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 濤 曲 海
?
以傳承藝術為己任
——記樂亭大鼓青年演員劉書宇
文|江 濤 曲 海
每當鏗鏘的鼓板、悠揚的三弦聲響起,行云流水般的呔腔呔韻從她嗓子里飄出,她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會興奮靈動起來。觀眾為她鼓掌,著名藝術家對她勉勵。她把樂亭大鼓藝術送到廣大基層、唱上央視供人們觀賞,唱出國門、唱到法國巴黎為民族藝術爭光。她就是劉書宇,一位立志獻身樂亭大鼓的曲藝人。

劉書宇自幼成長于灤河岸邊,李大釗家鄉這片黑土地上。她對誕生在這里、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樂亭大鼓說唱藝術,從骨子里喜愛。她孩提時,樂亭鄉間聽大鼓書是人們最喜愛的休閑活動,那些走街串巷的大鼓藝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每當村子里來了說書人,劉書宇總是抱著小板凳第一個跑過去“捧場”。望著臺子上那些伶牙俐齒、神采飛揚的鼓書藝人用九腔十八調演繹千古興替、冷暖人生,她的眸子里總是充滿了艷羨的目光。村里農閑,一演就是好幾個星期,演員們都住在村里,白天不演的時候,劉書宇就跑到他們的住地看他們排練,并大大方方地學著哼唱,這是她童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時光。
劉書宇12歲在縣里文化館舉辦的歌舞班學習,后來又正式參加了樂亭大鼓培訓班。為了學習藝術,追求夢想,她堅持長期騎自行車往返20多公里,寒暑無礙,風雨無阻。自從她拜樂亭大鼓韓派第六代傳人王立巖、韓志學夫婦為師,成為第七代傳人后,更是不辭辛苦,持之以恒地鉆研磨練技藝。

在學藝道路上跋涉的劉書宇,反復思考如何把對保護和傳承寶貴遺產樂亭大鼓的認識,變成義不容辭的“己任”。
結婚治家,相夫教子讓劉書宇暫時離開了心愛的舞臺,卻絲毫沒有減弱她對樂亭大鼓的執著與癡迷。每天,她總是一遍遍哼唱那些令她心醉神迷的書段,她對著襁褓中的嬰兒唱,對著四壁的家具唱,對著滿院的花花草草和雞鴨鵝狗唱……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劉書宇又重新拿起鼓板,回到了她魂牽夢系的表演舞臺,并逐漸在全縣唱出了名氣。
鄉親們提起劉書宇,都說她唱大鼓“一根筋”,十分“認(韌)勁”。她唱起大鼓,就忘了勞動多累,生活擔子多重。她不講報酬,不計收入,無論寒冬酷夏,常年堅持公益演出。她走在鄉間,登門虛心向一個個老藝人求教。天性活潑的她為了藝術耐得住寂寞,讀書段,背鼓詞,練身段,反復練習動作,以實際行動詮釋何為堅守。
當劉書宇知道樂亭大鼓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時,脫口而出:“我注定今生今世離不開樂亭大鼓了。”
2014年11月的一天,劉書宇剛剛從山西長治表演歸來。在中國曲協于長治縣舉辦的“中國曲藝之鄉創建20周年優秀曲藝節目展演”活動中,她創作的樂亭大鼓書段《喜唱文明生態村》帶她的徒弟郁樂同臺表演,嗓音宏亮,形神兼備,贏得滿堂喝彩,進一步擴大了樂亭作為“中國曲藝之鄉”的影響。這樣的情景,已成為她多年來藝術生涯中的常態。
2007年5月,她應央視《曲苑雜壇》《南腔北調》欄目主持人汪文華的邀請,參加了錄制。因為有了這些機會,她表演的樂亭大鼓《小兩口分家》分別在央視的多個頻道播放,并獲得了不少老一輩曲藝名家的贊許。劉書宇那清亮的嗓音,悅耳的聲韻,把樂亭大鼓的魅力揮灑到廣袤的中華藝苑曲林。
2010年5月,劉書宇身著一襲紅色旗袍,站到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舞臺上。隨著清脆悠揚的三弦聲響起,只見她一手翻抖梨花板,一手敲響太平鼓,對著臺下金發碧眼的評委專家、聽眾,唱響了樂亭大鼓的傳統曲目《豬八戒拱地》。那優美委婉的唱腔、靈活多樣的板式、幽默風趣的表情動作,充滿了濃濃的東方藝術韻味,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也讓坐在臺下的劉蘭芳、姜昆等曲藝名家擊節贊嘆。
這一次,劉書宇自豪地將鐘愛的樂亭大鼓唱響在世界舞臺。
對劉書宇來說,演出任務就是命令。她從來不因為工作忙、身體不適而耽誤演出。即使生病吃不下飯、說話困難,她照樣穿上戲裝上舞臺,演得精彩。劉書宇的搭檔琴師王有軍介紹,2014年底,他們去參加在河北望都縣舉行的紀念堯母文化活動,演唱的大鼓書段《堯母制衣》是新段子。臨行前,劉書宇一直在為完成單位的工作任務忙碌著。這次演唱的題材陌生、新詞新編譜,眼看日期將到,王有軍心里沒底,焦急催問,劉書宇卻說再過兩天合排。結果她自己趕練了幾晚上,兩人在一起合練,一舉成功,在演唱過程中得到了臺下觀眾的叫好和熱烈掌聲。
隨著社會的變化,民間傳統藝術受到沖擊,樂亭大鼓也不景氣,老藝人紛紛離去,青少年不愿學大鼓。劉書宇表現得“特別”,她到縣城生活,每天吃了飯就奔往師父王立巖家里學習,因此較系統地掌握了樂亭大鼓演藝知識,學到了一批傳統好書目。其中,王立巖演唱的保留經典樂亭大鼓中篇大書《回杯記》,就是劉書宇在輔導下一句一字、一招一式學唱掌握后,常常演唱的。
在學藝道路上跋涉的劉書宇,反復思考如何把對保護和傳承寶貴遺產樂亭大鼓的認識,變成義不容辭的“己任”。夜深,她在筆記本上寫下字字千鈞的一行字:“自找壓力,提高樂亭大鼓藝術水平,培養樂亭大鼓藝術人才。”心情豁然開朗。
劉書宇對如何提高樂亭大鼓藝術水平,自有所想所為。
她選傳統經典書目(段),深入讀,品著唱,從中吸取精華。知源明脈,原汁原味,傳承有序。她說,這是保護寶貴“非遺”樂亭大鼓的實際行動。多年來,她堅持搜集、整理和學習了許多傳統書目(段)。她認為,傳承和創新分不開,通過創作、演唱新書段,努力提高演藝水平,才能在傳承中創新,適合時代的需要,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
如今“快餐文化”盛行、“手機娛樂”遍天下,如何讓青少年對看似“老掉牙”的樂亭大鼓感興趣,是劉書宇一直思索的問題。
2008年開始,劉書宇在熱心于公益文化事業的企業家劉樹義先生創建的“桂云文化聯誼中心”當起老師,辦起了培訓樂亭大鼓學員的基地,很快在她身邊聚攏起二十多名各個年齡層的學生。經過反復挑選,她把關注的目光鎖定在郁歡、郁樂姐妹倆身上。為了引領她們走上藝術之路,劉書宇可謂煞費苦心。為激發她們對這門藝術的興趣,最初她選擇風趣幽默的小段讓她們學習,等她們覺得有趣了,再循序漸進教給她們更長的段子和各種表演技法……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7月,在全國第四屆少兒曲藝大賽(河北選拔賽區),郁歡、郁樂演唱的樂亭大鼓《嫦娥望星空》榮獲一等獎;劉書宇同時獲得“優秀園丁獎”。如今,劉書宇一手教授的不少孩子已經被列入全縣青少年大鼓后備人才之中。
2009年至2012年劉書宇被天津職業藝術學院(前身為中國北方曲藝學校)特聘為藝術系鼓曲專業教授,專門講授樂亭大鼓理論知識和表演技巧。她拿出了更大的勁頭投身到事業中。她“撇家舍業”住在天津的學院宿舍內,半個月或是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她十分珍惜在學院從教過程中掌握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整理保存筆記時,在頭腦中開始醞釀培育大鼓人才的新打算。
2013年,劉書宇在有關部門、有關領導支持下,認真籌劃,克服困難,開辦了“樂亭縣書宇曲藝交流中心”,利用每周日,一、三、五晚上教唱劉強、劉玉卓、劉麗麗、郁樂、蘇秀芝等十幾名學生,成為引人注目的培養樂亭大鼓人才新基地。
劉書宇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她最喜歡的一句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傳承樂亭大鼓藝術的道路上,她要一直向前走……
(本文圖片由劉書宇提供)
(責任編輯/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