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王笑
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多次在不同場合談到“互聯網+”,極力推動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成為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熱門話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21世紀的熱門關鍵詞——教育,自然也成為“互聯網+”話題下關注的熱點?!盎ヂ摼W+”與教育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讓我們拭目以待。
“互聯網+”與教育大數據
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傳統教育行業掀起了一股革命性浪潮,給傳統教育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對教育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大數據之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和肯尼斯·庫克耶聯袂推出的《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一書中,就探討了大數據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肯定了大數據對教育行業未來發展走向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而美國早在1968年就成立了全美教育數據統計中心,并于2002年通過了《教育科學改革法》,明確了大數據在教育決策中的決定性地位。
大數據挖掘學生個性。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互聯網教育支持個性化變得容易。通過對某用戶建模的過程,設置初始數據為學生的性別、年齡、家庭背景及興趣愛好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動態建模,根據其表現不斷調整教學方案和內容,并最終在保證基礎教育的條件下充分挖掘個人專業潛力,實現人盡其才。
大數據助力考生高考。在高考學習內容方面,考生可以通過自行下載高考學習用APP,將龐大、繁瑣的知識信息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運用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分析及篩選,從而滿足不同考生備考需求,達到高效學習、快速提分的目的。
在高考學習方式方面,大數據可以通過分析個人學習習慣從而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在考生填報志愿方面,大數據也可以根據個人意愿、性格特點以及未來就業趨勢等進行分析,為考生篩選出最適合的學校與專業。
不難看出,大數據對傳統教育模式中高考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個性化教育以及信息閉塞不足進行了彌補,是老師、教育專家的有效輔助工具和資源。
大數據支撐高校管理。當前,各大高校都有了比較完善的校園網絡系統,大數據技術已逐漸被應用到高校管理領域中。高??梢岳么髷祿夹g,整合教育管理相關信息,預先捕捉學生要出現的問題或狀態異常等信號,從而更深入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大學生學習生活。例如,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可以利用大數據,通過對比學生的上課出勤情況、參與社團情況、課堂發言質量、參與競賽情況、課堂互動、課外實驗、實踐活動參與等信息,幫助管理者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情況,判斷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問題。通過盡早地發現異常,管理者就可以提前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疏導和調解,盡力避免學生意外事件的發生或事態的擴大。
此外,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還可以將學生就業模型涉及到的學習情況、社團信息、生活信息、校外實習、參加的競賽及獲獎情況、所投公司當年的招聘計劃、歷屆學生在所投公司的表現等眾多信息進行搜集整理,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等服務,使學校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互聯網+”與創客教育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背景下,人人可為創客、處處可有創客、時時可產創客、事事可生創客。創客是網絡時代的產物,而創客教育在我國也剛剛起步,創客們大量使用信息技術及網絡平臺,使得“互聯網+”與創客教育兩者之間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創客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所需的知識、能力、視野等方面的教育行為。創客教育旨在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學生可以在社會創客空間、校園創客空間、社區創客空間體驗學習,隨時隨地將創意實現。創客教育一般利用網絡進行。通過網絡創客平臺開發創客教育網絡課程、技術培訓課程、一對一創新創業指導服務等,開展網絡分享、交流、展銷、競賽等活動,共享信息。
在歐美國家,創客教育已經滲透在日常教育中,很多學校都設置有專門的創客課程,并開設學生創客空間,為學生搭建實現“讓想象落地”的平臺。
在中國,創客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語言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等。目前,各高校也都忙于建立各自的創客空間、創客實驗室等,并大量購置信息終端設備和電子、機械類設備。
“互聯網+”與課堂教育
當前,以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設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社會教育模式。特別是以“APP教學”“翻轉課堂”和“電子書包”為代表的教育變革浪潮,正在撥動著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經。教育部門也正積極順應“互聯網+”的時代需求,多管齊下,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巧用“APP教學”提速增效?,F在不少家長,無論是在手機還是iPad上,都會或多或少下載一些學習類的APP,而且教育類公眾號也經常會推薦一些學習類APP。那么,到底該如何使用這些APP呢?例如一款叫做“快講”的APP軟件,是教師通過手機、平板電腦對學生進行遠程指導,達到與課堂面對面教學相同的效果。運用起來方便快捷,注冊之后,可以隨時拍照導入照片、圖片,快講APP會將圖像以及教師的聲音錄制成微課視頻文件,一鍵上傳或分享至微信朋友圈、QQ等,并且此過程完全免費。這種新媒體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拉近了師生距離。
那么,針對家庭作業,現在有些學校也已經開始利用手機APP等方式來布置和完成了。如“作業幫”“一起作業”等,老師將作業布置在手機APP里,家長在手機里下載APP,學生在手機上完成作業。使用時,通過賬戶登錄,獲取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并提交。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通過APP自由討論作業問題,得到解題思路和知識點,還可以迅速發現自己的知識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和補充,既方便又快捷。
體驗“翻轉課堂”翻轉教學形態。近年來,慕課(mooc)、微課(video-clips)、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等新名詞沖擊著傳統的教育理念。這些概念的出現,給教育界帶來全新的教育思想變革。所謂“翻轉課堂”,簡單地說就是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態。它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翻轉”的具體內容就是:翻轉教與學的地位、翻轉師與生的角色、翻轉學習的時空。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課程,這些信息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可以看有關課程視頻、閱讀電子書,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教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學生個別交流,更加具有針對性。
運用“電子書包”變革學習方式?!半娮訒笔前嗉壍臄祿Y料庫,老師可以采集資料制作成課件,也可以從中抽取題目布置課堂練習。這些練習題,由軟件系統傳送到“電子答題卡”上,手指點點就可以上課,就能完成客觀題;至于主觀題,可以利用平板電腦做答題工具,顯示解題過程。答案都會實時顯示在老師電腦上,作業可以當堂反饋,使得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厚。例如,安徽省開展的“電子書包”進課堂活動,通過配備移動學習終端、安裝網絡學習軟件等“電子書包”,讓孩子們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體驗“互聯網+”時代輕松高效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