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武強
【摘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中小學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蒙學經典《弟子規》不失為一本好教材。如果能根據時代的特點,當從小處著眼,從孩子著手,摒棄其中不合時宜的章節,或給予恰當的引導,給孩子所應秉承的德行操守、形成敦厚純良之性,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奠定基石。
【關鍵詞】 經典 文明 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6-004-02
一、從小引導,誦讀經典
俗話說“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當代文豪胡適先生在康乃爾大學博士畢業時說:9歲前在父輩嚴格的要求下,我把眾多國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熟背如流。小時候嚴格遵循父輩教導,按照經典規范自己的言行。隨著不斷的學習,這些經典對我的影響日深,對我的文學、哲學思辨的影響與日俱增。
《弟子規》是國學蒙學教育常見書籍,是一種文化啟蒙階段與人格初步養成階段的基礎教育。它采用三言的形式,并押韻,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讀易記,誦讀其中,品味期間,許多做人的基本規范、待人處事的哲理油然而生。例如:“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通過誦讀、看對應的故事、討論,孩子們就能從中感悟到做人不能貪小便宜、私取物品不但可恥,還能引起長輩的不安;在衣著上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慮自己的身份和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不要為了面子,更不要讓虛榮心作怪,無謂的開銷就是浪費。日常的飲食要注意營養均衡,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飽,避免過量,危害身體健康。又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就是引導孩子們應該具有良好的作息、衛生習慣。它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和陶淵明的“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有著同曲異功,且比后者更易上口,更易理解,更好地應用,更好地引導孩子把握日常的規范,乃至應用到現實生活、學習中,促進學校、社會文明的建設。
二、結合實際,應用其中
凈空教授說:“儒所講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學的《弟子規》里。我告訴學生:《弟子規》是圣學的根基,會念會背,沒有用處,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落實,一生都不能違背,從我們開始學到老死都不能違背,都遵守,就真的學成了!這是圣學的骨干,像我們蓋一棟大樓,這是樓的架構、鋼架!一切經綸是房屋里面的陳設啊!《弟子規》是結構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蘇東波詩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誦讀經典、就是為了理解經典,就是更好地應用經典,通過誦讀妙文,就是為了更好地踐行。良好的習慣就是在踐行中體現。
三、組織學習《弟子規》的探索
(一)布置環境,營造氛圍。孟母三遷的故事源遠流長,孟母為把孟子培養成才,她為了給孟子學習的提供良好環境,而三次搬遷,盡管鄰人不解,她卻依然我故。正是孟母的堅持與執著,才成就了孟子日后的輝煌。俗話所說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說明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期間大都在學校讀過。如何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每一條走廊、每一樓梯不但成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校園的特色,而且還能使其成為學習的源泉、一面面育人的鏡子?中國畫的特色是水墨香濃、色彩淡雅、字畫相容,典雅盡現。通過把經典里的許多故事、佳句以一幅幅國畫的形式裝飾教學樓的每一層樓、每一走廊、每一樓梯,使之緊扣經典、而又有各自特點,使校園充斥著濃濃的書卷氣息,讓學生在投手駐足之間、有意無意之間學習到知識,感悟經典的精粹。我校的教學樓呈“回”字結構,有三把樓梯,五層樓。我們把三把樓梯建設為《弟子規》謹信樓梯、把一樓的走廊建設為中華古代教育名家走廊,二樓的走廊建設為經典詩文走廊、三樓和四樓走廊建設為《弟子規》經典故事走廊、五樓的走廊建設為當代名人殿堂。教室里,以學校教師、學生以書畫的形式把《弟子規》里有關學習的經典句子張貼其中,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又如“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等。典雅的環境布置,不但讓學生感悟環境氛圍,學習蒙學經典、先賢模范,或許能在不知不覺變成一個儒雅人士。
上下課的鈴聲,也是校園文化的有力組成。把經典詩文以歌曲的形式,錄制成校園鈴聲,不少學生在課間閑余之際,學著吟唱,詩篇成歌,,德育建設與典雅的書香校園建設,相得益彰。
(二)經典進課堂、上舞臺。現代心理研究說人在3-13歲這段時間,記憶力是最好的。俗話說的“三歲定八十”,說明少年時期的教育將會影響其終身。我們探索,每天抽出10來分鐘的時間誦讀,不少學生能在半學期內輕松地把一千一百零八個字的《弟子規》背誦。在六年小學學習里,只要堅持,先賢經典,學生熟記吟誦,通過點撥、自省,形成其知識體系、提升其人生修養,形成良好品質,促進校園、社區文明建設。
(三)家校合作,促進文明習慣。充分調動社區資源、家長資源,使經典在學校、在社區里傳播,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社區文明和諧發展。
明天早上7:00,學校家長義工隊的成員佩戴標志來到學校,分成3組。第一組:校門口,以90度鞠躬禮加主動問好迎接每一位師生到校。師生回禮問好,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文明線。第二組:樓梯口,微笑指引孩子們安全有序地進入多媒體室。第三組:在多媒體室組織孩子們誦讀《弟子規》、講解《弟子規》、組織觀看有關故事影像。
每一學期,學校家委會還邀請社會上知名人士來校給孩子講學,給家長上課、分享。如邀請社會熱心人士張姨給孩子講讀《弟子規》,張姨以其切身言行給學生細述經典,教育孩子們在熟讀經典后以行動踐行。邀請李教授給家長做題為《幸福人生,從<弟子規>開始》的講座,引導家長從自己做起夯實踐行,并使用《弟子規》教育孩子,使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等。
(四)學習《弟子規》要與時俱進。梁啟超先生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一言點破了對少年教育的重要性。每個地域、每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對少年的教育必不可少。道德規范的教育,如何教育下一代做一個有道德人,除了環境的影響,先賢留下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經典教育對孩子形成良好品質,有相得益彰之功。《弟子規》就是其中的一本。
對《弟子規》的學習,誦讀是基本,重在指導學生(家長的參與,效果更好)把其要義應用于生活踐行中,重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是非觀和行為準則,通過內化這些“是非觀和準則”,把自己鍛造成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材。充分利用班隊會的時間,通過組織誦讀,大中隊活動、故事分享、角色演繹、師生互動、家校互動等豐富的形式學習《弟子規》。學習《弟子規》并不像學習數學、科技等知識,沒有上一段做基礎就無法學習下一段。學校提倡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和學習中隨時遇到的問題,靈活調整學習的順序、不必刻意求全——結合實事情境的學習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時代在變遷,只有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使經典成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成書于清代的《弟子規》難免地有其歷史局限性,其中有些道德要求并不切合當今時代的情境,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在講解與引導中,應注意分析古今時代的差別,讓學生體會其教誨重在對待去世親人的態度,而非恪守形式,某些不甚恰當的段落也可以略過。在踐行中,也要注意靈活性,而不是死摳字面。如“長者先,幼者后”。孩子們在進電梯時恭敬地請長者走在前面,而等到出電梯時長者位于電梯的最里面,孩子們還是非要請長者從里面擠出來先出去,這不僅讓長者不方便,也耽誤了電梯里眾多人的時間。這時我們不妨先出了電梯,為長者控制好電梯門。又如“親有疾,藥先嘗”。在古代,最常用的藥是中藥,是湯藥,中醫講究湯藥要喝溫,喂藥的人經常會先嘗一嘗,只是用嘴唇碰碰,試溫度,并非真的嘗藥。今天醫學發達,藥的種類有很多,一般都是不能嘗試。
“致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古人一言道破教育之根本。荀子在《勸學》里說“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小學德育的根本在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弟子規》在“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對弟子作了詳細規范,簡潔明了。在實際探索運用的過程中,取其精華,著眼細處,恰當應用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校、社區、社會形成良好的文明之風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