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蓉
摘 要: 紅色文化資源是很多地方旅游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甚至是一些地方旅游資源的主體部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現狀不容樂觀,還存在一些問題。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法律保護,從而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才能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紅色文化資源 現狀及對策 法律保護
一、背景
紅色文化資源是很多地方旅游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甚至是一些地方旅游資源的主體部分。隨著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眼前利益的驅使下,各種旅游經營者急功近利的盲目開發建設活動和游人不當的旅游活動,導致紅色文化資源的破壞和退化。然而,現行法律法規中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薄弱,存在諸多缺陷與空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活動和各地旅游業發展的大趨勢都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立法提出了新要求。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立法,從而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才能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要切實推進我省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法制建設,就不能只從法律本身做靜態評價,而應著眼于法律的創制,從動態角度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從而尋求解決完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的根本方法。從立法學角度看,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方面,我國現在還沒有綜合性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基本法,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中。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法律法規較為松散,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具體到貴州而言,目前,貴州省有關紅色文化資源方面的專門地方性法律規范還沒有,現有的《貴州省文物保護條例》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方面也缺乏明確的界定及相應措施和條款,法律因素已成為制約貴州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關鍵性因素,因此,貴州地方立法機關加大立法力度和步伐,結合貴州紅色文化資源的實際情況,構建貴州紅色文化資源地方性法律保護體系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早日形成貴州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體系,為貴州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武器,以實現貴州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貴州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現狀
貴州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富集區,共有1465處革命遺址,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共268處,占總數的18.3%;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地共767處,占總數的52.4%;革命領導人故居共62處,占總數的4.2%;烈士墓共208處,占總數的14.2%;紀念設施共160處,占總數的10.9%。紅色文化資源集中承載著革命老區精神,富含我們黨為民宗旨、黨性觀念和優良作風的正能量。我省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正是革命老區精神的載體,加重保護與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是我省紅色傳承、綠色發展、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的必然要求。因此,發掘、梳理、培育、弘揚、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加深對其精神價值、市場價值的認識,不斷提升產品的品位,實現其引領社會思潮、弘揚貴州時代精神,促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具有別的文化類型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現狀不容樂觀,還存在一些問題。
1.由于片面追求經濟開發而使得不少紅色文化資源遭到破壞。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紅色旅游的載體和基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狀況直接影響紅色旅游的發展。紅色文化資源不同于一般的歷史文物,因為就其本身和目前的情況來說,由于它的時代特征不很明顯,一般來說本身又沒有太多藝術收藏價值,其歷史時期不長。而且部分紅色文化資源量小、分散,難以點聯成線,線聯成面,因此有些地方還未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和當地村民的足夠重視,特別是遇到經濟發展規劃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發生沖突時,往往只考慮經濟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2.紅色文化資源知識產權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占。如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華星酒業有限公司打著為紀念遵義會議,弘揚長征精神的幌子向國家工商總局提出了注冊“遵義會議”酒商標,后因遵義市政府向國家工商總局提出了異議,國家工商總局經研究,認為“遵義會議”作為商標注冊和使用,違反了商標法規定,具有不良影響,依法駁回已提出注冊申請的“遵義會議”商標。商標雖未注冊成功,但“遵義會議酒”仍在生產、銷售,可見,貴州紅色品牌流失日益加劇,經濟本已落后的革命老區在發展經濟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戰,紅色文化資源知識產權保護迫在眉睫。
3.地理環境因素及紅色文化資源自身的原因,影響了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當年留下來的紅色文化資源遺跡大多散落于鄉間,屬于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對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暢,經濟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革命文物的普查征集工作也會耗費更多人力、物力、財力,這就使得有計劃的征集、保護和利用活動難以進行,故散落于鄉間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可避免的有無人管理的現狀。由于大多數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遺跡多為木質、布質和紙質,加之年代久遠,自然破損情況較為嚴重。
4.對紅色文化資源必須進行正常的維護和搶救性修繕,以及利于保護的配套設施建設還有待完善。由于歷史原因,在經歷無數建設活動和政治運動中,許多具有特殊價值和意義的紅色文化資源遭到摧毀或拆遷,能保留至今的僅剩寥寥無幾的小部分,這就顯得彌足珍貴。所以,對紅色文化資源必須進行正常的維護和搶救性修繕,以及利于保護的配套設施建設,等等。不少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紀念地舊址、紀念物等在現代化工程建設中,由于沒有很好地規劃而導致一些不同程度的損毀,或者是因進行周邊環境改造時,無意破壞了原有風貌,造成一些極為不協調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在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維護、修繕、拆遷時,遵循文物保護的原則,制定總體規劃,按相關程序申報批準后,方可進行,還必須遵循“整舊如舊”原則,還原歷史原貌。這一點,在《文物保護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對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應當報登記的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準。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的單位承擔。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5.紅色文化資源的產權不明晰、權責不明確。《文物法》中雖將“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等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對象。顯然,這是包括紅色文化資源在內的均納入國家文物保護范圍。但遺憾的是《文物法》對紅色文化資源沒有單獨定位,這就造成在文物鑒定、產權劃分等方面出現一些疏忽或紕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被企、事業單位占用或在私人掌握的紅色文化資源無人問津,使產權關系混亂,無法歸口。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涉及文物的保護,而且牽扯到規劃、財政、交通、國土、建設、旅游、文化等方方面面,這必須是在政府的統一指導下,制訂翔實可行的計劃,明確目標任務。有關部門之間要按照加強溝通、密切合作、明確分工、各司其職的要求制訂相應方案,提出具體措施,理順隸屬關系,全面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使紅色文化資源在開發的同時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完善,從而將推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不斷向前發展。
三、完善貴州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的對策
1.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紅色文化資源立法理念。要明確紅色文化資源對旅游業存在與發展的作用力,但又不僅僅是一種旅游資源,還是一種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必須認真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尤其是正確處理好紅色文化資源發展中開發與保護的主次關系問題。
2.加快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立法的步伐。首先,在省級層面,要制定具體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條例。制定一部體系完整、結構協調、內容完善的紅色文化資源條例是提高我省紅色文化資源立法水平的根本措施和現實工作的客觀要求,也是歷史的必然,更是檢驗我省紅色文化資源立法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其次,各地、州、市地方立法機構要結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實際,制定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的地方法律規范。
3.完善我省紅色文化資源立法體制。遵循科學合理的立法手段,建立靈敏的立法反應機制。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立法技術,加快立法進程,及時疏通立法中的意見分歧。凝聚共識加強立法協調溝通,杜絕各部門、各群體之間的利益紛爭。
參考文獻:
[1]劉建平,韓燕平.紅色文化資源相關概念辨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2]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2004.
[3]郭德宏,張樹軍.紅軍長征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361.
[4]劉金國,蔣立山.新編法理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203.
[5]劉建平,伍先福.紅色旅游資源的法律保護問題[J].湖南社會科學,2005(05):42-45.
基金項目:本文為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遵義師范學院紅色文化研究中心課題《貴州紅色文化資源地方性法律保護研究》[項目編號:JD201320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