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國家一直倡導要不斷加強海綿城市的建設,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10月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再者,我國很多城市都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市政配套設施不足、內澇等現象,因此,為了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全面適應居民生活發展需求,真正實現城市的高效、健康、全面發展,對于城市市政道路設計和建設就必須要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海綿城市;市政道路;設計方式探究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城市市政道路設計應始終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對自然降水、地下水等方面的系統性規劃設計進行統籌兼顧,并對城市給水、排水等環節進行協調利用等。而隨著海綿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怎樣對市政工程做出更科學、合理的優化也是一直困擾城市道路建設者的一大難題。
1、轉變設計方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的發展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時至今日,我國大中型城市已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城市化建設。2015年12月20日,時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近年來,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城市病:霧霾鎖城、交通擁堵、逢雨必澇、垃圾圍城、城市“攤大餅”、文化缺失……這些問題不斷警示,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必須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切實做好城市工作。
城市建設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大量的硬化地面減弱了雨水的滲透,雨季降雨量大時容易形成洪澇災害,導致城市部分區域積水,以至于出現“逢雨必澇”的城市頑疾;另一方面隨著全球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象條件和極端水文條件增多,也要求城市必須加強防災害的能力。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緊急情況下城市的生命通道,在城市建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道路面積不斷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積占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20%左右。道路硬化范圍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觀,而目前這些資源都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茌現有雨水直接與間接利用的研究基礎上,對城市市政道路開展有針對性的設計,轉變設計方式,充分考慮城市道路所處的不同的氣候區域,地形條件,降雨量,雨水收集和利用方式等,把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回收利用和排水緊密結合。因此,低影響開發設施以城市市政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城市規劃、設計、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個環節統籌配合,改變傳統單純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城市市政道路雨水系統。
2、道路設計重點
目前的市政道路主要滿足城市交通和作為各種管線載體,對雨水主要考慮安全排放,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傳統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點有:雨水經市政管網直接進入受納體,道路綠地不能充分地滯蓄雨水,不能對地下水進行補充;道路綠化澆灌成為用水大戶,每年都消耗大量自來水;雨季地表徑流量大幅增加,城市內澇嚴重。
在市政道路設計中,車行道和人行道承擔著重要的交通功能,市政道路路面傳統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瀝青混凝土。透水混凝土路面和具有較好滲水功能的基材能更好的排水,同時應滿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滿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滲水材料的采用主要解決了快速排水,但沒有解決“滯、蓄、凈、用”的問題。因此,滲水路面主要解決“滲”的問題,保證車行道和人行道路面的雨水快速排放;道路設計應充分利用道路綠化帶解決“滯、蓄、凈、用”的問題,讓雨水變成一種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后,在雨水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再把多余的雨水通過綜合管網排入受納體。
由此看來,市政道路設計應該重點解決好“滯、蓄、凈、用”的問題,市政道路設計應充分利用道路綠化帶解決這一問題。
3、綠化帶智能化設計
在傳統市政道路設計過程中,城市中的主干道的綠化帶設計采用的管理方式通常都是比較粗獷的,基本為一刀切的模式,綠化帶與行車道之間的道牙設計成高于行車道大約15cm-40cm后,通過暗管系統排放雨水。這樣不利于路面快速排水,尤其是綠化帶雨水處于飽和狀態時,很容易形成倒流,造成內澇。
如果在綠化帶中設計滲水井,當雨水來時首先進入滲水井,通過滲水井對雨水起到“滯、蓄”作用,再通過“凈、用”回用雨水,可以在極端天氣時有效減緩降雨對市政排水系統的沖擊,需要注意的是滲水井應該和排水系統有效連接,當雨水超過滲水井滯蓄能力的時候,能通過排水系統排放。設計者可以根據不同道路等級和其在交通、疏散、排水等方面起到的作用綜合考慮綠化帶設計。
結語:
海綿城市這一概念,在我國還屬于一種新鮮事物,但隨著市政工程社會效應的不斷提升,海綿城市道路設計方案也得到了廣泛重視,并逐漸從南方多雨城市借鑒到北方缺水城市,而這不僅是理念層面上的一種轉型,也有助于緩解我國城市建設中水土保持、市政用水,以及防洪防澇工作等方面的壓力,進而促進市政道路設計的創新發展。
作者簡介:
席寧(1982.10.16),男,四川成都人,漢族,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現為工程師,主要研究:城市規劃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