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褐色鳥群》是漢語小說中相當難解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敘事實驗性。其敘事實驗性體現在時間、地點、人物的不確定性和獨特的圓形敘事結構中。格非的敘述意在拆穿現實主義因果型敘事的虛幻本質,還歷史作為敘述的實質,歷史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在他的敘事中表露無遺。
關鍵詞:敘事實驗性;不確定性;圓形敘事;埃舍爾怪圈
格非的《褐色鳥群》被陳曉明稱之為“中國當代小說中最為玄奧的作品”,其新穎的敘事方法是先鋒敘事革命的重要成果,具有鮮明的敘事實驗性。首先,《褐色鳥群》在時間、地點、人物上設定上與傳統小說相去甚遠,表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傳統小說的人物、情節、主題必須清晰,凡事必有前因后果。傳統小說的經典模式包含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尾,而《褐色鳥群》中的故事沒有明顯的時間順序,空間經常轉換,過去與現在切換頻繁,界限模糊,打破常規敘述時間線性發展的框架。
“眼下,季節這條大船似乎已經擱淺了。黎明和日暮仍像祖父的步履一樣更替。我蟄居在一個被人稱作“水邊”的地域,寫一部類似圣約翰預言的書。我想把它獻給我從前的戀人。她在三十歲生日的燭光晚會上過于激動,患腦血栓,不幸逝世。從那以后,我就再也沒有見過她。”(《褐色鳥群》第一段)
初看第一段,似乎時間、地點、人物、情節都有交代,仔細分析卻發現這些描述十分含糊,這點與中國傳統現實主義小說截然不同?!凹竟潯笔鞘裁醇竟??在對時間的處理上,格非采用的不是現實主義直線型的因果邏輯鏈式的時間。小說發表于1988年,“我”講述1992年,即未來的時間,再遇穿栗樹色靴子的女人,而這個故事卻是“我”的“回憶”,那么小說開篇的“眼下”即是1992年以后的未來。小說結尾的“不知過去了幾個寒暑春秋”,則又把小說的時間推向了更加久遠的將來。由此可見,該小說的時間是混亂的,對歷史的“回憶”變成關于未來的杜撰,徹底拆解了歷史的確定性、連續性、統一性,使之成為不確定、不可靠、乃至隨意的一種編撰。關于地點,“水邊”又是什么地方?后文中棋甚至把“水邊”叫做鋸木廠邊的臭水溝,但據“我”調查,“水邊”并無鋸木廠。敘述者的身份亦不明確,既可以理解為主人公的自述,也可以看作敘述者即作者本人關于書寫小說本身的自白。這一重疊使得“主人公”“敘述者”“作者”形成了三位一體。這樣模糊的背景使得讀者感到好奇,吸引讀者繼續探索后文。
其次,其敘事實驗性表現在獨特的敘事結構中?!逗稚B群》中“我”的敘述不是有頭有尾的線形因果敘述,而是重復性的循環敘事,與常規經驗敘述即現實主義經典敘述之間有巨大差別。經典現實主義敘事的實質是要把紛繁的現實生活整合為歷史的有機化、整體化和統一化,因此,它往往依賴于邏輯的因果律和時間的連續性,“愛情公式”即如此。格非的“重復敘事”是反因果律和連續性的?!逗稚B群》圓形敘述結構如俄羅斯套娃,一個故事套著一個故事,是由“重復”構成類似埃舍爾怪圈的系列圓圈:第一個圓圈,多年前我蟄居在一個叫水邊的地方,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叫棋的少女抱著畫夾來到我的公寓,說與我認識多年??晌覍λ翢o印象,還徹夜給她講了一段我與一個女人的往事;多年之后,棋又來到我的公寓,但卻說她從未見過我,只是討水喝的路人,這次她懷里抱著的是鏡子不是畫夾;第二個圓圈,多年前我從城里追蹤一個穿棕色靴子的漂亮女人到郊外,看到她在一座橋上消失了,看橋的老人卻說當晚沒有女人經過那座橋;多年之后我在一個村莊又遇見那個女人,她卻說她從十歲起就沒有進過城。第三個圓圈,我在追蹤女人的路上遇到的事與女人講述的她丈夫在同一時間地點遇到的事之間構成的差異關系。先鋒小說家們為了制造侵擾敘事,故意拆除真實與虛構界線,格非通過“重復”使“過去”、““現在”交織在一起,時而真實,時而恍惚,這三個圓圈之間存在多處相似又相否的地方:否定亦非全盤否定,而是有細微差異,顛覆歷史存在依據,給人以一種錯覺,同樣的故事又總有不一樣的存在,即敘事學中的“重復中的反重復”,使讀者對于誰說的是真相感到困惑,不明白到底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謊言或幻覺。一圈套一圈的接口處,不僅有“棋”發話參與“我”回憶的關于那個女人的故事,幾次都能未卜先知地說出故事的后續發展,而且還有敘述者“我”向讀者挑明事情并不是棋所說的戀愛公式的推斷,而是依賴于“我”的敘述規則。“我”也通過“棋”的口說出“我”的故事是個圈,開始即結束,可以一直說下去,取決于“我”怎么說,有敘事者操作敘事的痕跡。這意味著讀者被提醒這個故事是缺少邏輯的,不一定可信。
《褐色鳥群》挑戰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敘述規則,小說的結尾回到了開始的地方,如夢一般離奇怪誕,很多細節在邏輯上說不通的,卻又有著真實的情緒流動,這就是格非敘事的特點。格非的敘述意在拆穿現實主義因果型敘事的虛幻本質,還歷史作為敘述的實質,歷史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在他的敘事中表露無遺。
參考文獻:
[1]蔡志誠.性、夢幻與感覺的密碼——《褐色鳥群》的“敘述迷宮”與都市想象[J].創作與評論, 2006(6).
[2]郭寶亮.論《褐色鳥群》——兩種元敘事規則博弈中的歷史真相[J].文藝爭鳴,2009(2).
[3]黃婕.文學中的“克萊因瓶”——新解格非《褐色鳥群》的結構[J].山東文學,2009(S4).
[4]柳琴.關于《褐色鳥群》的解讀和探討[J].藝術科技,2014(10).
[5]逯曉萌.《褐色鳥群》的敘事[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12).
[6]楊義.中國敘事學[M].人民出版社,2009(5).
[7]鄭鵬.上帝的語法錯誤--讀格非的《褐色鳥群》[J].創作與評論,2006(1).
作者簡介:葉婷(1991–),女,江西上饒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2014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愛爾蘭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