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衛++蔣西++劉暢
015年,四川省持續落實土地資源產權制度,鼓勵土地使用權流轉,力推標準化桑園建設,不斷推進區域生態建設;持續探索傳統文化開發方式,深挖蠶桑絲綢文化資源,突出四川元素色彩,不斷推進優秀文化建設;持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開發蠶桑資源綜合利用,促進企業發展提質增效,不斷推進地區經濟建設;以蠶桑產業為抓手,扎實推進精準扶貧,推動全面小康實現,不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015年,四川省桑園面積185萬畝,與2014年持平;發放蠶種201萬張,比上年減少9萬張,同比下降4.29%;蠶繭產量7.6萬噸,比上年減少0.1萬噸,同比下降1.30%;生產蠶絲40203 噸,同比增長5.53%,占全國絲產量的23.36%;絲綢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54.27億元,同比增長0.11%[1]。
2015年,四川省纖維檢驗局積極開展桑蠶繭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和公證檢驗工作,組織綿陽、德陽、南充、眉山、資陽和遂寧市纖維檢驗所檢查蠶繭收購站92個,現場抽檢樣品39批次,組織中國桑蠶干繭公證檢驗成都實驗室、涼山實驗室和南充實驗室對涼山、南充、綿陽、資陽、德陽、攀枝花、宜賓、成都等11個市州的桑蠶干繭就生產、使用和交易等環節進行了公證檢驗,共檢驗900批次,綜合質量水平穩步提升,平均質量標志為4.4A3461Ⅱ,涉及蠶品種有7532、871×872、箐松×皓月、洞庭×碧波、川山×蜀水等品種,涵蓋了草籠和方格等繭別。
四川省桑蠶產業發展情況
(一)發展格局得到優化。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年)》中明確指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優化特色農業區域布局,加快建設特色蠶桑等集中發展區,促進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隨著政策引導力度的加大,攀西、川南和川中北三大蠶業產業帶發展勢頭良好,30個蠶桑基地縣和50個萬畝蠶桑核心示范區建設持續加快,一批蠶桑重點縣和專業鄉鎮、專業村的規模優勢開始顯現。
2015年,四川省新建標準桑園超過10萬畝,培育10畝以上專業大戶6萬戶,30畝以上家庭農場2100戶[2]。規模化的推進,使集中成片桑園代替了零星分散的“四邊桑”,蠶桑業逐步成為產區農民創收主業。以涼山州寧南縣為代表的“政府+龍頭企業+農戶”的行政主導模式、綿陽市涪城區為代表的“公司+共育戶+農戶”的市場運作模式和南充市南部縣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運營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以共育戶為技術服務平臺,強化了技術服務指導,與蠶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共享發展成果,促使蠶繭單產、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蠶繭綜合質量已經達到全國先進水平[3-4],蠶桑產業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效益型轉變。
(二)多元化應用取得進展。在傳統的蠶桑產業發展模式外,四川省探索了將單純的栽桑養蠶拓展到桑園立體種養、休閑文化旅游及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等領域,使得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取得了進展。目前,四川省近30個縣區發展果葉兼用桑,面積已突破10萬畝,投產達到3萬畝,我省已成為全國最大、質量最優的桑果生產基地。各市州積極推進蠶桑產業模式創新,桑葉茶、桑果酒、桑枝食用菌、食用蛹等新產品的開發已初步實現專業化生產,這些創新實踐為豐富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開辟了新的途徑[5]。同時,休閑、觀光、旅游等功能逐步融入蠶桑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批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環境改善的休閑農業新態勢。以蠶桑為基礎,以創意為手段,以文化為靈魂,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循環低碳經濟為理念,對蠶桑產業鏈各環節的物質和文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實現了蠶桑業的華麗轉身。
四川省充分利用“文化產業提升工程”契機,圍繞蠶桑絲綢文化資源開發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深入挖掘具有四川元素的蜀錦、蜀繡、羌繡、南方絲綢之路等蠶桑絲綢文化資源,重點開發的成都蜀錦工場、四川絲綢博物館、錦門絲綢文化主題公園、郫縣安靖蜀繡文化產業園、南充“千年綢都第一坊”、南充絲綢文化公園、南充絲綢文化展示館等,有力地促進文化創意與消費品工業、旅游業等領域融合發展,加快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開展蜀錦、蜀繡、唐卡、羌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充分展示了四川省蠶桑絲綢文化資源開發深入推進的新成就。
四川省桑蠶干繭質量分析
(一)年度間綜合質量穩步提升。2011—2015年間,桑蠶干繭綜合質量水平比較穩定,波動起伏不大,以2011年4.5A3463Ⅱ為最優[6],其次為2015年4.4A3461Ⅱ。2012年受市場波動影響,勞動力、能源、生產資料等成本和繭絲價格持續走高,蠶繭生產管理相對放松,綜合質量有小幅度下滑,同步于全國桑蠶干繭綜合質量小幅度下滑。2013年和2015年桑蠶干繭綜合質量水平逐漸攀升至4.4A3461Ⅱ,已基本持平2011年水平。
(二)品種間綜合質量存在差異。經多年繁育淘汰及養殖,在四川地區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下已形成了 7532、871×872、洞庭×碧波、箐松×皓月、川山×蜀水、兩廣2號、夏芳×秋白和雄蠶等多品種共用的格局,攀西產業地區主要使用7532和箐松×皓月,川南和川中北產業地區基本使用871×872、川山×蜀水等品種。
2015年,雄蠶、箐松×皓月、7532綜合質量高于全省平均值,其中以雄蠶5.1A4387Ⅱ為最高。871×872、兩廣2號、夏芳×秋白、洞庭×碧波、川山×蜀水等綜合質量低于全省平均值,其中以洞庭×碧波3.2A2648Ⅲ為最低。川山×蜀水新品種質量標示為4.6A4187Ⅱ,高于全省平均值,由于飼養規模很小,未列入統計。
2011—2015年,各蠶品種變化趨勢與全省平均質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保持了穩中有升。雄蠶等新品種的養育范圍及使用比重不斷提高,優質品種逐步推廣使用的發展趨勢已經顯現。
(三)地區間綜合質量呈現規律。2015年,涼山州、綿陽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涼山州4.9A3769Ⅰ為最優。資陽市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南充市、德陽市等市州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2015年,各市州綜合質量水平變化幅度基本同步于全省質量變化。
(四)繭別間綜合質量差異明顯。隨著社會對蠶繭質量品質的重視,方格蔟的推廣使用日益普及,方格蔟的易操作、易貯藏、吸濕性強等特點,使蠶繭的化蛹率、繭形和繭色等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降低下腳繭比例,有效提高蠶繭質量。按質論價的鮮繭結價方式的使用,使方格繭和草籠繭在收購環節的價差也非常明顯,最大可達10元/公斤。
(五)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綜合質量差異顯著。蠶品種871×872在四川省使用范圍較廣,各蠶繭主產區均有使用。2011—2015年間,該品種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點,其綜合質量狀況仍以涼山州為最優,涼山州地理氣候優勢和政府為主導的生產模式是蠶繭質量優良的重要保障。綿陽市由于企業質量意識較強,管理較嚴格,其蠶繭質量也高于全省平均質量水平。
四川省蠶桑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標準化程度不高。目前,我省蠶桑產業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區地帶,由于地形限制,導致桑園標準化建設滯后,且隨著栽桑養蠶人工成本的增加,農藥、化肥和農業機具等生產資料的價格高企,養蠶人才的缺乏,出現了重蠶輕桑、重栽輕管的粗放式管理現象,導致桑園抗旱抗澇抗病蟲害的能力低,天氣等異常情況的出現,極易造成桑葉產量下降,質量變劣,影響蠶桑生產。2015年秋季部分地區暴發桑螟,就導致桑葉損失達60%[7]。
由于蠶桑產業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但利潤率相對偏低,個別地區為追求超額利潤,而采取壓級壓價等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缺乏全局觀念和長遠目標,小蠶共育技術普及率不高,方格蔟等優良蔟具普及不足,省力化農業機具缺乏,標準化養殖技術規范的缺失等都嚴重挫傷了繭農的生產積極性,損害了蠶桑行業的長遠利益。
(二)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傳統的蠶桑產業發展就是為了“一粒繭”和“一根絲”,而桑樹的莖、葉以及蠶蛹、蠶蛾、蠶沙等資源往往被閑置,導致蠶桑資源利用率不足3%[8],這不僅制約著栽桑養蠶比較效益的提升,也使蠶桑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雖然近年來蠶桑產業的多元化開發,但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也僅僅接近20%,提高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率,充分發揮其潛能任重道遠。
四川省蠶桑產業發展建議
(一)深化農業改革,推動桑園建設標準化。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農村土地流轉等工作,推動土地要素的流動和重新配置,鼓勵龍頭企業作為土地承包主體,堅持“因地制宜、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原則,抓蠶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作業道路和排灌溝渠等桑園基礎設施,大力推廣以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為代表的高效農業技術,提高蠶桑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集中連片,合理布局,統一標準建立連片產業基地,不斷夯實桑樹基礎和養蠶基礎,為“一季多批”養蠶和“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養蠶提供基礎保障。
樹立大農業、大產業理念,以桑樹為中心,制定標準化種植規范,發展桑園間作蔬菜、糧食、牧草、藥材等復合經營模式,發展林下養殖等多種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綜合利用桑園,改變單純依靠蠶繭的被動局面,解決糧桑爭地、菜桑爭地的問題,提高土地的復種指數,充分挖掘土地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最大程度地發揮土地資源的潛力,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綜合經濟效益。
(二)加強技術應用,推動養殖技術標準化。在品種上,加強蠶桑品種選育工作,切實提高桑樹、蠶種繁育質量,有效防止品種退化,加大基因改良方面的研究,加速優良性狀的篩選,根據養蠶技術、生產條件、養蠶環境和市場需求等,加強對蠶品種資源的分析和研究,在最基礎性的蠶品種選育工作上實現突破性進展,大力推廣雄蠶、川山×蜀水等蠶桑優良品種,切實提高繭絲質量。
在機具上,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加快研究推廣投資少、見效快、耐使用的蠶房、蠶臺、機具等設施設備,不斷提高蠶桑設施化、機械化、科技化水平。推進切桑機、微耕機、小蠶飼育機等省力化的應用,切實促進蠶桑產業提質增效,探索推廣物聯網技術,實現栽桑養蠶精準化、自動化作業,進一步提高單產質量和效益。
在技術上,加快制定各項技術操作規程,形成小蠶專業化共育技術、大蠶省力飼養技術、自動上蔟技術、儀評收繭技術等具有四川特色的主推技術,將蠶桑生產的重點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和效益增加,努力在單產、品質、效益上下功夫,力爭在桑園面積和發種量穩定的前提下,提高單位產量,提高蠶農生產收益,提高產業總產值和附加值。
(三)提供優質服務,推動繭絲市場規范化。各級蠶桑管理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發展規劃,引導各種要素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促進產業轉型發展,加快蠶桑綜合利用,把產業規劃與精準扶貧政策結合,圍繞蠶桑產業、糧經等做文章,開展多元產業幫扶。引導發展蠶桑社會化、專業化服務組織,為蠶農提供小蠶共育、病蟲防治、物資供應、作業外包等專業化服務。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弱化政府對企業運營具體事務的干預,利用市場機制推動蠶桑行業改革。
在放活市場“無形之手”的同時,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加強繭絲質量監督和規范管理,積極開展蠶繭質量監督檢查和計量儀器的檢定校準等工作,加強對鮮繭收購的監督檢查的力度,形成常態化監管,打擊收購毛腳繭、過潮繭和統繭的嚴重質量違法行為,實施優質優價政策,保證收購秩序穩定,規范蠶繭市場環境,穩步提高四川省蠶繭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祥平,程明,劉凱旋,等.四川省2015年繭絲綢行業運行情況及2016年趨勢預測 [J].四川蠶業,2016(1):8.
[2] 涂建華.在全省現代蠶桑產業基地建設現場會上的講話[J].四川蠶業,2015(4):1-3.
[3]中國纖維檢驗局.2015年春繭期桑蠶干繭質量分析報告 [J].中國纖檢,2016(2):36-38.
[4] 中國纖維檢驗局.2014年度桑蠶干繭質量分析報告 [J].中國纖檢,2015(13):22-25.
[5]楊彪,楊遠萍.四川省蠶桑資源多元化發展進展綜述 [J].四川蠶業,2015(4):4-6.
[6]四川省纖維檢驗局. 2014年度四川省桑蠶干繭質量分析報告[J].中國纖檢,2015(9):16-19.
[7]萬津瑜,吳鋼. 2015年秋季我省部分地區暴發桑螟[EB/OL]. http://www.scagri.gov.cn/kjfw/zwbh/201601/t20160120_456865.html.
[8]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蠶桑資源高效綜合利用的新內涵和新思路[J].蠶業科學,2009,35(4):91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