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晟
如果你只是“為創業而創業”的話,一定要謹記:創業不等于職業生涯加成。
最近面試了很多技術人員,其中不少之前的工作履歷還不錯。但是,我并不能因為他們之前的經歷而發offer。
看到這里先別著急下結論,讓我仔細說說理由。
他們的經歷比較類似:在大公司做過五六年,有了比較充分的工作經驗和工作習慣,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然后出去創業,結果過了不到一年,開始找工作。
我對此很好奇。結果答案幾乎千篇一律:營銷不行、產品不行、資源太少、工作太累,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辛辛苦苦做了大半年,技術上的問題都解決了,可就是找不到用戶。找不到用戶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難以證明商業模式。加上如今風投行情漸冷,拿投資的難度高了很多,不得已,只能出來找工作,希望做回原來的角色。
于是我問起專業技術的問題,然后遺憾地發現,雖然身處創業公司,他們的角色和之前大公司并沒有太多差別:定技術架構、管技術團隊、盯開發進度。本質上,這些候選人只是在平移之前的工作經驗和解決方案。既沒有深入思考不同場景下的技術方案,也沒有了解行業的情況,更沒有展現出創業公司需要的所有者意識。
最終局面就相當尷尬:創業經歷對他們來說,技術上沒有什么提升,業務上也沒有什么提升,只是多了一些行政管理的經驗而已。
所以我通常還會問最后一個問題:“你當時為什么決定去創業?”我想知道,是什么誘使這些候選人做出了職業生涯的重大犧牲。可惜的是,答案五花八門:想勇敢嘗試的;想幫同學和熟人忙的;之前領導叫自己一起的;其他人給畫了一張大餅的……
從公司的角度出發,我們很難和這樣的候選人談得攏。而從行業同仁的角度出發,我有幾點建議給大家參考。
—創業是風險極高的投入。媒體上渲染的成功者有幾十幾百,你看不到的失敗者就有幾萬幾十萬。而且,那幾十幾百成功者的素質,未必強過失敗的幾萬幾十萬。運氣這回事,成功者不愿意承認,媒體不愿意總結,但又是任何創業者都必須面對的。
—投入創業最好以自己認同的創業目標為前提。除非你已經有了相當的資本或者積累,否則“幫朋友忙”這類理由根本不足以支撐做出創業的決定。因為在創業過程中,身處絕境、走投無路乃是常事。如果沒有對最終目標的堅定信念,半途而廢是常見的結局。
—創業是對人品和人性的嚴峻考驗。不要以為這只是“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那么簡單,更不要天真地以為靠制度就可以保障自己“同享福”的權益。而且退一步說,很多時候大家還沒到享福的階段,就已經因為計較彼此對患難的承擔“不公平”而分崩離析了。
—即便在創業公司也不應當忽略自己的職業生涯建設。與上面提到的那些候選人不同,我見過一些經歷過創業失敗的人,他們或者掌握了跨領域和部門溝通協調、全面解決問題的經驗,或者具備了從整個行業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總之,創業經歷對他們來說是大大加分的。由專變能,具備了解決復雜任務的能力—這種機會在規范公司并不常見。結果即便創業不成功,他們再出去找工作,也可以得到比之前更好的職位和待遇。相反,如果忽略職業生涯建設,在創業公司事情做了不少,卻只積累了一堆不相干的打雜經歷,拿不出更有力的職業技能組合,又沒有收到應有的回報,這才是最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