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壯族的不斷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神話譜系,創造了自己民族的英雄形象,而且這些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壯族人民不同的生活現實,面對自然災害,統治壓迫,壯族人民并沒有逆來順受,而是以自己的聰明智慧與之斗爭,充分展現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勇敢,這些人物形象飽含了神秘的浪漫主義色彩,也融入了現實主義的精神。
關鍵詞:壯族神話;英雄形象;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壯族人民在面對自然之力,統治者壓迫等難以抗拒的力量時,并不是保守原始的,他們有著自己對自然的看法,也有對王權的抗爭,將這些寄托在民間神話中,就構成了豐富的壯族神話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壯民創造出屬于自己民族的英雄形象,這些形象或是代表壯族人民與自然進行抗爭,或是與封建王權抗爭,寄托著壯族人民對于帶走出自然困境,奔向美好生活的殷切愿望。
關于“神話”的定義:“古代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是原始人類的想象力將自然人格化,用想象力去說明天地萬物的起源、發展、原因和后果,用想象力去戰勝自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展現他們的原始世界觀的產物。”“各民族的神話是各民族在上古時代(或原始時代)的生活和思想的產物。”由這里可以看出“壯族神話”包含了三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壯族人民如何看待人類起源和自然世界的觀念;另一方面是壯族人民的生產勞作方式,三是這兩者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于壯族人民的神話故事。“英雄”作為名詞有兩重含義:一是才能勇武過人的人;二是不拍苦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爭,令人欽敬的人。作為形容詞:具有英雄品質的。前者更側重于英雄個人,后者更側重于講具有英雄氣質的人,不僅僅指英雄個人,還指具有英雄品質的群體。由此,在考察“英雄神話”時,不僅僅要關注英雄個人,還應關注到英雄的人民形象。在壯族的神話譜系當中,英雄神話作為重要的一支,一方面與自然力量做抗爭,另一方面也同統治者壓迫做抗爭。
一、作為與自然抗爭的英雄形象
水與光作為人類生存中極為重要的生存能源,農耕文明時期的人民依靠這些能源,祈盼著風調雨順,陽光充足,糧食能夠獲得好的收成,同樣的自然力也能帶給人們災難,在無力控制的自然災難面前,人們寄希望于英雄,希望擁有神奇力量和決策領導力的英雄能夠拯救大家出離苦海,壯族人民在長期的勞作中也創造出能與自然力量相抗爭的英雄形象。
(一)治水神話中的英雄形象
布伯作為壯族神話中的戰神,他自然會承擔起保護壯民的責任,布伯斗雷公的神話在壯族人民中幾乎無人不曉,有關這個神話故事,在《壯族神話集成》中共有13篇,其中掌管中界的布伯代表人間向上界雷王抗爭求雨卻引發洪水災害為這一神話的主要情節,雖然各篇之間均有細節上的差異,但是故事仍遵循著這一脈絡。因為雷神貪心想要向中間(即人間)收租,但是布伯的機智巧妙的避過了向雷公繳稅。這一段故事主要說明了雷王降旱災于人間的原因,因為雷王的貪心而遭到布伯的羞辱,自覺受辱,惱羞成怒,便不再給人間送水。這里也展現了布伯與雷王斗智斗勇的過程,不僅體現了布伯作為英雄的智慧和能力,也體現了壯族人民辛勤的勞作和生活智慧。之后的故事則講述了布伯去請雷王降雨,但是雷王伙同龍王,均不肯降水,布伯沒有其它辦法只好自己帶人去打開天河的閥門,這件事觸怒了雷王,雷王就再也不肯降下一滴水,龍王也不肯借水給人間,布伯被逼的無法,就去天界活捉了雷王,雷王使用計謀騙得了布伯的一雙兒女:伏羲和女媧,由于他倆人給了雷王藍靛水,雷王覺得伏羲女媧對他有恩,便留下了一顆門牙,雷王有了力氣就逃回天界就誓要報仇,降大雨七七四十九天,天下的百姓都給淹死了,布伯見到人間被洪水吞噬的慘狀,就去找雷王并求見玉皇大帝殺了雷王,玉帝留下了布伯在天界專管五谷,讓伏羲和女媧兩兄妹回到人間繁衍后代。在這個故事中,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的結局:布伯在與雷王斗法的過程中,從傘船上掉了下來,布伯的紅心迸到天上變成一顆啟明星。在這樣一場激烈的搏斗中,布伯以壯烈犧牲為結局,留下了自己的一顆紅心,為夜晚添了一抹明亮,盡管這一結局中布伯失敗了,但是他卻換得了雷王退水,這種失敗雖敗猶榮,這種浪漫主義式的結尾,為這樣一個英雄故事蒙上一層詩意。布伯作為人界之王,面對雷王的貪心和刁難,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機智和勇敢,面對天下蒼生遭遇洪水之災,也能勇敢去與雷王斗法,與雷王殘暴,貪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布伯心懷天下,有擔當,機智又勇敢并且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
(二)對抗炎熱與干旱神話中的英雄形象
在與炎熱和干旱相關的神話中,最著名的兩位英雄:一是侯野,二是巖剛。與特火有關的神話主要集中在“侯野射太陽”這一故事里面;與巖剛有關的神話“巖剛尋水珠”故事里。侯野是反抗太陽神的英雄,巖剛這是尋水英雄,他倆都是人們在農耕文明時期反抗干旱這一自然災害所誕生的神話英雄。在與射日有關的神話中,民間的英雄代表有候野、特光、平義、特康等等,故事情節與漢族的“后羿射日”這一神話故事有相似之處,所以只選取一個人物來說抗旱神話中射日的英雄,在侯野射太陽這一神話故事中,天上有十二個太陽,地面干裂,禽獸也因無水死去,侯野制作了弓箭,一連射掉了十一個太陽,導致最后一個太陽因為太害怕就自己滾到海下不敢上來了,但是沒有了太陽,天和地就變得黑暗和寒冷,然后侯野帶著大眾,帶著公雞和母鴨來呼喚太陽,這樣人間就有了一個太陽,氣候溫暖萬物生長。而關于巖剛的故事是這樣的:儂族人世代居住在黑底壩,有天突遭大火,自大火之后,天降大旱,巖剛就打算替全寨人去尋找“萬水之源”的水珠子,在尋珠的過程巖剛先是遭遇蜂群,打死老鷹,救出鴉雛,智斗蜘蛛,最后在一堆白沙中找到了水珠,他將水珠吞下,自己變成了巨人,源源不斷的水就從他嘴里流了出來。
這兩篇神話故事都是贊揚壯族英雄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為人們所作出的貢獻,塑造了射日英雄和尋水英雄的形象,他們帶領人們走出自然困境,而這種形象不僅僅代表了壯族英雄,也代表了努力與自然抗爭的英雄的壯族人民。
二、作為與封建王權抗爭的英雄形象
氏族社會末期,階級社會開始出現,人們不僅僅要努力抵抗自然力,而且還要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由此也誕生了很多反抗統治者的英雄形象,莫一大王、岑遜王都是反抗統治者的英雄。在《壯族神話集成》中,有關岑遜王的神話故事共有五篇,壯族人民本來幸福得多生活著,但是皇帝看到他們幸福便想破壞壯民的生活,欺壓人民,搜刮財物,壯人實在無法忍受壓榨,便找到岑遜,擁立為王,岑遜王就帶領著壯族人民走上了反抗統治者剝削的道路,甚至不惜去想玉皇借天將,但是最后斗爭失敗,岑遜王殉難。關于岑遜王的神話中,將他塑造成了聰明,有神力,能“一手摁出田,一腳踩出塘”的英雄首領。在這些神話中所反映出的都是斗爭生活雖然充滿了神話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里面已經開始出現了反映斗爭生活的現實主義萌芽。
莫一大王的故事產生在中國已經進入氏族社會崩潰,封建專制社會開始產生,壯族文學也進入了興盛時期,封建社會打擊著氏族社會,而氏族社會也進行著激烈的反抗,就產生了史詩《莫一大王》,莫一大王的故事被人們傳誦,產生了很多關于莫一大王的神話故事,在氏族部落英雄神話中共有四篇寫到莫一大王,在河池、柳州一帶流傳著莫一大王的故事,講述了一段壯族英雄反抗封建社會對部落的攻擊的故事,壯民生性強悍,皇帝覺得不好治理,便派人去南丹州向氏族頭人要一些人皮,來建一座宮殿,莫一大王那時還是個小孩,聞此訊便去深水潭中尋找自己失落的父親,找到父親之后,他父親告訴他,自己已經變成了牛了,也沒法再回去和他們一起生活了,就送了一顆珠子給他,并給他取名叫莫一,他長大后幫助族人筑好水壩,幫助河水改道,使得五圩不再鬧水災,九圩不再鬧旱災,人們覺得莫一做了很多好事,便擁護莫一做了王。之后莫一接到皇帝的圣旨,要求莫一揭來人皮,莫一帶著一百人去了,在見皇上之前莫一讓每人吃了很多辣椒,吃到渾身冒汗,皇上見到每個人身上都掛著水珠就疑惑,莫一解釋:“我們壯人的皮膚是漏水的”,就這樣皇帝上了當放了莫一他們離開,但是皇帝之后發覺自己受騙便派兵去追莫一,莫一自己去了深山里躲了起來,由于他母親摘掉了他系給狗脖子上的鈴鐺,使得他沒能及時收起草人草馬,以致破了法術,莫一的竹子也被母親賤價賣給官兵,官兵發現竹子中所藏的士兵,派兵來討伐莫一,莫一遇害,但是莫一提著自己的頭回去見母親,
“媽媽,人頭掉下來了,人還能活嗎?”
“孩子,人頭割掉了,哪里還能活啊!”
就這樣莫一的身子癱了,媳婦本想用瓦缸藏頭,粥水喂養,七天七夜之后便有士兵從缸里出來幫莫一報仇,但是母親的好奇心破壞了媳婦的計劃,缸里后來飛出了蜜蜂,將皇帝、國師、將軍都蟄了,但卻蟄不死人。
在這個故事里莫一大王的用自己的智慧保護了壯民免受剝皮之苦,帶領壯民反抗封建王權的入侵,但是卻一步步被害死,這里的英雄形象充滿了智慧和勇敢,但是卻不能避免最后這悲劇的結局,莫一大王被害死之后的故事,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是人們對莫一大王美好的想象,但是莫一大王帶領人民反抗封建專制,就是當時壯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氏族末期,封建初期壯族人民反抗統治者的斗爭歷史。蜜蜂蟄人,就反映了壯族人民反抗統治者的內心愿望,但是蟄不死皇帝就反映了壯族人民反抗統治者的無奈現實狀況。而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沖突制造者“莫一的媽媽”,則反映了母親在當時家庭中所具有的權利,她是可以對媳婦和兒子的決策提出反對的人,但是這也將女性放到了人民反抗統治者斗爭的對立面。莫一作為一名壯族的英雄,身上帶著作為部落首領的氣概與魅力,但是同時在反抗的斗爭中也充滿了詩意的悲劇色彩和對現實斗爭無奈的英雄形象。這兩位莫一大王和岑孫王作為部落的首領,從使用神力到使用人力,在神話的浪漫主義色彩中,滲入了現實主義,使得英雄的人物形象更加的趨近于“人”。
在早期的與自然抗爭的英雄神話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大多以智慧,勇敢的形象出現,故事里充滿了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布伯、侯野和巖剛與自然神斗智斗勇,在壯族人民與自然的抗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莫一大王和岑孫王在人們反抗統治者壓迫的斗爭中作出貢獻,故事中同樣的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但是現實主義的端倪初現,反映人們現實生活的狀況,并且英雄形象也從具有“神”的特性,慢慢融入了具有“人”的特性,一方面人們崇敬他們,紀念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人們也依靠于他們,來表達想要支配自然和對美好生活,美好社會圖景的理想和愿望。
參考文獻:
[1]周作秋,黃紹清,歐陽若修,覃德清.壯族文學發展史(上)[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2]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農冠品.壯族神話集成[M].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4]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廣西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廣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2001.
[5]楊樹喆.多民族文學與 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6]劉亞虎.神話與詩的“演述”—南方民族敘事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薛雅馨(1992–),女,漢族,陜西丹鳳,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民間文學與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