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速寬
摘要:從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防制措施等方面對豬附紅細胞體與鏈球菌混合感染病例進行了介紹,為廣大從業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附紅細胞體病;鏈球菌病;混合感染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4-0034-01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紅細胞而引起的一種以高熱、貧血或黃疸為主要癥狀的血液傳染病。豬鏈球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熱性傳染病,常表現為敗血癥、關節炎和局部腫脹。這兩種疾病已成為豬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其發病快、死亡率高,尤其是當兩種病混合感染時,給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
1 發病情況
2016年1月14日,甕安縣天文鎮某豬場32頭育肥豬突然發病,次日上午同舍其他欄的53頭豬發病,下午相鄰2舍及配種妊娠舍內又相繼發病,至19日疫情結束,共發病154頭,死亡31頭。主述發病前一天下午氣溫驟降,開始發病的兩棟豬舍窗戶未關。
2 臨床癥狀
病豬皮膚蒼白,食欲廢絕,體溫40.5~42.0℃,高熱稽留,精神沉郁,鼻腔內分泌物,部分豬關節腫脹、跛行,3~4 d后部分豬的耳緣發紺,腹下或四肢內側皮膚開始出現紫色斑塊,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
3 剖檢變化
病豬血液稀薄、凝固不良,氣管內充滿泡沫;肺充血出血,有的呈肉變樣或腫大,肺泡內有大量泡沫狀物,肝腫大,呈暗黑色,切面外翻并流出大量血液;脾臟腫大數倍,有出血性梗死塊;腎臟有不規則點狀出血,膀胱正常;部分豬腸道內出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壞死,腹股溝淋巴結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出血。
4 實驗室診斷
采病豬的耳靜脈鮮血1滴置于載玻片上,加生理鹽水1滴稀釋后輕輕攪拌均勻,蓋上蓋玻片后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紅細胞呈不規則的劇齒狀或星狀,血漿中有左右震動、上下翻滾的游離狀小體。采取病豬的血液、腸系膜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肺臟病理部、肝脾等部病料送實驗室進行細菌分離培養,顯微鏡下見到單個、成對、短鏈或呈長鏈排列的球菌,革蘭氏染色呈紫色。綜合以上,可確定為豬附紅細胞體與鏈球菌混合感染。
5 防制措施
5.1 治療措施
(1)發病早期用抗生素每日3次,連續3 d。
(2)嚴重者灌服阿莫西林,按50 mg每千克體重,每日2次,并配合肌注10%氟苯尼考0.2 mL/kg體重,1次/d,連用3 d。
(3)血蟲清按每千克體重0.1~0.2 mL,每天1次,連用3~5 d,同時配合二氟沙星每千克體重0.1~0.2 mL,安乃近、病毒唑每千克體重0.1~0.2 mL,每天2次,連用3~5 d。
5.2 防制措施
(1)對病豬進行隔離,加強豬舍的通風,保證室內空氣新鮮,強化消毒措施。
(2)全群以阿莫西林原粉1 kg/t,拌料投喂,連用3 d后以環丙沙星100~150 g/t拌料,并添加甜味劑1 kg/t,連用7~10 d。
(3)待病情控制后以附紅凈粉劑1.5~2.0 kg/t或阿散酸150~200 g/t金毒素200 g/t+支原凈120 g/t拌料投喂,連用10~15 d。
6 小結
(1)該病若及時治療不會造成很大損失,但因該場在早期用藥方面存在誤區,沒有堅持療程及保持血藥濃度,導致耐藥性增強,影響療效。
(2)該病可導致母豬發情不規則或長期不發情,公豬性欲低下,妊娠母豬流產或胎兒死亡。據了解,該場發病期間母豬返情率高達48%、妊娠母豬于2016年1~2月產仔時大多為死胎或木乃伊,因此,應對生產公母豬特別注意。
(3)附紅細胞體病很難根治,且易與其他疾病并發感染,一旦受到應激極易復發,故對附紅細胞體病的防制要長期堅持,每2~3個月全群投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