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卓妍
摘 要:《總統先生》是危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的代表性作品,該小說充分的展現出了作家將寫實與虛幻的想象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在小說中,夢境與現實緊密相聯,難以分辨,卻清晰地向讀者展現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關鍵詞:《總統先生》;社會現實;超現實主義
一、作家介紹
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早期參加過反對當時寡頭政權埃斯特拉達(Estrada Cabrera)政府的斗爭。1923年,阿斯圖里亞斯奔赴歐洲,在倫敦短暫停留后,定居在巴黎。在巴黎生活期間,憑借對美洲史前文學的極大興趣以及對土著文明的特殊情感,他將《波波爾·烏》Popol Vuh(1927)一書譯成法語。三年之后出版了《危地馬拉傳說》Leyendas de Guatemala。1933年米蓋爾回到危地馬拉,并投身政界,之后先后被派往墨西哥大使館和阿根廷大使館任職。在1925年到1932年間,他潛心創作最著名的小說《總統先生》,但該作品于1946年才得以出版。
二、小說的創作背景
1898年,馬努埃爾·埃斯特拉達上臺執政后終止了胡斯托時代制定的一系列有助于國家發展的政策,并將危地馬拉變成一個獨裁專政的國家。埃斯特拉達政府不僅對農民階級進行了無情殘暴地鎮壓,還將大莊園出賣給外國侵略者,任其剝削農民。阿斯圖里亞斯作為經歷過這一時期的歷史見證人用精湛的寫作手法將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藝術加工,令這部小說同時具備藝術性和真實性。他向人們勾畫了一個“暴政,不公,剝削百姓,貪腐”的世界,小說中的那個昏暗的世界恰恰與真實的世界相重合。因此,作家雖無直接向讀者闡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無處不透露的線索足以令作者的意圖十分明確,突出了小說捍衛 “人權”的主題線索。
三、社會現實的描寫
(一)對不同階級生存環境的描寫
總統,這一人物是導致不同階級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他主宰著所有階級的命運。小說最開始就講到“一些人衣食無著,不得不為得到一塊面包而終日辛苦;另一些人倉積敗粟,得天獨厚地悠閑度日”,后文又解釋道,這些終日無所事事又無需為生計勞碌的人并不是有什么卓越的貢獻與才華,而是靠著諂媚總統,阿諛奉承。他們是總統身邊的紅人,是產業主,放債人,身兼數官職,投機倒把,無利不圖。與之截然相反,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人,即使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干活,終究也只能像鬼影一般生活在那混沌的世界。
(二)對統治階層的獨裁與殘暴的描寫
對于統治階級的描寫,作者處理的十分謹慎,除了題目點明主要人物總統先生以外,不難發現該主人公出場的段落卻為數不多,就連他的樣子在文章中都沒有只言片語的正面描寫,讀者似乎只能靠著夢境與現實的聯系,通過作家對其他人物的描寫和他們的命運走向,將一個個片段拼湊起來,才能還原總統的形象,了解其性格。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政府,總統都能只手遮天。而總統手下的官員也貪腐至極,只想著給自己撈好處,軍官為了弄幾個錢白白犧牲士兵的生命。總統無疑是貪婪腐敗的庇護者:當他得知士兵們死亡的真實原因后,極力掩蓋事實真相,卻因擔心消息外傳敗壞政府聲譽而勃然大怒。他手下的官員為求得總統信任無惡不作,或者是“公開蹂躪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或者是“用強權壓倒國內的政治輿論”,又或者是“損公肥私,為富不仁”,由此可見,這樣黑白顛倒的世界里,行惡才能生存,善良和美好的事物沒有半點立足之地。
(三)對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的描寫
統治階級內部也是暗流涌動,軍事法官,不能公平公正公開的審理案件。他“翻閱倒背如流的軍事法典章節”,只為了報復他在總統面前下不來臺的仇。他想盡辦法置政敵于死地。在那樣的國度里莊嚴的法律只是權力斗爭的殺人的工具,保護不了任何人,因為總統的權力早已凌駕于包括法律在內的一切事物之上。
(四)對社會的集體腐化和人性的淪喪的描寫
瓊太太開辦的妓院即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出入其中的有在前廳熬夜的軍人,聞名遐邇的生意人,伙計,醫生,新聞記者,律師,外鄉人,機關職員小市民,匠人,闊佬,理發師,牙醫,藥劑師…形形色色,丑態百出。
在黑暗年代中,人的尊嚴任由特權階級踐踏,而人民的懦弱始終無法換來安寧的生活。卡米拉的叔叔時,背棄了親情。生存的本能讓人性最丑陋,自私的一面顯露無疑。他丑角般的嘴臉應當受到人們的唾棄,但那個黑暗的,讓人性泯滅的世界正是造就了丑惡人性的溫床,讓它們像細菌一樣吞噬著人們的良知,腐蝕著脆弱不堪的心靈。
(五)對人民生活悲慘狀態的描寫
在小說里的世界,法律如同廢紙一般,被當權者利用,去謀害異己或盤剝社會底層人民。無辜的土耳其人要為政府清洗粉刷大教堂的費用買單。教師們窮困潦倒,手里只能拿著國家無法足額兌換的債券。搭救卡那勒斯將軍的印第安人,被當官的奪走騾子,挨了打住進了醫院,為了救出要被送到軍隊里的兩個兒子,花盡積蓄,卻終被律師欺騙,失去了唯一的土地,家園和親人。他代表的正是那些失去土地,被政府無情欺壓,過著無依無靠悲慘生活的印第安人。但也正是他的遭遇讓將軍意識到,軍隊并不能保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他們背棄了理想,祖國和民族,成為了寡頭政治和殘暴統治的捍衛者。
四、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法與現實的緊密結合
(一)擬人化的景物描寫
《總統先生》這部小說是一部具有超現實寫作風格的作品,小說中特有的神話色彩和景物擬人化的寫作手法,無不在講述著拉美這片神奇土地上獨具一格的歷史與現實。在天使臉謀劃著幫助將軍逃跑時,文章寫道“狗聲從一片陰森森的樹林中傳來。這是一道把總統先生和他的敵人隔開的屏障,林中的樹木都長著耳朵,聽到哪怕最細微的聲響,也會像受到狂風吹打一樣,不停地動搖西晃”。表面上這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卻又恰好與現實相呼應。所有人都是總統的耳目。所有人都在監視別人,也都在被他人監視,他們又都在總統面前互相揭發。
(二)總統先生的無所不能
總統這一人物形象似乎是無所不能的,就連樹葉都可以與他溝通,就連公民內心深處的想法都逃不過他。這種描寫看似是對總統人物形象的夸張處理,脫離了客觀描述,卻真實地描繪出古老印第安人真實的生存背景,總統這一形象替代了印第安部落中酋長的職能,他的無所不能正體現出了美洲人對于古老神秘力量的崇拜與敬畏的心理。
(三)虛幻的夢境,現實的避難所
小說中出現的夢境,包括對于虛幻世界的遐想,將讀者帶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沒有痛苦,安寧而幸福。身體和心靈處在極度痛苦中的“軟布人”能在甜美的夢境里躺在媽媽的懷抱里。虛幻夢境于是成為了現實的避難所又與現實的世界先呼應。夢中打撈起的快要枯萎的玫瑰,象征著卡米拉生命的枯竭。在費迪娜的夢中,“她變成了兒子的墳墓,又重新把他封閉在肚子里,和他一起做著最后一個、但卻永無終止的夢。”雖然兒子的死是既成的事實,夢境里和兒子重聚的她卻是無比幸福的。
五、結語
在《總統先生》這部小說當中,作者通過夢幻的場景描寫和大量的想象,呈現給了人們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銷魂院”代替了愛情,監獄成了唯一暢所欲言的地方。人們只有在夢中才能重獲自由。城市被黑暗籠罩,鄉村帶給人們希望。小說的情節穿梭于虛幻與現實,城市與鄉村,噩夢與美夢,黑暗與光明之中,帶我們回到了阿斯圖里亞斯經歷過的年代。作家的語言超脫于現實又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賦予萬物生命和情感,但小說超現實的藝術表現形式的背后,阿斯圖里亞斯真正想展現給讀者的卻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是埃斯特拉達專政下,人民惶惶不可終日的生存狀態。
參考文獻:
[1]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總統先生[M].董燕生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宋炬.總統先生藝術表現方法論析[J].渝州大學學報,2002(10).
[3] Goic,Cedomil:Historia y crítica de la literatura hispanoamericana, Barcelona, Ariel, 1987, vol.II. pp-30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