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平
摘 要:京族民歌作為京族民間文化的一部分,是京族人民千百年來對于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詠唱,承載著京族人民上千年的歷史記憶與聰明智慧,具有寶貴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藝術價值。本文試圖通過分析京族民歌的社會教育傳承途徑,完整地展示京族民歌的傳承狀況,進而促進京族民間文化的有效傳承。
關鍵詞:京族;民歌;教育傳承;研究
京族民歌作為京族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寶貴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藝術價值,但在市場化浪潮的沖擊下,京族地區經濟文化生態環境發生變遷,致使這些承載著京族人民上千年歷史記憶與聰明智慧的優秀文化資源正面臨著傳承危機,保護京族民歌迫在眉睫。而如何才能更好地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本文以東興京族三島上的澫尾、巫頭、山心等三個村落為主要田野點,對該地區京族民歌的教育傳承狀況進行有效的田野調查,探索京族民歌的教育傳承方式,分析京族民歌在當地歷史環境和生活環境下的生存和傳承狀況。
“民間歌謠是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屬于民間文學中可以歌唱和吟誦的韻文部分。”[1]京族歌謠作為京族民眾言情達意的工具,內容豐富,風格樸素清新,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種類多樣,有生活歌《十難歌》、《左除右扣兩手空》、《季節歌》、《盤問歌》、《守家規》《一日三餐粥稀飯》等,反映京族民眾日常勞動生活和家庭狀況,題材廣泛,富有現實主義精神,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有情歌《千里江山千里念》、《月兒你還等誰》、《哥想唱歌請過來》、《高山滴水》、《什么山上成雙飛》、《久不見情更深》、《十言歌》、《追風箏》、《清水浸禾根》、《船雖遠心相連》等,抒發京族青年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懷,表現了他們對純正愛情、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封建道德的不滿與反抗精神;有儀式歌,主要以唱哈詞[2]和婚禮歌為主,唱哈詞有《德圣公》、《明月》、《京族結義歌》、《千里念》、《月下誰頂燈》等,是在哈節時唱給神聽的歌。婚禮歌如《辭行歌》、《感恩歌》、《送新娘歌》、《拜堂歌》、《謝檳榔歌》、《結義歌》等,是婚娶過程中所唱的歌,在歌聲中對京族青年人寄托以親密團結、勤勞孝順而振興家業的厚望;有兒歌《螺兒甜》、《白鶴歌》、《月亮公公》、《七月思》、《探親歌》等,大都反映兒童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有民間敘事詩《琴仙》、《劉平楊禮》、《宋珍和陳菊花》(亦稱《宋珍歌》)、《十三哥賣鬼》等,用敘事長歌的形式講述著主人公的坎坷經歷,故事曲折動人,扣人心弦;還有海歌,如《搖籃曲》、《問月歌》、《思鄉情》、《神仙也難猜》、《海上錢銀取不盡》、《海闊天空》等,反映了京族的海洋生活內容,是京族歌謠中最為獨特的部分,具有著濃郁的海洋氣息。
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它是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做接力棒似的縱向的過程。京族民歌作為京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進行教育傳承的過程中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傳承機制。筆者在京族三島進行的多次實地調研中發現,京族民歌的教育傳承中存在著多種教育傳承途徑,包括家庭教育傳承、學校教育傳承和社會教育傳承途徑等多種教育傳承方式。其中社會教育傳承是該地區最為典型和最為有效的傳承途徑。
所謂社會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旨在提高社區全體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區域機構及建設、社會發展和教育自身發展的教育活動。”[3]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區教育。在京族民歌的教育傳承中,社會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有關社會教育傳承京族民歌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日常生活中的傳承
社會傳承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傳承,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甚至可能是全民參與的傳承。京族民歌是京族社區民眾集體創造和發展出來的,蘊含著京族社區深厚的歷史記憶和民眾的智慧與情感,是民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必將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體現。
京族是一個海洋民族,主要從事漁業生產,使用漁船、竹筏等在海上勞動,便創造了“海歌”,而“海歌”變成了京族人在海上勞作時必不可少的東西,疲憊時總會唱上幾首,以緩解此時此刻的疲勞。如《搖船曲》:
艄公啊!
你睡我搖,我睡你搖。
桅高帆穩。錨重纜韌。
艄公啊!
吃一碗怎能飽?
船搖一櫓怎能趕別人?
腳不跺馬步船不快,
腳跺太大力怕船脫釘。
自己掌舵又拉帆繩,
獨自駕船直了又橫,
姑娘為什么不來幫情人?[4]
同時,民歌也是京族人日常娛樂的方式之一,作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歌圩作為人們精神宣泄的場所,自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當歌圩的時候總會有許多民歌愛好者相聚在此,對歌吟唱。
可見,京族民歌是京族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常生活為京族民間文學提供了傳承土壤。
二、傳統節慶活動中的傳承
民族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載體,是該民族獨特文化的表達方式,也是開展傳統文化的集中展演。京族民歌作為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傳統節日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和傳承。
京族有眾多的傳統節日,如哈節、中元節、春節、清明節等,其中“哈節”是京族最重要的也是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是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京族民族間文學在社會傳承中最為集中的展演場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京族各村落中,其舉辦日期由于各地京族遷到中國定居的日期不同而各不相同,萬尾、巫頭兩島是在農歷六月初十(2015年巫頭哈節舉辦日期為八月初一),山心島在農歷八月初十,紅坎村則在農歷正月十五,各地都建有專門用于哈節活動的建筑——哈亭,舉辦時間一般為三到五天,整個節日的過程分為“迎神——祭神——入戲聽哈——送神”四個部分。在“入戲聽哈”的環節中,“哈妹”要在哈亭內唱祭祖娛神之歌——“哈歌”,也叫“唱哈詞”。 “哈妹”所唱的“唱哈詞”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1)民間宗教信仰,目的在于借助神靈來對族人進行道德規范教育;(2)京族各種故事傳說(民間敘事詩),如《琴仙》、《宋珍陳菊花》等;(3)漢族古典詩詞,主要是敘事詩和抒情詩,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譯成京語用京曲演唱;(4)哲理詩和抒情詩;(5)情歌。除了哈妹在哈亭里唱哈之外,京族男女還在哈亭外自由對唱京族的民間歌謠,大致有京族時政歌、生產歌、情歌、兒歌等。這些無論是演唱場合、曲調、歌詞內容,還是對唱者和聽唱者的要求都相對自由隨意,主要反映京族人現實的生產、生活狀況,同時也是當地人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見,通過“哈節”的舉辦,京族民歌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同時也進一步弘揚了京族的傳統文化。
三、社區研究機構倡導下的傳承
在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社會教育傳承的諸多途徑中,通過社區研究機構倡導下的傳承更具直接性和目的性,它是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文化的生力軍,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理論與方法的基地。走訪中我們發現,京族地區民間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自發對民眾進行相關本民族文化、語言等的培訓和傳承,有效地傳承了京族民歌,如“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在蘇維芳老人的帶領下,以“喃字”為突破口,不僅搜集、整理并先后出版了《京族字喃史歌集》、《京族哈節與文獻匯編》、《京族哈節》、《京族史歌》、《京族哈節唱詞》、《京族傳統敘事歌集》、《京族喃字字典》等多部涉及京族民歌的書籍,用文字的形式保留和傳承這一傳統文化,對京族民族文化進行了固態保存,讓京族民歌的傳承有了可供參考的第一手資料;而且通過開班各種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京族民間人才,為京族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提供給人才資源,極大地促進了京族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四、現代媒體傳承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封閉式的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機制已經被打破,電視、網絡、報紙等大眾媒介在民族文化傳承不和或缺的方式,成為社會教育傳承的新生力量。“教育是施教者傳播有益于其生存與發展的有用信息;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而大眾傳媒的媒介屬性和功能,信息化社會的受眾特征也就使得大眾傳媒必然成為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一名特殊‘教育者。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必然,也是傳播主體在大眾傳播實踐中的必要的角色認知。”[5]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大眾媒介的“受教者”。
媒體對京族民間文學的宣傳是一種新的趨勢,表現在宣傳網站的建設,如“防城港市新聞網”[6]專門開設“文化”專欄,在每年的哈節前后都要對哈節進行詳細的宣傳與報道;拍攝電視劇,由王靜導演的《金灘有緣》[7]于2000年在大陸上映,此部電視劇是由京族當地文人莫振芳、蘇虎棠擔任編劇,講述了一段在京島上所發生的故事。如劇中多次播放京族民歌《今生有緣在京島》:“風吹吹,浪搖搖,月光灑在青石礁喲。海風吹走喲幾多夢喲,浪花撞斷喲恩愛橋。自古大鱟最相愛,就像京家人長長的歌謠。它一生生雙對游萬里,它一生纏纏綿綿不管喲。不管達浪滔滔,歌聲不斷情不斷啰。今生有緣在京島。”
由此可見,以新媒體傳承京族民歌的傳承形式已經漸漸地被民眾所接受,京族民歌以全新的姿態走入大眾的視野。
五、結語
“擔當民族文化傳承歷史責任是教育題中應有之義。”[8]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過程也是教育發生發展的過程。京族民歌的諸多教育傳承方式有效的促進了京族民歌,乃至京族民間文化的傳承,為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鐘敬文: 《民間文學概論》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3.
[2] 唱哈詞, 也叫哈歌, 是京族地區過哈節時, 在哈亭里由哈妹所唱的歌.
[3] 譚志松: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的教育保護與傳承研究》 ,北京: 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169.
[4] 蘇維光,過偉,王戈丁.《京族民歌選》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22.
[5] 譚志松: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的教育保護與傳承研究》 ,北京: 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172.
[6] http://www.fcgsnews.com/Culture/index.shtml 防城港新聞網 “歷史文化” 專欄.
[7]http://dianshiju.cntv.cn/2014/01/26/VIDA1390728790527728.shtml 央視網.
[8]周國茂: 《民族教育應擔當起民族文化傳承重任》 ,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