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海燕+王泠一
在用“腿”調研之前,從不知道身邊居然有這么多名人故居。
全國政協委員、原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張西南同志,日前隨調研組專赴延安、遵義考察長征舊址,在與兩地大、中學生代表座談交流時了解到:西安高二的同學迫于升學壓力居然至今未去過延安;貴陽讀研的同學說,清明祭掃紅軍陵園,有的同學只是因為學校統一組織而勉強參加。這讓張西南委員感到十分感慨!
類似調研情況和感慨,我們也曾經遇到過多回。如不少基層單位的團委書記線上活躍得很,但線下從未去瞻仰過漁陽里的團中央舊址,也不知道我國共青團的創始人是誰?大學生似乎更向往出國和高薪,很少把革命英烈當作自己的人生楷模。中小學生有了解先輩革命事跡的愿望,但師資力量卻“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海有完備的革命紀念館體系,不過解說詞基本上是成人化的。

小朋友給老前輩戴上了紅領巾。
當然不能聽之任之,我們的有關探索正在進行中。本文僅介紹和未成年人的互動心得。
上海五十四中的高中生們近年干了件重新發現地理的難忘事情,范圍是在學校所在地的天平社區范圍里。300多位同學和老師一起,事先通過網站尋蹤、圖書導引、居委訪談掌握大量地理、歷史、文化資料和最新信息,然后再用腿“丈量”天平社區2.69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以五十四中為圓心,尋訪半徑30分鐘距離內的所有名人故居、紅色教育基地,訪問烈士后人、名人名家和勞模標兵。
參加活動的施天冥同學告訴我們:在用“腿”調研之前,從不知道身邊居然有這么多名人故居。“暑期調研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對一位老紅軍的訪談。老紅軍爺爺90多歲了,一個人住,一開始我去拜訪他的時候,比較緊張,老爺爺說話也很謹慎。回來后,我對訪談內容不太滿意,所以隔了幾天以后,我又去了老爺爺家一次,看到老爺爺一個人生活不容易,我幫他掃地、倒水,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沒想到,漸漸地,老爺爺打開了心扉,跟我說了很多當年他在南方堅持戰斗和參加抗戰時的感人故事,收獲很大。老爺爺是新四軍戰斗英雄!”
通過300多位學生的走訪記錄,一張以五十四中學為原點的“社區30分鐘德育資源地圖”逐漸成形。地圖上標繪出了學校附近地理空間中的德育資源位置,包含場館、遺址、人物等內容,并附上地圖導讀說明。同時他們還用心繪制出了紅色文化建筑和歷史風貌建筑兩條參觀線路,共24個推薦景點,讓人一目了然。
今天的孩子們也知道應該銘記、需要緬懷,因為他們胸前飄揚的紅領巾還是“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標志,仍然被解讀為“五星紅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但是如今的小學課本里沒有我們當年學習的《金色的魚鉤》和《七根火柴》等經典。抗日神劇、紅軍神劇、諜戰神劇等娛樂化的戲說,又讓孩子們的認知變得動漫化,宛如“貓和老鼠”的熒屏游戲。去年下半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時,就有孩子不相信“抗戰要堅持八年”、認為“日本鬼子沒那么強”。
我們后來帶著高安路一小的一隊孩子去了“紅色泥城主題紀念館”,看到那么多曾經是老師的烈士遺像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革命文物,加上針對性的講解;這隊孩子終于明白“前輩的道路汗浸血染”。其中,三年級的程奕珈同學回校后寫出的心得文章是“我們的幸福生活從哪里來”。
我們把這篇9歲孩子的文章推薦給90歲的新四軍老戰士陳揚前輩,曾經投筆從戎的他當時剛剛獲得抗戰勝利70周年的國家勛章。他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見證下結對,小朋友給老前輩戴上了紅領巾。程奕珈知道今年七一是中國共產黨的95華誕,她想和老師一起去看望陳揚老爺爺,送他一件禮物。我們根據《小小竹排向東流》的旋律重新填詞,寫了個起名為“莊嚴”的獻禮歌謠,讓能歌善舞的她在黨的95華誕之際唱給老爺爺聽。歌詞如下:
抗戰勝利七十年,陳揚爺爺敬個禮。投筆來從戎,轉戰千萬里。人民軍隊出英豪,革命傳統我來傳。
高一小學一甲子,愛黨愛民愛祖國。我們紅領巾,天天在向上。一帶一路新世界,中華民族我復興。
一、二年級的“小精靈”同樣也是有情懷的。關于孩子和大人情懷之間的差別,高安路一小的滕平校長認為:孩子很純真,大人則是“理性、包容和成熟”。孩子的情懷需要及時地“表達、表現或表演”,當然還需要有個合適的展示平臺。處理一年級的女孩朱泓霏(霏霏)的訴求,就是一個突出的德育案例。
霏霏的小腦袋里,比同齡的孩子多了些“黨和紅軍”的知識。因為她畢業不久的機關建國幼兒園,首任園長鄧六金,就是參加過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30位女戰士之一。霏霏很早就從幼兒園現任園長張敏薇口中知道:“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以及“鄧六金奶奶一切為了孩子的事跡”,她還會唱“十送紅軍”。
到高一小學就讀后,她也很得意這些“其他同學不知道的事情”。霏霏功課往往很快就做好了,正確率也很高;在家除了幫媽媽做家務如拖地板外,就是通過讀報紙來增加識字量,她還喜歡看中央臺的新聞聯播。她的聯想能力很強,前些天德育老師宋霞峰和她聊起杜甫名詩《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她就告訴宋霞峰老師:“現在的敘利亞就是國破了,很多小孩子失去了家園,在逃難時淹死在海里,很可憐的……”問她長大了要干什么,她脫口而出“要建設祖國”。
霏霏知道黨的95華誕就要到了,很想去參加“童心向黨”的歌詠比賽。而學校合唱隊基本是四、五年級的同學組成。霏霏很不服氣,我們決定在“七一”前夕讓她參與做件公益事情;正好有公益機構在上海舉辦定向貧困山區孩子的捐書項目活動。滕平校長和她一起選了十一本童書以及一只籃球(因高一小學還是姚明的母校),她的小伙伴是二年級的男孩翁黇懋,是學校“小姚明籃球隊”隊員。我們陪兩個小朋友到達活動現場捐書捐物,霏霏擔任信使莊重地向主辦方遞交了滕平校長“給遠方孩子的信”。兩個小朋友受到熱烈歡迎,霏霏把校長的信幾乎背誦了一遍,并和接待她的志愿者叔叔說最后一句話很重要——“同一片藍天,愿我們的愛永存!”
霏霏感到很有收獲的同時;小伙伴翁黇懋卻不是很理解——難道遠方的孩子沒有籃球、沒有籃球架嗎?為什么不建造籃球場呢?大家告訴他“每個山區學校建個籃球場需要很多投入。姚明正在努力!大家都在努力!”于是,翁黇懋同學又多了個愿景——哪天,他所在的“小姚明籃球隊”能夠去遠方投籃!(作者單位:上海徐匯區天平街道黨工委、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