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自強
在河北滄州泊頭市,一個并不起眼的民間草根組織正源源不斷地向周圍輻射溫暖。這些起初本是因為身體殘疾導致落魄絕望的“獨行者”,在機緣巧合之下,加入了一個叫做“泊頭市殘疾人俱樂部”的組織,從此改變了原有生活的軌跡。
“與其說是同病相憐,我更愿意稱之為惺惺相惜”,在俱樂部會長楊逍的帶領之下,會員們開始互相撫平彼此的傷痛,并進而實現了心中的創業夢想。“我想讓大家知道,我們雖有殘疾,但殘而不廢,通過努力仍然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因為他們的痛我最懂所以我很想幫他們”
楊逍今年52歲,每天和另外幾名骨干成員精心維護這個殘疾人俱樂部,是他現在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110多名活躍成員,20多名“常駐”志愿者。經過8年的發展,俱樂部從無到有,規模越來越大,能提供幫助的種類和形式也越來越豐富。
之所以一定要幫助這些殘疾人,楊逍說,“因為他們身上的痛自己最懂”。
1963年,出生僅9個月的楊逍,還并不知道身患小兒麻痹癥會給今后的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只記得當時人家都開始學走路,我卻在學拄拐”。
生活的打擊和磨難開始接踵而至。先是因為身體殘疾被取消高考資格,后又找工作遭遇歧視,再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艱難和精神壓力,“感覺天都快塌了”。
“那一陣我真想破罐破摔,明明我的成績是全校第一,但只能含淚看著別人考大學,那種痛的打擊至今仍記憶猶新”。
然而,逆境最終孕育了強者。通過努力學習電腦繡花設計技術,楊逍的生活開始慢慢有了些起色。這些年來,因為同樣的命運和經歷,他逐漸結識了身邊的一些殘疾人,“發現自暴自棄的很多,相比較而言,自己現在能養家糊口還算是幸運的”。
在與這些殘疾朋友持續的了解和接觸中,一股越來越強烈的熱情開始在他的心中躁動。“我想為這些殘疾人組建一個俱樂部,想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影,重新振作起來”。
2007年,經過準備,楊逍和幾個時常聚在一起的殘疾人兄弟王磊、羅兵等一拍即合,他們給俱樂部制定了簡單的章程,建立了QQ群等聯系方式,開始把觸角伸向那些低沉無助的殘疾朋友。
“感覺大家心中的‘小宇宙重新爆發了”
俱樂部剛一成立,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嘗試幫扶。當時泊頭農村有位殘疾姑娘安金鳳患有先天下肢畸形,多年來只能趴在一塊滑板上,靠雙手扶地移動,因為貧困,做夢都想能擁有一臺輪椅。俱樂部得知后,大伙很快湊了300多元,為她實現了夢想。后來,俱樂部又捐錢為殘疾人宮寧安裝了假肢,為潘杰母女發動了募捐。
起初的幾次幫扶之后,讓楊逍看到了這個團體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看著大伙滾著輪椅,架著拐,忙著幫扶,那熱情勁兒著實震撼了我”。而和楊逍所想的一樣,更多的殘疾人最大的挑戰還是內心郁結的“心病”,“俱樂部準備從這塊下手,恢復他們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很多殘疾人由于行走不便,常年被“關”在家里,成為精神上自閉絕望的根源。俱樂部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帶上這些殘疾會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盡管活動能力有限,但在志愿者的幫助之下,他們的足跡已先后踏上了滄州人民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吳橋雜技世界等地。在游覽中,不少殘疾人出現了原來從未有過的表情,“我感覺他們真正釋放了,想傾訴的話也多了”,楊逍說。
48歲的王磊同樣是因患小兒麻痹而殘疾。“以前成天躺在家里,最大的快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數頭頂上的房梁子,實在憋得難受”,而現在他難掩心中的激動,因為多年來,他終于“聞到了花香”。
為了讓殘疾人重新燃燒起生活的熱情,俱樂部還想盡辦法組織能展示殘疾人自身特長的集體活動,鼓勵成員自報節目,自我展示,找回生活的動力。在新春聯歡晚會中,盡管租借場地、布置設備等過程對于殘疾人而言非常繁瑣,但他們之間相互交流得頻繁了,心結也逐漸打開了。“感覺大家心中的‘小宇宙重新爆發了”,今年26歲擔任晚會策劃的羅兵說。
“我們殘疾人不是廢人,一樣能自食其力”
在俱樂部的QQ群里,“找工作”幾乎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能像正常人一樣上下班,對于殘疾人而言,有時竟成了一種“奢侈”。
俱樂部的王新從2000年患上強直性脊柱炎,行動能力差,加之無生活來源,一度“連死的心都有了”。“就感覺自己是拖累,是別人的負擔”,王新也是后來才有勇氣講出當時的辛酸。
思考再三,楊逍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得讓這些殘疾人擁有一技之長,這是他們獲得生活信心的持續動力。于是,在俱樂部狹小的房間里,一場場針對殘疾人的創業講座悄悄地展開了。盡管條件簡陋,但這些坐著輪椅、架著拐的中青年人眼睛里不斷閃現出渴望的光芒。
“也沒啥專門的講師,就是我們之中,誰有點兒技術活,就主動教給大家”。考慮到殘疾人的就業特點,楊逍主要負責培訓電腦美術設計,而羅兵等幾個人則負責教授手機維修、電腦操作等創業技能。
當時第一次操作電腦的王新盡管感到完全的陌生,但正是這些看似最基本的電腦知識,成就了他后來的創業夢想。
“現在一個月能賺2000多,好的時候3000多呢”,王新的情緒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俱樂部的幫助之下,他成立了一個配貨站,通過上網和打電話,幫助客戶聯系物流服務,“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哪還有空想那些不開心的事”。
在一家叫做“靈動通訊”的手機維修店里,29歲的殘疾人李興亮也已成為一名“老板”。除了修理手機,他還銷售電子配件,最近還當上了俱樂部的“副會長”。
看到創業培訓有了成果,楊逍感到由衷的高興。“其實對于殘疾人來說,那種希望依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實現自立的愿望是超乎常人想象的。我們殘疾人不是廢人,通過努力也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記者手記
用愛撐起彼此的天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楊逍和俱樂部的成員正在完善愛心義賣機制和建立助殘基金,他們要讓這種互助機制“可持續化”,讓更多的殘疾人回歸幸福生活的軌道。
楊逍說,其實生活中誰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心靈都有脆弱的一面,尤其是殘疾人,但大家如果能真誠互助,取長補短,那么即便殘缺也能綻放出生命之美。
泊頭殘疾人俱樂部里的成員,用熾熱的心給予對方溫暖,用愛支撐起了彼此的天空。正像俱樂部里流行的一句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補齊對方生命的短板,那么世界處處都將留下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