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列


保定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文保單位69處,同時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底蘊深厚,涌現出了堯帝、宋太祖趙匡胤,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等一大批歷史名人。保定又是紅色革命老區,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祥地,擁有狼牙山、白洋淀、冉莊地道戰等諸多抗戰遺址,是中國抗戰文學的重要發源地。保定西倚太行山,東有白洋淀,集山區、平原、濕地等多種地理地貌于一身,共2.2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調整獲批后,保定市區面積由原來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已經超過了省會石家莊城區面積,排名全省第二,可為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提供廣闊空間。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京津冀一體化由首都經濟圈的概念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滄州、秦皇島、廊坊、張家口、承德和安陽,涉及到京津和河北地區12個地級市。
過去兩年,保定給外界的印象從僅有的“驢肉火燒”,到“副中心傳聞”、“突然飆升的房價”以及“令人揪心的空氣質量排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給保定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在敲打著這座千年古城的意志。尋找自己的位置
2015年,對保定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毒┙蚣絽f同發展規劃綱要》把保定納入“中部核心功能區”,列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把“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納入國家戰略。保定有了確定的角色定位,并把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作為自身調節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
保定的努力與變化顯而易見。首先在交通方面與京津拉近了距離。京石高鐵、津保城際建成通車,張石、保阜等高速全線通車,京昆高速與北京順利貫通,京港澳高速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京津保地區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保定市市長馬譽峰不止一次提出“保定要打造創新之城”,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的共同體。創新,正在保定的土地生根發芽。據保定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保定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151家,居河北省第二位。在保定高新區朝陽大街上,打造了一條長3公里的京津保創新創業大街,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豆芽創客空間等孵化器和創業機構在這里駐扎,成為了保定的創新標地。
從保定到“大保定”,這個城市還經歷了一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更名,清苑、滿城、徐水撤縣設區,主城區面積擴大8倍,市區人口由11g萬增加到280萬,至2020年即將達到300萬。遠期目標2030年為500萬以上,屆時保定將成為特大城市,成為京津冀僅次于京津之后的人口大市。這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如今的保定又站在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風口,“現在的保定應該是得天時,匯地利,聚人和。”市長馬譽峰感慨道。
保定雖然經濟總量不大,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方面,卻擁有著其他城市難以比擬的優勢。除了顯而易見的區位與交通優勢,保定的工業產業基礎明顯強于河北省范圍內競爭對手,尤其是在電力設備制造和汽車制造等高端裝備制造業方面,保定的產業基礎全國領先。且產業結構較輕,現代產業體系合理,培育形成了汽車、新能源、紡織服裝、文化旅游、服務業等現代產業體系,擁有長城、英利、巨力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此外,保定具備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教育科技軟實力,有17所高等院校,大學生25萬人。
目前石家莊的人口有400多萬,保定擴區之后,其發展空間已經與石家莊相差不大,這為其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可能。
共建園區、筑巢引鳳、政企合作、企業聯姻、托管模式、創新聯盟,兩年來,保定已探索出六種模式,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時,也給保定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紅利和深遠的影響。保定“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大力實施協同發展、創新驅動、環境支撐三大主體戰略,突出把城市做大、產業做強、生態做美、民生做富,積極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區功能,聚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力建設京畿強市、善美保定。這并不是空談。
特殊的歷史地位
從北京西站坐高鐵到保定東站,只需40分鐘車程。走出保定東站,一座名為“京畿之門”的高大建筑矗立在廣場中央,提醒人們這座城市特殊的地位。
保定在元朝即被賦予“永保大都安定”之意,這里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自古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的“通衢之地”。歷史上燕昭王復國中興、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保定成為直隸省省會,為清代八督之首。
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為河北省省會的保定卻經歷了“遷都”波折,河北的省會城市一度從保定遷到天津,又遷回保定,最后搬到石家莊,在這樣的動蕩中,曾為河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保定,漸漸被湮沒。
保定地處京津冀核心腹地,與北京接壤長達182公里,距京、津、石均在130公里左右,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并互成掎角之勢,自古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既處在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地帶,又具備足夠的空間距離,可以通過功能轉移有效緩解京津的資源環境壓力,具有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先天區位優勢。
保定與京津聯系歷史悠久,京畿文化已有近千年歷史。在歷史上,北京、天津一直是個龐大的消費城市,早期京津農副物資供應,主要靠南部的保定。除了農副產品,保定還是北京手工業產品的重要補給地及人才基地。清中后期為直隸總督署所在地,長期承擔京畿地區的行政管理和服務功能;建國后曾為河北省會,與天津曾同屬一個行政區域,“京津保三角”城市合作關系歷史悠久。
突出解決首都“大城市病”
2015年03月2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審議研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綱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這意味著,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推動實施這一戰略的總體方針已經明確。
一直以來,京津冀三地的“空間布局”就備受關注。空間布局是京津冀功能定位在空間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規劃綱要》首次明確了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為骨架,推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構建以重要城市為支點,以戰略性功能區平臺為載體,以交通干線、生態廊道為紐帶的網絡型空間格局。
京津冀在地理空間上,一直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膠著”狀態,三地之間人員和物流往來極其頻繁。此次《規劃綱要》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采用“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骨架,讓三地關系日漸明朗。
其中,“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半p城”是指北京、天津,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引擎?!叭S”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個產業發展帶和城鎮聚集軸,這是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體框架。
最明顯的變化是提出了“一核”概念,這跟2014年國家發改委開始起草編制首都經濟圈區域規劃時,提出的“兩核”思路,即京津雙核,明顯不同。由于北京、天津兩市的行政地位、經濟實力相近,兩者的關系一直是困擾當時首都經濟圈規劃編制的主要問題。
如果以北京為核心打造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就會與天津華北經濟中心的定位相沖突;而如果天津要成為華北經濟中心,就意味著北京要把經濟功能讓出來。
時過境遷,《規劃綱要》中的“一核”僅指北京,提出了“雙城”的概念。
《規劃綱要》提出的“多節點”發展思路,備受關注。“多節點”包括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張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島、滄州、邢臺、衡水等節點城市。
河北城市眾多,為何選擇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四個城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薛維君介紹說“確定這4個城市作為區域中心,是傳統的一種劃分方法:根據城市的人口等級和經濟規模,將河北省的各個城市進行排名,你會發現位列河北省前4名的城市就是這4個,其他的比這4個城市差一個數量級?!?/p>
2014年3月26日河北發布《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該意見指出,石家莊圍繞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唐山圍繞建成東北部副中心城市,加強與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協作,帶動冀中南、冀東兩翼發展。強化邯鄲在晉冀魯豫接壤地區中心城市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文件的區域副中心城市中,保定不在其列。
但在《規劃綱要》中,保定獲得了意外的驚喜。此次保定在《規劃綱要》區域性中心城市布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4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中排在石家莊、唐山之后,邯鄲之前,位居第三。
在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國平看來,保定占據了地理位置的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保定位于北京和石家莊之間,距離北京157公里,而石家莊距離北京300公里。“北京輻射到石家莊,距離有點遠,中間需要有保定作為承接城市,而保定在承擔北京的產業轉移相對比石家莊要好。如果距離太近,也不好,會連上,比如把廊坊發展大了就會和北京連到一起,而保定和北京卻不會連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