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圍繞提高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大力推廣實施認證認可制度,促進供給質量提升。針對我國供給體系中質量水平參差不齊、保證基本消費安全和滿足消費需求提升的任務同樣突出的實際,需要從“底線”和“高線”兩端發力,促進供給質量整體提升。一方面,切實發揮強制性產品認證、進出口食品企業注冊備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等制度守底線、保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適應差異化、高端化消費需求,發展具有“高線引領”作用的自愿性認證,引導從業機構自主研發適應市場需求的認證認可項目,引導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認證認可服務。
二是圍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第三方治理機制,推動結構性改革政策落地。依托“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產業政策要準,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從微觀層面積極運用認證認可手段規范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通過社會信用信息共享、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等公共信息平臺的認證認可信息,向市場和社會傳遞質量和信用信號,形成有利于企業提高質量效益、維護公平誠信的自我機制和微觀環境。從宏觀層面積極運用認證認可手段配合支持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大力推廣節能低碳、環境污染等方面第三方治理經驗;在市場監管、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等領域制定政府購買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等政策,提高結構性改革舉措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三是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檢驗檢測認證作為生產性、高技術服務業,具有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高、產業關聯和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特點,國內要力爭“十三五”期間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產值翻一番。國際上力爭掌握認證認可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樹立中國制造、中國質量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