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實
“四個全面”是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起點上開啟的宏觀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四個全面”的提出標志著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框架性布局的形成,具有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和目標性,有助于黨的執政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明確基本方向、實現方法,并塑造法律保障和強化核心領導,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樹立基本目標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是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時間表,以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由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共同構成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基本方向就是要充分實現“四個全面”,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首要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社會是全面發展的小康,“沒有全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要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兼具現實性與方向性的目標,進而成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先決條件。這一目標的提出,并不是憑空想象的“烏托邦”,也不是好高騖遠的“長遠規劃”,而是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接地氣”的、切實可行的目標。這一目標匯集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各項建設的長期性和階段性成就,凝聚了我國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曲折和經驗,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四個全面”都可以為我國目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起到目標性的作用,以此保證國家治理現代化科學、穩步的推進和實現。
全面深化改革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實現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宏觀構建框架,發揮了藍圖性的作用,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一是通過堅持國家治理頂層設計與局部協調相結合的方法,從國家層面整體性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防止出現整體與局部割裂的現象,保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統籌發展。在保證中央規劃統一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地方各部分的聯動機制。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就是為了從整體上把握深化改革的大局,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頂層的統籌設計,協調分工,整體推進。二是堅持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推廣和試點實踐相結合,鼓勵社會各界組織、共同探討和參與深化改革,實現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廣開言路,吸納各方意見,形成具有共識性的改革計劃。在實踐中,選擇符合理論要求的地區進行深化改革或深化改革部分內容的試點,從中找到問題和缺失,調整后再結合實踐經驗進行推廣。三是確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間點和空間點。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的規劃按照時間節點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階段性目標、短期性目標、中期性目標和長期性目標;根據空間節點,劃分為局部性目標、地區性目標、大地區性目標和全國性目標等。采用雙重目標劃分相結合的方式,力求在重要改革環節和國家治理領域形成突破,取得成果,最終形成系統完備、制度合理、政策科學、運行有效的制度化國家治理體系。
全面依法治國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塑造法治保障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需要有完備的法治體系的支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立健全法治體系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所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可以視為保障國家治理現代化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法治體系建設不僅標志宏觀層面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體系與制度體系法律配套的構建,同時標志著國家治理中微觀層面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也逐步融入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應該聚焦于實然的制度建設,即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法治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準則。”這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也是必然要求。法治體系建設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的一部分,但是從具化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法治體系建設是以遞進關系推進的,在不同方面互為前提,在某些條件下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構性。因為在中國特定的國情條件下,法治體系的構建包含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監督的一系列過程,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原則基礎。沒有法治體系的支撐,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們必須以依法治國來保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整體性實現。
全面從嚴治黨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強化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保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的領導力量,所以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建設對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黨擔負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管黨、治黨一以貫之的基本方針和重要原則。”從嚴治黨,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保障,更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沒有一個清正廉潔、穩定高效的執政黨,是不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的,同時也無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就從嚴治黨問題指出,“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強化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強化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嚴明黨的紀律,堅持不懈糾正‘四風,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比較滿意的進展和成效。”治國必先治黨,只有充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從嚴治黨的要求,才能夠實現黨的執政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拒腐防變,保證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穩步推進。
“四個全面”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從治理技術和區域性治理的層面推升到了國家宏觀的層面,并且經過系統的整合,形成了固定的治理機制,具有較強的整體性。中國共產黨作為當代中國的執政黨,在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中的治國理政能力日趨提升,突破了單純依靠政策的“運動性”治理方式,也逐步消除了靠短期規劃的“權宜之計”的執政方式,形成了在中長期宏觀層面上具有戰略布局意義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規劃。打破了原有的倒逼式改革帶來的自下而上“牽著鼻子走”的情形,實現了多主體、多元化、自上而下的主動性治理,從精神和制度方面共同保證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完整性”,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