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鋒
貸款難一直是制約江西省尋烏縣眾多貧困戶實現自我發展的瓶頸之一,主要癥結在貧困戶很難提供有效擔保,金融機構擔心風險失控。
2015年以來,作為江西省“產業扶貧信貸通”工作試點縣之一的尋烏縣,圍繞“如何抵押、風險控制、后續監管”等節點問題,探索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的創新,穩妥有序地推進金融扶貧試點工作。
“產業扶貧信貸通”的作用就是通過扶貧資金,為貧困戶貸款提供擔保,降低貧困戶貸款準入門檻,讓貧困戶貸上款,使扶貧政策的陽光惠及絕大多數貧困家庭,破解“信貸難”問題。2015年,尋烏在為銀行提供2000萬元風險緩釋金的同時,又籌集財政扶貧資金為貧困戶貸款提供50%貼息,同時要求金融機構降低貸款利率,讓利于農,切實減輕了貧困戶支付貸款利息的負擔。
2015年,全縣共發放“產業扶貧信貸通”金融扶貧貸款8115萬元,涉及合作社31個、貧困戶1683戶、7573人,直接帶動5880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16年一季度,全縣共發放金融扶貧貸款6916萬元,涉及貧困戶1029戶、4650人。通過“產業扶貧信貸通”的金融貸款,讓貧困戶發展產業有了啟動金,也提升了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的信心和勇氣,迅速推進了全縣農業產業轉型和電商、光伏等扶貧產業的發展。

破脫貧錢荒
2015年初,尋烏縣委、縣政府專門派出調研組,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專題調研,對全縣13890戶48500個貧困人口逐戶開展入戶調查,摸清貧困現狀,找準致貧原因。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歸類分析,全縣有73%的貧困戶缺乏產業發展資金,有65%貧困戶有貸款意愿,但只有不到9%的貧困戶已經得到銀行貸款,缺乏產業發展的“起火錢”(本錢)成為脫貧道路上的重要障礙。為此,尋烏把金融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抓手,有針對性地出臺了《尋烏縣金融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全力幫扶貧困戶解決“貸款難”問題。
缺乏可抵押的資產,是制約貧困戶獲得貸款的主要“瓶頸”。為破解這一“瓶頸”,尋烏按照“政府搭臺、銀行唱戲、農戶受益、脫貧致富”的思路,2015年籌集財政資金2000萬元,作為信貸風險緩釋金,分別投放到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由兩家金融機構按1:8的比例,可撬動放大貸款資金1.6億元。由此,既解決了貧困戶“燃眉之急”,又解決了金融機構的“后顧之憂”。有了財政資金構筑的“防火墻”,銀行由“惜貸”變為“樂貸”。
“傻瓜式”便捷借貸
澄江鎮王屋村貧困戶王東京,因家庭貧困,申請銀行貸款一直難獲批,后通過“產業扶貧信貸通”,僅僅10天時間就獲得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他后來通過養雞摘掉了貧困帽子。10天就拿到了貸款,這得益于尋烏縣優化信貸業務流程,并嚴把準入關口。在尋烏縣,鄉鎮、扶貧辦與金融部門開展聯合審查,核實貸款人借款的真實性,做實資金投向的效益評估監測,防范風險隱患,確保信貸資金安全。
在試點工作中,尋烏探索出了鄉(鎮)、扶貧辦和金融機構并聯審批的“傻瓜式”工作模式,分別由鄉鎮調查信貸意愿、縣扶貧辦審核扶貧戶信息、金融機構核準放貸,在貸款辦理過程中堅持做到“四個一”集中式并聯審批,即:“一次調查、一次集齊資料、一次審查、一次審批”,對貧困戶較為集中的村,進行現場調查、審核、核準,縮短了業務鏈條,提高了辦貸效率。同時,采取分批放貸的方式,申請一批、審核一批、發放一批,最大限度縮短放貸時間,做到了貧困戶有需求隨時放貸。
為解決貧困戶信貸資金投資的盲目性,降低產業發展風險,尋烏充分發揮結對幫扶干部的作用,由結對幫扶干部全程跟蹤指導,根據貧困戶資源優勢、勞力結構、發展意愿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幫助其選好脫貧致富路子,并對貸款資金的使用進行指導、把關,確保貸款資金投入精準;引導貧困戶抱團發展,采取將貸款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等方式,確保貸款資金有穩定收益。
文峰鄉長布村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成立了養兔專業合作社,使企業與貧困戶之間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將貸款資金入股合作社,年終能獲取不低于 9000元的養兔收益分紅;三標鄉上下壩的全村14戶貧困戶將貸款資金通過合作社“統一購牛、統一防疫、分戶養殖、統一銷售”,集中發展養牛產業,每戶貧困戶實現增收4000元以上。
2015年以來,尋烏新發展油茶種植21000多畝、葡萄5000多畝、鷹嘴桃2000多畝、百香果1500多畝、獼猴桃近10000畝、果蔬種植1000畝。有212戶貧困戶通過發展光伏發電實現脫貧,194名貧困勞動力創辦了電商網店,為加速全縣脫貧步伐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今年,尋烏實行了對貧困戶100%、對示范引領的龍頭企業及合作社50%的貼息政策;安排緩釋金4575萬,可撬動銀行放貸3.66億元,確保在冊貧困戶人均可獲得貸款3萬元以上,財政扶貧資金將繼續發揮 “四兩撥千斤”的扶貧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