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物質日益得到滿足,人們開始思考經濟政治發展背后的文化要素,因此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學熱”一度興起于中國,國學熱的興起使得悠久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再度折射出中華民族的自信,以及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中積極抵抗全球化的壓力。
關鍵詞:國學熱;民族文化的自覺;繼承;中國身份
雄踞遠東大陸的中國,西北背靠高山大漠,東南面對茫茫大海,兩千多年間在幾乎與其他文化隔絕的狀態下,在獨立生長的自然經濟環境中,創造了世界第一流的文明,第一流的文學。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舉世無匹的輝煌創造。可是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清王朝便江河日下,急劇衰落,經濟凋敝,而此時西方科技文化卻迅速發展,改變了世界的結構,中華民族被迫走向文化反省和比較選擇的歷史進程[1]。覺醒一代的先驅者開始睜眼看世界,學習西方,反對國粹與舊文學。如今的中國再度以強大的姿態屹立于世界之林,眼光也重新審視古老文明,“國學熱”便日益興盛起來。
一、國學的出現及其含義
“國學”作為漢字詞匯,在歷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國度建立的國家官學。18世紀日本出現“國學”學派,以國學指日本自己的古學,來區別于中國的學術;近代的日本出現了”國粹派”,主張保護本國文化,反對歐化主義。受其影響,20世紀初,我國學者提出“國學”概念,“國”是指“本國”,“學”是指學術文化。即,中國本有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三種國學上的文化論述,一種是,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所創造的學術體系,也就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不包括諸如民俗等非學術形態的文化;一種是,包括一切傳統文化形式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種是,國學研究即近代以來我國學者采用古今結合的方法對傳統學術與傳統文化所作的研究體系。
二、國學熱的原因
社會層面:中國自秦國以來一直是一個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屈指可數的強國,自鴉片戰爭開始淪為西方船堅炮利下不堪一擊的封建帝國,使得中國人開始摒棄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確立,使得他們開始著眼自身文化,文化自覺意識不斷的增強,便急切想學習并且宣揚中國燦爛的悠久文化。高校和學術人士的認可和實際行動也促進了“國學熱”的發展,如20世紀初,國學大師章炳麟給國學下來了一個定義:國學即國故,就是本國固有學術的意思[2]。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國學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的發展和繼承,1992年初,北京大學正式成立了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并且籌辦學術期刊《國學研究》。
三、國學熱的積極影響及反思
(一)學習國學有助于國人文化自覺意識的增強。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中華民族從沉重的屈辱和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發展強大,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勤勞和創造的功勞,也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價值的作用。學習國學更加促進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民族文化的自覺,表現出了國人民族自信與文化自覺意識的增強自覺。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滋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華民族精神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民族精神的發揚需要人們的文化自覺。
(二)國學的學習有助于人們道德意識的覺醒。若我們多一些古典文學經典中的“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德意識的熏陶,當下社會里“碰瓷 ”現象,拐賣兒童現象,欺詐現象便不會如此之多。在日益發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社會道德問題日益突出,古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道德精神越發缺乏,但良好的道德又是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人們開始著眼學習古老文明,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成了人們學習待人處事律己的主要資源。
(三)國學的學習有助于我們抵抗全球化的壓力,中國身份的確認。自晚清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不容小覷,就如現當代文學中作家們對魔幻主等的運用無不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誠然我們大力學習西方文化,謀求現代化,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時,視本民族文化為糟粕全部拋棄而全盤西化,使得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徹底失落。這不僅不利于中國發展而且也使得中國的發展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支撐。國學的學習有助于人們反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利弊,以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發展的文化道路。近來又有“功夫熊貓”“花木蘭”等中國元素外國拍攝的奪人眼球的電影,這些極具中國象征的元素若再忽視便會在全球化大潮中失掉中國身份。所以,國學熱有助于中國身份的確證。
四、小結
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去糟取精,吸收古人思想之精華陶冶情操,凈化道德,靈活運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我們需要弘揚傳統文化重振國學中的精華。
參考文獻:
[1]馬大春,張大明.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1995.
[2]章太炎.國學概論[M].成都:巴蜀書社,1987.3.
[2]汪曾祺.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A].汪曾祺全集(六)(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62.
[3]李中華.對國學熱的透視與反思[J].理論視野,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