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玉婷
初夏季節來臨,氣溫逐漸攀升,走到街上明顯感到頭頂上太陽火辣辣的。愛美的年輕人早已用上各種防紫外的措施,防曬霜、防紫外遮陽傘、防紫外衣……
市場上各種防紫外功能衣服開始走俏,可是對于那些號稱防紫外功能的衣物究竟有多大效果,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甚至經銷商往往難以判定。2015年夏天,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市售流通領域和網絡電商平臺的防紫外服裝進行隨機抽查,經檢測,合格率為56.1%。2015年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其官網公布的防曬服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也顯示,八成樣品的檢測結果與國家標準要求或產品明示值不一致。
防紫外衣服的原理是什么?防紫外衣服關鍵指標有哪些?實驗室如何檢測防紫外衣的質量?我們到廣州纖維產品檢測院的檢測實驗室找一下答案。
防紫外整理——涂在衣服上的“防曬霜”?
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到紡織品表面,會形成紡織品表面的反射、吸收和透過。紡織品的防紫外線整理是通過在纖維、紗線或織物上添加防紫外整理劑,將紫外線反射或吸收掉,減少透過率,從而獲得防紫外線的功能。添加防紫外整理劑是在纖維或紡織面料表面增加涂層,好比是給衣服面料涂上“防曬霜”,從而減少紫外線對人體皮膚的傷害。
“其實普通的衣物尤其是厚重面料的衣服,也具有防紫外線的功能。夏天的衣服面料普遍質地輕薄,雖然也能屏蔽或吸收一部分紫外線,但是往往不容易達到國家標準GB/T 18830—2009《紡織品 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規定的要求,所以需要進行防紫外的后整理。”廣州纖維檢測院技術研發部質量高級工程師羅勝利博士告訴記者。
防紫外整理說起來容易,實際上遠不像給皮膚涂一層防曬霜那么簡單。如何選擇整理劑、整理劑的用量、整理工藝等等,諸多因素影響著衣服防紫外功能效果。
“我們測試發現,有的防紫外服裝洗滌多次后防紫外效果變化不大,有的洗一次之后防紫外功能顯著下降。所以,防紫外整理劑的選擇和整理工藝,大有學問。”羅勝利介紹,“衣服紫外線防護性能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纖維原料種類、紗線表面形態及結構、織物組織結構、面料織造緊密度、面料顏色、面料厚度、紫外線整理劑的種類、添加量以及加入方式等。”
防紫外線產品須滿足兩指標要求
通常為了防止人體曬傷或曬黑,戶外運動紡織品或經常從事戶外工作的人員穿著的衣物需要具備防紫外線功能。一般用紫外線防護系數、紫外線透過率表征產品的防紫外線性能。
所謂紫外線防護系數是指皮膚無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與皮膚有織物防護時計算出的紫外線輻射平均效應的比值,簡稱UPF。紫外線根據波段可劃分為UVA(波長320nm~400nm)、UVB(波長280nm~320nm)和UVC(波長200nm~280nm)。GB/T 18830—2009規定,當樣品的紫外線防護系數UPF>40,且UVA的透過率T(UVA)AV<5%時,可稱為“防紫外線產品”。
多色彩布料測試有講究
“把準備好的樣品放到防紫外線測試儀器上,幾秒鐘就可以顯示結果。”羅勝利介紹說。
圖1就是防紫外測試儀器。“目前主要采用分光光度計法測試防紫外線性能,穩定的UV光源產生波長為290nm~400nm的紫外線,通過單色器照射試樣,測出總的光譜透射比,計算試樣的紫外線透射率和紫外線防護系數UPF值。”羅勝利解釋道。
可是,有些衣服是用不同顏色、不同材質的面料拼接成的,要對這些面料分別測試嗎?對于記者的疑問,測試專家羅勝利給出答案,“實際檢測中的確有不少這樣的衣服。對于具有不同顏色或結構的非勻質面料,按標準要求應該對各種顏色或結構進行測試,以其中最低的UPF值作為樣品的UPF值。就像圖2 中的彩色條紋,要對藍色、綠色和白色部位分別測試,需要每個顏色都要達到紫外線防護系數UPF>40,且UVA的透過率T(UVA)AV<5%時,才可稱為‘防紫外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