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月?
摘 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無疑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生存壓力,而經濟類新聞作為傳統紙質媒體的重要報道領域之一,新的傳媒環境下要對其進行轉型與革新,以更好地應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沖擊,是媒體從業人員需要重視的問題。唯有找準定位,做好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同時輔以創新性的表現形式,才能做出吸引受眾的“新式”經濟新聞報道。
關鍵詞:紙媒;經濟新聞報道;發展探索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137-02
21世紀以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一路上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規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紙質媒體中經濟類新聞報道的分量逐漸凸顯。從經濟政策、產業發展到物價菜價,經濟類新聞報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與民生問題密切關聯。近十年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HTML5等新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對當下的經濟類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在變革與創新中摸索出一條順應時代的發展之路,才能使經濟類新聞報道持續煥發活力,這一點對于傳統紙質媒體尤是。本文試從定位、內容與表現形式三方面展開分析,以探討現階段報刊中經濟類新聞報道的發展前景。
一、定位為先
無論何種媒體,都應該明確自身定位。唯有這樣,媒體才能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和信息服務,最終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倘若媒體沒有明確、合理的定位,便難以吸引特定的受眾,也不能形成其獨特的品牌。對綜合類報刊來說,其下屬的經濟類版塊既要服從于媒介的整體定位,又要具備一定的版塊特色。同時,編輯也應合理劃分版塊下的子欄目,分清主次,以推出能吸引一批固定受眾的品牌欄目為目標。
另外,對于本身歸屬于經濟類報刊的媒體,為了細分受眾市場,避免同質化,更應該明確定位。以《財經》雜志和《第一財經日報》為例,二者均有著十分清晰的媒體定位,且目前都是我國財經類報刊中的佼佼者。
1.《財經》雜志:做高品位的財經類雜志
《財經》雜志甫一推出,便明確了它的高端路線。該雜志把目標受眾定為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財經知識基礎的商界精英、政要和學者,是那些在金融圈子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基于其所面向的受眾群,雜志內容偏向于對財經領域重大事件的報道和分析,特別是金融圈和資本市場的動態。
《財經》追求“獨立、獨家、獨到”的報道意識。所謂“獨立”,是指記者獨立進行采訪,所需費用均由《財經》支付,拒絕付費采訪,力求報道的客觀公正性。“獨家”意為對重大新聞進行獨家策劃、獨家報道。由于《財經》的新聞報道類型多為述評,是新聞報道與深度分析的緊密結合,因此,《財經》的“獨到”體現在要求報道中的見解要有創見,追求分析的深度和力度,拒絕陳詞濫調。對于報道中涉及的采訪對象,《財經》的記者們同樣精挑細選,他們傾向于尋求權威性較高的一流學者或資本市場中的分析師作為被采訪者,以增強報道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2.《第一財經日報》:現代、大氣、國際化
《第一財經日報》一開始效仿《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形式,追求易讀耐讀、既明快又深入的報道風格。作為國內第一份跨區域經營的市場化財經日報,《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內容十分多元,既有對財經政策和經濟動態的解讀,也有對具體產業,如汽車、房地產、農產品等的報道。
此外,它的“國際化”體現在致力于以全球化的視角聚焦中國經濟常態,將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起來,使報道更具有廣度和指導性。在每周一發出的《第一財經日報》上都有4版“環球經濟評論”,以對世界經濟進行全局性的分析與探討,這亦體現了該報的廣闊視野[1]。
二、內容為本
新媒體雖具有“短平快”的優勢,但在內容質量上往往不如傳統媒體。因此,做好內容是傳統媒體應該守住的“本”。尤其是對專業性很強的經濟類新聞來說,只有保持內容的高水準才能留住受眾。
1.選擇新穎的視角
在多家媒體同時報道某一事件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在發布時間上搶先,就要挖掘事件的核心信息和不同角度,以更有新意的報道方向來吸引受眾。比如在2015年8月發生的天津爆炸事件,國內大小經濟類媒體幾乎無不對其進行了報道。其中,《經濟觀察報》的反應極為迅速,第一時間根據事件進展整理出了一系列數據,將當地經濟損失、人民傷亡等情況直觀地展現了出來。
而《環球時報》雖未搶占時間優勢,但報道角度頗為獨到。事件發生5日后,其記者撰寫了一篇名為《天津爆炸經濟損失有多少保險行業“背上巨大包袱”》的文章,將視角聚焦到中外企業的損失,以及保險公司將如何賠付的問題。在眾多媒體中,唯有《環球時報》首先注意到保險公司在此次事件中受到的影響,吸引了不少關注。
2.做出報道的深度
由于新聞報道具有時效性,新聞往往被認為是“易碎品”。但若能注重深度,把報道挖深,則有利于撕去“易碎品”的標簽。在這個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紙媒對于報道的時效性已不具優勢,所以理應轉變思路,不能再一味追求報道之“快”,而更應注重報道之“深”,制作出更值得留存的高質量內容。
經濟類新聞報道要提高質量、做出深度,重點不是提供一般性的資訊,而是理應展現更多的、不一樣的內涵,特別是要注重預測性、規律性的報道內容,它們更能吸引知識階層較高的受眾。如在《第一財經日報》中,其“綜合新聞”版面的覆蓋面十分廣闊,涉及國內外最新的經濟熱點。記者往往是在深入調查后,結合對中國經濟整體脈絡的把握而寫成報道。此外,由于《第一財經日報》依托于第一財經品牌,其旗下設有研究院,可進行專業的排行榜研究,提供獨家的數據。這些專門化的調查研究將其新聞報道進一步拔高,讓內容更具深度,更有可借鑒性。
3.使用更靈活的敘述方式
經濟類新聞報道一般比較嚴肅,注重指導性,一向被視為“硬新聞”。其中大量高深的專業術語以及晦澀的報道方式,較難引起大部分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要讓經濟新聞更可讀,就要將“硬新聞”作“軟處理”,在報道手法上進行創新,比如采用新聞故事、新聞特寫、特色專欄等方式,以提高可讀性,增強傳播效果[2]。
首先,應注重報道的趣味性和人情味。如《財經》雜志于2015年12月7日刊載的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的人物專訪——《羅永浩:死去活來》,闡述了羅永浩的創業歷程,其中不乏對企業管理、產品設計等內容的敘述,但并不艱深。相反,文中有許多精彩的對話和亮眼的細節描寫,情節豐富,語言平易近人。如“阿里巴巴集團的一位高層人士今年和老羅見面談合作,事后將他形容為一個內向而敏感的小動物”,“如果老羅的夢想是把錘子打造成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僅僅是中國的蘋果,他需要找到除了設計、情懷和價值觀之外,更多安生立命、存在的意義”……報道中的這些表述,與經濟新聞在人們印象中固有的嚴肅風格不同,記者適當地使用了一些更為生活化和文學化的用語,讓報道更生動可讀。
其次,盡量使用更通俗易懂的標題。標題作為受眾感知新聞的窗口,它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普通讀者而言,如果連一篇新聞的標題都看不懂,很難對具體報道內容產生興趣。越是簡明易懂的標題往往越能引發讀者的閱讀欲望。如2015年10月20日《第一財經日報》的封面報道《新經濟悄然而來中國GDP被低估?》,標題簡明扼要,設問句的使用也十分亮眼。9月30日的封面報道《“禿鷲投資者”有了“新餐桌”》則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如此趣味的表述更能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
三、形式立新
報道的表現形式是承載報道內容的物質外殼,二者不可割裂。在做好內容的前提下,表現形式是創新的突破口。此外,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新媒體平臺上越發短小精煉的新聞內容也在潛移默化中降低了受眾對長文章的接受能力。這意味著紙媒必須注重對新聞報道的加工處理,既要善于突出重點信息,又要用簡明直觀的方式呈現報道內容。
1.恰當運用圖片、圖表等,注重報道可視化
第一,對于數據含量大的報道,可以抽出其中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用圖像的方式繪出,將枯燥的數字形象化,并對數據單獨進行分析;第二,可以通過展示不同形態的圖表,將文中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內容表達更直觀;第三,對于一些太過復雜的經濟學原理,可以繪制插圖、漫畫等,對其進行生動的解析。
除了讓視覺傳達更直接、形象這一作用之外,將事實通過圖表等形式表現,還能夠減少語言表達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和偏差,使報道更加客觀、更有說服力,從而更好地取信于受眾。
2.使用生動的排版方式
無論是報紙還是雜志,活潑的版面布局往往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與《第一財經日報》同屬第一財經品牌的《第一財經周刊》,其排版一直維持高端大氣的風格,從封面到內頁,版式簡潔又獨具設計感,既加強了受眾的閱讀體驗,又與媒體定位相符,無形中增加了品牌認同感[3]。
對于讀者來說,恒定的版面風格與精美的排版樣式是在閱讀紙媒時的兩大加分項。且由于經濟類紙媒通常具有較高端的定位,在細節上更應多加注意,必要時還可以請專業設計團隊來制作字體、繪制插圖等。
3.注重易讀性,不可喧賓奪主
注重版式設計并不意味著過度美化版面,實際上,考慮到經濟類新聞報道的特色,其表現形式不可過于浮夸和標新立異。歸根結底,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良好的表現方式要體現易讀性,即通過合理設置字體、行距、分欄等頁面元素,以減少受眾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感受到的視覺疲憊。這一點對于紙質媒體尤為重要。
其次,過于花哨的版面只會分散受眾的注意力,對于較為嚴肅的經濟類新聞來說,除非能夠凸顯內容亮點,否則不應在版面內排設過大的圖片,也不應使用太過活潑的字體。另外,版面的整體配色應以冷色調為主,以貼合經濟類新聞報道理智、客觀的風格。
如今,縱使新媒體發展迅速,人們僅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最新經濟資訊,但是傳統媒體中的經濟新聞報道依然不可被取代。在挖掘數字化展示渠道的同時,報刊亦應留心自己原有的紙上陣地,做出更多適應于時代發展的好報道。
參考文獻:
[1] 李淑瑛.解讀《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特色[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1).
[2] 高向軍.報紙財經新聞的創新之道[J].青年記者,2012(11).
[3] 陳靜.輕松財經雜志的編輯特色[J].傳媒個案,2013(20).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