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麗芬
?
統一大市場要對癥下藥
文/陳麗芬
構建全國統一市場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來,近年來,國務院也加強部署發展現代流通業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但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可謂是路漫漫,區域市場分割依然嚴重。迫切需要找出癥結,對癥下藥,找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著力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在2015年8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發展現代流通業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旺消費促發展;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提升創業創新活力和社會治理水平;決定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涵養就業潛力和經濟發展持久耐力。
會議指出,做強現代流通業這個國民經濟大產業,可以更好對接生產和消費,促進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一要堅決清除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路障”,禁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或排除公平競爭,禁止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收取不合理費用或強制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降低社會流通總成本。放開商貿物流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營銷等功能性區域中心。二要推廣電子商務等新興流通方式,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鼓勵流通企業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絡市場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建設境外營銷、支付結算和倉儲物流網絡,鼓勵流通企業與制造企業集群式走出去。三要創新流通領域市場監管,推行企業產品質量承諾制度,以農產品、食品、藥品等對消費者生命健康有較大影響的商品為重點,建立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體系。開展商務綜合執法改革試點,提升監管效能。四要完善流通設施建設管理,對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創新投資、運營機制,優先保障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再生資源回收等微利經營設施用地需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投資。用更加順暢的流通“大動脈”帶旺消費、支撐發展。
會議認為,開發應用好大數據這一基礎性戰略資源,有利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會議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強調一要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加快整合各類政府信息平臺,避免重復建設和數據“打架”,增強政府公信力,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先推動交通、醫療、就業、社保等民生領域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在城市建設、社會救助、質量安全、社區服務等方面開展大數據應用示范,提高社會治理水平。二要順應潮流引導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政策支持,著力營造寬松公平環境,建立市場化應用機制,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形成與需求緊密結合的大數據產品體系,使開放的大數據成為促進創業創新的新動力。三要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產業標準體系,依法依規打擊數據濫用、侵犯隱私等行為。讓各類主體公平分享大數據帶來的技術、制度和創新紅利。
會議指出,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渠道、發展的生力軍。繼續實施定向調控,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扶持,讓積極財政政策更大發力,可以為創業創新減負,讓今天的“小微企”贏得發展的大未來。會議決定,在落實好已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一是從2015年10 月1日起到2017年底,依法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小微企業范圍,由年應納稅所得額20萬元人民幣以內(含2 0萬元人民幣)擴大到3 0萬元人民幣以內(含30萬元人民幣)。二是將月銷售額2萬至3萬元人民幣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其他個人免征增值稅、營業稅的優惠政策執行期限延長至2017年底。

建立農產品市場綠色通道
國內統一大市場是指不同區域間的“經濟邊界”消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實現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構建統一大市場必須具備承載大市場的硬件設施以及制度保障,但是目前這兩個條件還不完全具備。
一、設施建設滯后,構建統一大市場的物質基礎薄弱
硬件設施建設滯后,市場空間結構呈破碎狀態, 交易范圍受限,難以形成互聯互通的市場格局。交通運輸網絡系統尚不完善。地方政府只關注轄區內商品的通達性,忽略地區間運輸線路的規劃和建設,地區間商品運輸不暢。維持生產生活持續穩定的跨區域、規模性的基礎型公益性流通設施供給不足。我國年成交額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批發市場共5000多家,沒有一家是公益性市場。跨省區冷鏈大流通面臨“中繼”不力的局面,跨省區中繼性低溫冷藏物流中心在全國不超過5家。
二、地區封鎖,構建統一大市場的制度障礙仍然存在
在財政分權的治理模式以及“GDP 錦標賽”的官員考核機制下,國內市場地區封鎖由來已久,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影響了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產業不能聯動,資源無法共享,公共服務不能對接,統一大市場建設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撐。保護手段多樣隱蔽,如設置關卡控制外地產品數量、地方補貼本地產品或對外地產品設定歧視性價格、通過工商質檢設置技術壁壘等。保護內容繁多,既限制商品和服務貿易進入本地市場,也限制資本、人力和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食品、汽車、醫藥是受地方保護比較嚴重的三類行業。

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是逐步發展的過程,其發展路徑應該是由地方市場發展到區域市場,在各個區域市場的基礎上層層擴張,相互輻射和滲透,最終形成覆蓋全國的統一大市場。因此,推進符合產業特色和資源要素稟賦的區域市場體系建設是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前奏。構建區域共同市場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府際之間合作
頂層設計市場化改革,取消對地方政府的GDP考核,讓地方政府把發展思路和視野放在大區域甚至是全球范圍,從根本上避免地方保護主義,降低各地市場重復性、內耗式開發。
一是建立超越地方管轄范圍的管理機構。機構由區域內各省、市共同組成,成為區域內議事決策、權威指導的磋商平臺。省市共同協商簽署旨在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的基本制度框架,統一區域市場交易規則、布局和規劃,縱深推進區域市場合作。
二是營造無差異政策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審批程序,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和干預,構建不同區域行政服務的“綠色通道”,加強在招商引資政策、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批租政策等方面的協調性,加強政府間政策的互聯互通互用。
三是成立市場專題合作工作小組。運用行政協議、編制規劃以及政府部門對話等方式,開展商貿、物流、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項目的專項合作,形成合作共識,開展具體工作。
二、推進區域資源共享
統籌調度各類資源,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加速區域經濟、社會的融合。
一是信息資源共享。加強職能部門的信息合作,定期公開發布經濟數據,進行內部數據交換,提升信息工作質量。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對區域開放。
二是公共設施共享。共同投資、建設和管理重要交通樞紐,統一規劃和設計主干線路。以區域為主體實行跨省區公共設施、公益性流通設施建設的招商引資,投融資和運營管理。
三是資本要素共享。共建金融服務平臺,支持地方銀行互設分支機構,支持企業跨區開展融資活動等。
四是人力資源共享。共同制定職業標準,加強技能人才職業資格鑒定互認。探索建立一體化的社會保險機制,統一區域內社會保障標準,實現社保隨參保者在區域內自由流動。

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是逐步發展的過程

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渠道
三、促進市場相互開放
清理實行地方保護和市場封鎖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破除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提升區域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
一是建立農產品市場綠色通道。在區域內流通的農產品,實行同等待遇,免收過路費和進城費等。
二是建立規范公平的質量標準、技術標準、合格評定體系以及監察處理機制。共同推進工商登記、食品藥品檢驗、質量標準等的互通互認。嚴禁阻礙、限制外地商品、服務和經營者進入本地市場的行為,例如重復檢驗、檢定、備案和認證等。
三是改善市場主體準入環境。打破所有制限制,鼓勵各種不同所有制企業、不同經濟成分的經濟組織在區域內開展經濟合作、相互投資參股,發揮不同所有制之間的經濟優勢。
四、構架區域價值鏈
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和錯位發展,注重更大區域范圍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精細化、網絡化的區域空間發展單元和區域價值鏈。
一是搭建企業合作平臺,實現從短期的項目合作模式逐步轉向以價值鏈為基礎的長期合作模式,構建功能清晰、分工明確、銜接緊密、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體系。
二是試點成立跨區域同業、行業協會、鼓勵各地行業協會歸口對接,積極引導和支持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進組織、中介結構發揮橋梁作用,開展合作交流和跟蹤服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