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江
摘要:以內蒙古扎蘭屯市某牛場從德國引進77頭荷斯坦奶牛為例,探討該品種奶牛改良后生長發育狀況及泌乳性能效果。該批牛當中2頭為15~17月齡種公牛,經外貌評分,一級奶牛和特級分別為50頭、27頭,且均為相應良種奶牛。本地區奶牛在奶牛的體型外貌、乳脂率、乳房結構及產奶量與德國荷斯坦奶牛均存在較大差距。
關鍵詞:荷斯坦奶牛;生長發育;泌乳性能;效果
中圖分類號:S8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4-0048-02
引進國外良種奶牛,不僅對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且對奶牛核心群建立及優質犢牛選育均有重大意義。高產荷斯坦奶牛要想將其生產性能充分發揮,需在高水平的飼養管理下方可實現,我國現今散養戶飼養管理水平較低,若引進良種奶牛,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因此,需針對奶牛的生長習性,采用合理、高效的飼養方法,實現良種質量及泌乳性能的的提高。相關報道可知,德國荷斯坦奶牛平均301天產奶量就達到7.1~7.6 t,乳脂率為4.01%,其乳蛋白率為3.32%,而我國奶牛產奶量平均301天僅為4.1~5.3t,在乳蛋白率及乳脂率方面也不理想。至此,本文運用對比方法,研究引進荷斯坦奶牛在生長發育及泌乳性能方面相應改良效果。
1 荷斯坦奶牛在該地區適應性分析
1.1 在氣候條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異
德國下薩克森州是飼養荷斯坦奶牛的重要基地,其在具體地理位置上,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內,且該州處于平原地區,其氣候較為溫暖,其海拔大多在100 m之下,其年平均氣溫在于9 ℃,其年降水量區間為550~800 mm,全年無霜期大約為185 d。內蒙古扎蘭屯市某牛場,其氣候為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于2.4 ℃,海拔大多在800 m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區間為480.3 mm,全年無霜期天數為123 d。因此,扎蘭屯市和下薩克森州相比,無論在海拔及氣候,還是在緯度、降雨量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
1.2 飼養方式的不同
德國荷斯坦奶牛飼養的方式較多采用舍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及管理,在具體的舍飼當中同時還存在拴系飼養,然而,其較多數仍采用的是散欄飼養,奶牛在采食均自由抉擇,并采用計算機對精料喂量給與控制。扎蘭屯市某奶牛場采用的飼養方式為室外運動場舍飼。
1.3 飼養管理
德國奶牛均于2014年夏季引進,且由于路途遙遠,奶牛在進場后出現不同程度食欲減退,且自身體能遭受很大消耗,為了使奶牛盡快恢復至健康狀態,盡快適應新環境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對奶牛采取相應防暑降溫,緩解熱應激;其次,在飼料方面多選擇青綠多汁給與喂養,并將經過精細加工的青玉米秸稈給與喂養,25kg/次,2次/d,所提供的飼料如青貯牧草及青貯玉米,均依據1∶1比例,讓奶牛自由挑選,并對所飼喂精料定時定量,奶牛在食欲方面得到不斷增強,其體能也得到較快恢復。當進至深秋時,依據各個奶牛實際產奶量、胎齡、健康狀況及膘情等,將奶牛進行劃分,并采取將精料予以逐頭投喂。在飼養方式上,則選用散欄飼養,且覓食自由。實現和原產地之間差異盡量縮小的目的,當奶牛適應基本得以恢復之后,逐漸將其向本地條件予以過渡。在對奶牛適應性進行研究的過程,進口奶牛均無死亡狀況。
1.4 適應性研究結果分析
1.4.1 基礎生理指標 當溫度處于16 ℃且濕度在75%以下時,德國奶牛在心跳及體溫方面相比于均低于扎蘭屯市本地奶牛,而在呼吸方面差異不明顯。
1.4.2 繁殖性能 該批牛當中奶牛為75頭,公牛為2頭,并在扎蘭屯市當年當地繁殖頭數為73頭,分別在2015年繁殖68頭,兩年共繁殖141頭。在該農場德國奶牛產后的發情天數比本地奶牛短,至此,德國奶牛在產后具有較強的恢復能力,且在具體的全群再生產能力方面也強于本地奶牛,然而在具體受胎率方面則低于本地奶牛。
兩頭公牛在扎蘭屯市的保建奶牛場種公牛站予以飼養,并于2014年下半年實施采精操作。德國公牛相比于保健站本地公牛,其在每次采精量方面要明顯高于后者,然而在相應原精活力方面明顯低于本地公牛。
1.4.3 體形外貌及生長發育 德國荷斯坦奶牛體型中等,但體質健壯,公牛體軀寬深,母牛乳房發育良好,比本地奶牛具有更顯著的乳用特征。在對德國公牛進行為期10個月的飼養后,除管圍小于本地奶牛外,其他無論是體重、體長、胸圍還是體高均優于本地奶牛,綜合評價德國荷斯坦奶牛優于本地奶牛。
1.4.4 生產性能 德國奶牛首胎前301 d產奶量平均為(4 763.11±1 044.16)kg(n=58),而本地奶牛在同等時間內產奶量為(4 511.22±758.62)kg(n=146),二者相比差異明顯,德國奶牛后裔頭胎304天平均產奶量,相比于原德國進口奶牛,要高于后者57.63 kg。
1.4.5 抗病力 由于在引進本批奶牛的季節為夏季,且還經過長距離運輸,此外,在氣候條件方面及具體飼養及管理方式上方存在差異,因此,奶牛在具體的抗病力及體質方面也存在相應差異。從引進之日起,截至2015年8月,初產母牛發病170次,經過9個月飼養之后,該批奶牛在具體的抗病力方面得以增強,但仍然存在較高的蹄部疾病發生率,此狀況可能和本場封閉式牛舍相關聯。
2 擴大純種繁育體系
為達到對德國奶牛相應優良性狀不斷提高及鞏固的目的,制定該批奶牛在扎蘭屯地區純系繁育方案,并將某農場為基地,對種子母牛群予以組間,選育繼代公牛,實現純種繁育體系不斷擴大的目的。
該農場共從德國引進荷斯坦奶牛77例,在本批奶牛相應頭胎分娩當中,共選留小母牛頭數為25頭,并將所選取的小母牛作為后續基礎,對種子母牛群實施組建。引進德國2頭種公牛,及細管冷凍精液8頭,通過對其系譜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制定選配方案,即實施逐頭排隊操作,針對不同血統當中的不同組合及血統實施交合操作,以此實現提高及鞏固德國奶牛的優良性狀的目的。經過2年的精心培育,對本批德國奶牛實施繁育擴群,共選育出優質德國母牛為145頭,且其在具體的生長發育方面均為良好。成年母牛在體型結構均比較勻稱,體制結實,肢蹄健壯,具有明顯的乳用特征,其乳房形狀呈現盆狀,并具有明顯的乳靜脈曲張,其外貌及體尺方面優于本地奶牛。
3 通過引進荷斯坦奶牛對本地區奶牛改良所帶來效果分析
為了充分利用德國奶牛所具有的優良性狀,用其改良本地區奶牛外貌結構及奶牛體型,以此實現牛奶品質及產奶量的不斷提高,特與2014年針對后續奶牛飼養制定了改良計劃,繼續引進德國8頭公牛,細管凍結其精液,將其中2頭公牛,用作對當地母牛予以配種及選種,并有計劃及目的性的實施雜交改良工作。于2015年,利用母牛后裔且為55#公牛實施后續試配工作,截止目前,扎蘭屯市經改良且雜交所產后代頭數為452頭。
在體尺及外貌上,也對其給與改進及提升。通過利用德國公牛實施相應雜交改良工作,其后裔在體高存在顯著提高,其腰尻及背腰具有較好的結合,在體質方面也十分健碩,四肢較為發達。在乳房結構方面也得到顯著改進,無論是乳房容積還是具體寬度等都得到明顯增大,并顯露出明顯的乳靜脈曲張,此外,在特級及一級奶牛比例上高達97%,因此,具有非常好的改良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麗萍,王永生. 弗萊維赫乳肉兼用牛改良低產荷斯坦奶牛的效果[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2):162-164.
[2] 馬彥男,劉 哲,吳建平,等. 荷斯坦奶牛改良黃牛的效果分析[J].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0,45(1):16-19.
[3] 安 寧,余建國,趙青春.用荷斯坦牛改良土種黃牛效果分析[J]. 中國奶牛,2007,25(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