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蔚華亮
(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河北邯鄲 056004)
全民健身融入“互聯網+”行動計劃初探①
王洪杰*蔚華亮
(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河北邯鄲 056004)
互聯網的有效應用成為了全民健身發展的新機遇,也蘊藏著很大的互聯網進駐空間,該文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我國目前全民健身面臨的瓶頸以及“互聯網+”與全民健身相融合的現狀進行研究,探討如何將全民健身融入互聯網思維,運用“互聯網+”對促進體育資源配置的優勢,推動全民健身融入“互聯網+”行動計劃,為百姓提供更有效地公共體育服務,實現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讓現有的體育資源產生最大的服務效益“引導全民健身,科學健身”,推動全民健身的持續發展。
全民健身 互聯網+ 國家戰略 體育資源
1.1文獻資料分析
閱讀與全民健身相關的政策文件、書籍和部分期刊,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搜索了“互聯網+”“全民健身”等關鍵詞。
1.2互聯網瀏覽調查
瀏覽了國家體育總局以及各省市體育局全民健身相關網站;主要媒體網站及產品: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及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綜合體育網站:中國體育在線、新浪體育、華奧星空等。
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對我國6~69歲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活動狀況進行抽樣調查顯示:達到“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的比例僅為31.2%。《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我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2.45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6 m2。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平均每萬人擁有200多個體育場地,美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6 m2、日本為19 m2。在我國平均每個場館開展的體育項目不足三項,體育活動場地黃金時段“摩肩接踵”,而非黃金時段“門庭冷落”。
以上事實說明,全民健身的社會效果還未充分展現,全民健身一方面面臨著參與人數不多、場地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存在著機制不靈活、服務不足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2011年8月,全國首創的百姓健身類互聯網服務平臺“上海市全民健身電子地圖”正式開通以來,與健身相關的“互聯網+”項目近3年得到較快發展,功能涵蓋健身數據采集、場館查詢與預訂、賽事信息、健身指導等。
目前有互聯網服務平臺:如北京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臺;有基于移動互聯網平臺技術的應用:如湖北的“去運動”;臺網聯動的軟、硬件系統:如愛動健身云服務平臺產品;針對不同人群的產品:如“泰山老年云健康服務平臺”系列產品,青少年足球培訓O2O產品“動吧足球”等。利用微信公眾號、在線視頻播放、智能健身設備、健身O2O類產品和微博社交運動的影響力也逐漸顯現。此外,還有可穿戴設備、健身的相關APP等各型各類,互聯網相關的健身應用也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晨也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設備穿戴在身上成為可能,對于人體連續的監控、信息采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和意義,可以使鍛煉更科學、更有價值。同時,這些可穿戴式設備或者App存在著“不準確、不可靠、缺乏服務”等問題。
2014年湖北省推出的“去運動”App僅上線4天就有4 000多注冊用戶,全省90多個體育館,每天至少發放免費門票5 000張,以后可以達到2萬張。該“產品”的推廣將進一步解決百姓健身服務機制不靈活、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使健身愛好者能夠及時、快捷、有效地獲取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資源,促進了健身資源的有效利用。
“互聯網+”對全民健身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是顯而易見。微博運動中心“奔跑2015”僅開通1個月,用戶數達到120萬,微博與浙江衛視、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推出的“陽光跑道公益健行計劃”,實現了從電視到網絡再到線下參與,真正推動了全民健身跑步。微博網友在節目開播后39小時內,就完成了原計劃的20公里公益運動目標。而活動上線僅僅29小時,就已經有50萬微博用戶參與其中。2015年1月的廈門馬拉松聯合微博開啟賽網聯動模式,帶動了廈門馬拉松的傳播數據呈現井噴態勢。光是廈門馬拉松一項賽事的提及量與提及人數就是去年最高數據北京馬拉松的3倍。
5.1結論
目前全民健身面臨發展瓶頸,體育資源不能有效利用;“互聯網+”能夠促進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全民健身、科學健身,發寧波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3)文化養老視域下寧波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養老視域下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3]。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既要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適應,又要考慮到當地的特點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從宏觀上講,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可以使老人掌握正確的基本體育文化知識和基本的體育鍛煉活動的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能豐富老年體育文化娛樂生活;也可以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在享受體育文化生活中人際交往所帶來的情感交流(特別是對空巢老人)。鑒于體育文化的優勢和作用,“體育”外延不斷擴大以及社區老年人的文化建設需要,文化養老視域下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應抓好三個層面,即服務主體層面(老人)、政府和社會組織層面提供的保障層面、社區層面的支持。它們所提供的是國家對社區居民的福利性投入和公益性服務,是引導居民參與互助性體育運動的政策導向服務[4]。
另外,社區體育服務規范化的發展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社區體育服務評估指標[5]。其指標的建立應根據各自社區體育服務的特點,區別對待。在具體操作中,要遵循“用戶滿意度”的理念,這是在西方公共管理機構績效評估中全新的價值取向。
3.1結論
(1)寧波城市社區老人參與體育活動意識較強、時間也較長,且活動方式多樣。(2)寧波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各部門分工不明確、社會力量支持不足、宣傳力度不夠、社區的體育場地設施等物質基礎薄弱。(3)從服務、支持和保障三個系統出發,可以使老人掌握因平常忙碌,而無法接觸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豐富老年文化娛樂生活,是促進文化養老視域下寧波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3.2建議
(1)多渠道籌集社區體育服務資金和物質資源,引導非政府組織、社會力量投入到寧波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加強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專項指導員隊伍和體育志愿者隊伍建設,呼吁更多志愿者投身到城市社區體育發展事業中。(2)社區自身要以社區各種文化體育服務資源為載體,加大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支持網絡的完善。同時,也要提高為老年人提供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的工作者自身素質。(3)文化養老視域下寧波城市社區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既要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和當地特點,同時更應考慮到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需要。
[1]黎文普,龔正偉.“文化養老”視域下社區體育文化養老路徑探析[J].體育學刊,2014,21(4):46-49.
[2]莊永達.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寧波市城市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3]岳超.大連市城市空巢老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4]范冬云.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探討[D].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6-8,12.
[5]戴健,鄭家鯤.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述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1):1-8.
G8
A
2095-2813(2016)04(c)-011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2.110
王洪杰(1978—),男,漢,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體育教學工作,E-mail:hongj-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