十家子單元中粗粒二長花崗巖(J1Sj),分布于平安地、南十家子,巖株狀產出,侵入太古代變質深成巖白廠門片麻巖單位、中元古界長城系高于莊組地層。
中生代中侏羅世海棠山超單元喇嘛洞單元花崗閃長巖(J2Lm):分布于三和屯,巖基狀產出,長軸北東向展布,侵入太古代變質深成巖白廠門片麻巖單位、中元古界長城系高于莊組地層。
中生代晚侏羅世閭山超單元望海寺單元中細粒二長花崗巖(J3W):分布于區域的東北角,巖株狀產出,侵入太古代變質深成巖白廠門片麻巖單位、中元古界長城系高于莊組地層。
1.3 變質巖
變質深成巖:區域大面積分布新太古代白廠門片麻巖單位(Ar3Bgn)、小牽馬嶺片麻巖單位(Ar3Xqgn)。
小牽馬嶺片麻巖單位(Ar3Xqgn):分布卡拉房子南、石灰北,巖性為:云英閃長質、奧長花崗質片麻巖。
白廠門片麻巖單位(Ar3Bgn):大面積分布于大嶺、葦子溝,巖性:二長花崗質、花崗質片麻巖。
變質表殼巖:一般規模不大,以扁豆、捕擄體的形式存在于變質深成巖內,區域見磁鐵石英巖、斜長角閃巖。
1.4 構造
大巴至后三角山韌性剪切帶通過該區,區域表現為數條韌性剪切帶平行斜交通過該區域,韌性剪切帶內中元古代長城系地層、新太古代變質深成巖沿北東—東西向發生韌性剪切,韌性剪切帶內巖石全部發生塑性變形,剪切帶寬度近10km。
脆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見五家子推覆構造、上排山樓推覆構造、卡拉房子推覆構造、國華鄉推覆構造等。逆斷層有石灰逆斷層、青龍山逆斷層、葦子溝逆斷層、稍木土溝逆斷層等,性質不明斷層較發育。
1.5 區域礦產
區域礦產以煤、金為主,金礦除本礦山外,還有排山樓金礦,靳家店金礦、二道嶺金礦等。此外還有國華鄉鑫鐵鐵礦、大板德盛金鐵礦等礦產。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區內地層出露礦區北側,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大紅峪組、高于莊組,屬于一套陸源碎屑巖和內源碳酸鹽建造,區內地層倒轉。
大紅峪組:分布于礦區西北角,經韌性剪切作用,巖石變為石英巖質初糜棱巖(BS)。地層展布45°方向,原巖巖石類型石英巖、石英砂巖。與上覆高于莊組地層呈整合接觸,與下伏新太古代小牽馬嶺變質巖系、變質表殼巖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高于莊組:分布于礦區北側,經韌性剪切作用巖石變質為白云質糜棱巖(Cb)。原巖為鈣質白云巖、含錳白云質灰巖、白云質泥灰巖。
2.2 構造
區內構造發育,主要為韌性剪切帶和脆性構造兩種類型。
排山樓—北營子韌性剪切帶:呈東西向展布,帶寬1km,長度>800m,新民金礦礦區范圍全部分布在該帶內,礦區內中元古代長城系高于莊組、大紅峪組地層、新太古代小牽馬嶺片麻巖單位巖石全部韌性剪切,該韌性剪切帶有明顯的金成礦作用,發育新民金礦、排山樓金礦。該帶發育一套糜棱巖和初糜棱巖巖石,類型有:
長英質糜棱巖:灰白色,糜棱面理構造,糜棱結構,巖石中80%以上礦物為重結晶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和白云母,它們以變晶集合體定向排列成糜棱葉理,礦物顆粒細小,一般顆粒<0.02mm,殘斑為石英、長石,含量15-20%。金礦體附近長英質糜棱巖全部礦化,本次工作劃為礦化帶。
白云質糜棱巖:糜棱面理構造,糜棱結構,由殘斑和基質組成,前者含量35-40%,成分為白云石,基質成分有白云石、方解石、石英、斜長石。
糜棱巖兩側過渡為初糜棱巖,巖石類型有:
黑云斜長初糜棱巖:灰黑—灰綠色,糜棱面理構造,糜棱結構,殘斑由斜長石和角閃石組成,基質由長石、角閃石及動態結晶的黑云母石英等組成。
石英巖質初糜棱巖:糜棱面理構造,糜棱結構,有應變殘斑和基質組成,應變殘斑含量50%-55%,成分為石英、斜長石。基質為石英、長石。
3 礦床地質
3.1 礦體形態、規模、產狀
礦區內金礦體的分布受糜棱巖帶的控制,前人在普查區內圈定金礦體主要為1條,礦體編號T1,其特征如下:
T1:呈層狀分布于新民金礦37勘探線—61勘探線之間,礦體長近700m,礦體水平厚度2.00—37.50m之間,品位1.01-2.26g/t之間。礦體總體產狀:走向東西,傾向北,傾角60°—89°,在49—45勘探線間T1金礦體產狀變陡近直立。依據礦山現階段采礦、探礦工作成果,T1礦體140m中段現有6個穿脈工程控制,礦體水平厚度10.00—37.50m,金品位1.31—2.09g/t。其中CD61-14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37.50m,金品位1.52g/t。CD57-14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22.00m,金品位2.09g/t。CD53-14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23.80m,金品位1.48g/t。CD49-14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16.70m,金品位2.26g/t。CD45-14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24.80m,金品位1.83g/t。CD41-14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10.00m,金品位1.31g/t。100m中段現有3個穿脈工程控制,礦體水平厚度2.00—18.60m,金品位1.01—1.13g/t。其中CD57-10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18.60m,金品位1.13g/t。CD53-10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18.20m,金品位1.01g/t。CD49-100控制礦體水平厚度2.00m,品位1.04g/t;自140中段至100中段T1金礦體厚度、品位較為穩定。
3.2 礦石質量
區內金礦礦石有用化學組分單一,屬單金礦石。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自然金,次有黃銅礦、磁黃鐵礦、鈦鐵礦、磁鐵礦、少量方鉛礦、閃鋅礦、褐鐵礦等,其含量占礦物總量的5%。在地表氧化條件下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形成褐鐵礦,黃銅礦形成輝銅礦。脈石礦物主要以石英、長石為主,含量占70-80%;白云石等碳酸鹽礦物含量占15%,黑云母、絹云母、綠泥石占少量。
3.3 礦石類型
礦石自然類型可劃分為蝕變長英質糜棱巖型及蝕變黑云斜長糜棱巖型兩種。
礦石工業類型屬貧硫化物糜棱巖型金礦石。
【參考文獻】
[1]遼寧省第四地質大隊.排山樓金礦地質勘查報告[R].
[2]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上排山樓村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R].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