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太行以西

2016-07-04 11:33:57白英張西昌
中華手工 2016年6期

白英+張西昌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

山脈以東,是富庶的華北平原。山脈以西,是高聳的山西高原。

沒有平原的便捷,黃土高原帶來的,有“塬”“丘”“盆”,還有相對封閉的民風民俗,以及保留完好的村落、手藝。

看慣了江南的精致、北方的粗獷、西南的風情,不妨走進太行山山脈以西,看看這里的小城小村,這里的手藝,如此純粹、質樸,帶著原生的味道,卻又如此干凈利落。

和順許村大概是太行山下最著名的小村了,我們就從這里出發,沿著山西45省道,一路向北,從平定走到陽泉,最后來到盂縣,一路探索獨具太行山特色的村落、手藝、飲食、莊園、民俗……

第一站 士和民順

士和民順,和順縣十分低調,雖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鄉,卻從來不爭搶名聲。縣下許村卻又名聲在外,多年前已是國際藝術村,憑借藝術的力量,成為太行山下最熱鬧的村落。

石頭村 泥塑人

和順縣松煙鎮富裕村,大名鼎鼎的許村隔壁

第一次見到白福慶,是在許村舉辦的2015年和順第三屆鄉村藝術節上。來自西班牙、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的藝術大師相聚在這里,和當地村民一起描繪鄉村。

住在許村附近的白福慶也被邀請過來。“跟我談論泥塑的大多是國內的藝術家,因為國外的藝術家風格不一樣,他們不太了解中國這種傳統藝術的特點。”白福慶一口地道的和順口音,“很多人想買,但是我不想賣。我就是喜歡這個,來藝術節湊個熱鬧。”

石頭村里有高人

白福慶居住的富裕村,就在許村旁邊。和太行山下許多小村落一樣,依山而建,村里的房屋和街道都是條石和石板鋪就,高低錯落,縱橫交織。在大山之中,顯得格外恬靜、自然,像是從大山里長出來的一般。

和許村的精致不同,富裕村粗獷、原始,雖然也有磚瓦房,但更多的還是石頭房,就連屋頂的瓦片都是5厘米厚的石板。白福慶家也是如此,他行動略有些不便,干不了重活,就在村口開了個小賣部,掙些小錢。小賣部的里屋,就是他的泥人陳列室。

走進去,頗為令人驚嘆。書桌上、木架上,擺著各種泥人,表情、動作都十分夸張,穿著打扮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樣子,卻個個惟妙惟肖。額頭上的皺紋,笑起來的神態,都活靈活現。

仔細看,這些泥人都有很濃郁的高原特色。要么端著大碗吃面,要么正揮著鞭子趕著牛耕地,或老太婆給老頭子撓癢癢,或牽著驢車帶媳婦回家……頭上都綁著汗巾,大鼻頭,眼睛笑成縫,露出兩顆大門牙。

我最喜歡那組老太太在石頭院子里舂豆子的作品,石院墻、石房屋、石瓦、石磨、石凳、石舂……泥土將石頭院子的場景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白福慶顯然更喜歡老漢睡覺這組,一個老頭躺在院子里,睡得正香,墻壁上刻著諸葛亮那首“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頗有幾分比照圣賢的意味。

兩年泥塑生涯

白福慶捏泥人的時間很短,從2014年才開始。不過兩年,就捏了100多個。

“捏的都是村子里的人。”自幼生活在并不富裕的富裕村,白福慶對村子的感情很深,他捏的與其說是泥人,不如說是過去村里的生活。所以我們看到的泥人,不是在吃面、聊天,就是在耕地、推磨,都是他的記憶。

神奇的是,白福慶從來也沒學過泥塑。“沒那個條件。”他笑。他也不看畫冊,或者別人捏的泥人,都是自己琢磨。“我不喜歡捏別人的東西。”

那這些泥人的靈氣從何而來?這和他從小就喜歡畫畫有關。小時候家里沒錢,他就憑感覺畫,畫身邊的樹、村子、大山。村里人都覺得,鄉下人畫什么畫,能當飯吃么!他依舊我行我素。后來又迷上書法、音樂、周易,打下很好的藝術基礎。

兩年前,村里開始修建路燈,村口堆了很多泥土。他沒事就帶了些回來,看著這些黃土,琢磨著捏成泥人或許很有意思。誰知道捏著捏著就上了癮,這兩年時間都花這上面了。

他很熱心地展示捏泥人的過程。“這里的土黏性大,很適合捏泥人。”我伸手捏了下,果然很細,沒有顆粒感,還很軟。在面盆中揉搓一番后,就開始了捏制。他的工具很簡單,勺子、木板、鑷子,大部分時候都是靠手。不過一個小時,一個惟妙惟肖的泥人就捏好了。

剛開始的時候,白福慶也捏不好,那就再來過。“不要怕失敗,不要怕不好。”如此樂觀、豁達。難怪他捏的泥人都是笑臉,咧著大嘴,笑得十分夸張。

富裕村和許多小山村一樣,年輕人都去了外面。白福慶捏過去的人,過去的生活,是希望給村里的年輕人留下一份記憶,告訴他們,祖輩曾這樣生活過。

直到這一刻,才算懂了,為何他從不出售作品。

牽繡娘范素萍

和順縣義興鎮團北村,卉峰手工繡藝中心

第一次見到范素萍的作品,便被震撼到了:圖案中心是 “陰陽符”,內層6只金色小蝙蝠,往外是6只“虎形葫蘆”,最外邊是6只龍首。鄉土氣息很濃,但構圖飽滿,造型精致,尤其用色,大膽得超乎想象。立刻便有了去她家鄉一看究竟的念頭。我想看一看,她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創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這個繡品,屬于什么繡種?

牽緊的刺繡

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后,我踏上了晉中黃土地。

范素萍的家在和順縣團北村,距縣城有5千米。一路向西,漸行漸深,雖然風光秀麗,但道路也越來越蜿蜒,明明白白地訴說著,這里的偏遠。我想,只有親自走一趟她走了無數次的山路,才能體會她繡品里濃烈的情感和飽滿的熱忱。

新修的公路途經村口,和許多村民一樣,為了更加便利,范素萍也賣掉了祖上的老宅,搬到了河邊橋頭。新蓋的混凝土房子,正是她一針一線做刺繡掙回來的。“哎呀!神風可把你給吹來了,我們這里山大溝深的,來了就多住幾天!”范素萍的笑聲爽朗,如她的繡品,大方自然。

“我自小就喜歡畫畫。那時候沒書看,就整天去廟里,墻上有很多壁畫,我就照著畫。但是家里窮,母親就笑話我,說我癡心妄想。”范素萍講起童年,不時大笑,“我的手藝是跟奶奶和母親學的,尤其是奶奶,特別鼓勵我。”13歲她就能做鞋墊、虎頭鞋和枕頂了。20歲時,她嫁到團北村。五六年后,就開始帶著村里的婦女繡鞋墊、葫蘆、童鞋、童帽……2001年,大連的一位老板找她訂做了100余套(每套12雙)鞋墊和10余套杯墊、粉盒套等實用繡品。“這樣,很多人都愿意跟著我干了。”

“這個叫‘牽繡。”范素萍拿出作品介紹。雖然是第一次聽說,但牽繡的歷史久遠,可追溯至戰國。據說晉獻公在他大婚之際,令宮中能工巧匠用金箔制作出10種果子造型的金花綴于鞋上,讓新娘子穿上以宣揚晉國吞并了10個國家。民間無金箔,工匠就用彩線繡“十果鞋”。為了結實、耐磨,用多層布裱糊,有時還需要填充棉花形成堆鼓。這需要較大的手勁,每一針每一線都必須用力牽緊,故稱“牽繡”。范素萍伸出雙手,果然手指粗糙,繭也很厚。

牽繡選料講究,首選棉布,其次是緞、絲。“不用現代化纖布匹”。線的選擇也很嚴格,必須是金絲線、銀絲線、電腦繡線、蠶絲線。唯一沒有限制的,是色彩,只要作品需要就大膽用。“牽繡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天馬行空,構圖和配色不拘一格,且只能手工制作,沒有任何機械可以替代。”

盛開在太行山的花

2006年,范素萍成立了卉峰手工繡藝中心。“卉峰”是一位從事縣志編撰的朋友為她起的。“卉”指“花兒”,是山西當地人對于刺繡的俗稱,“峰”指太行山頂。合在一起,就是“太行山頂的刺繡工藝”。

成立了繡藝中心,她肩上的擔子就重了起來。不但要組織本村婦女刺繡,繡品也從傳統的實用物件轉向裝飾類的美術品。2007年,她還應邀在昌興職業技術學校開辦了刺繡手工班,學員足足500余人。這年秋天,她被臨近榆社縣興晉繡藝專業合作社聘去傳授牽繡技藝,帶動了2 000余名婦女用刺繡改善生活。如今,這些繡娘多以繡鞋墊為主業,年收入上萬元,切切實實地讓“花兒”盛開在了太行山。

2009年,范素萍赴蘇州參加“國家級刺繡藝術研修班”的培訓。“到蘇州學習的這段經歷,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很感慨,“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實在沒錢,丈夫也不支持,只好東拼西湊借了4 000元。”一路上,她眼淚止不住地流,只想著要珍惜這次機會,要做出成績。

這次學習,喚醒了她對鄉土刺繡的情感,也打開了她藝術追求的心門。秋季結業展上,她創作的《和諧中國》備受好評。在200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上,一舉奪得“天工藝苑百花杯”的銀獎。未奪得金獎是因為作品有點瑕疵,圖案上隱約可見一根淺淺的線條。次年,改進后的《和諧中國》被送往上海世博會參展。

此作呈圓形,底布是粗棉布,將和順的童鞋、童帽上的老虎和龍,配以牡丹、蝙蝠和陰陽八卦等紋飾。誰也沒想到,重新組合后的傳統元素竟有如此獨特的視覺效果。其造型精致、色澤強烈、肌理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不輸任何一位大師的繡品。

毫不夸張地說,《和諧中國》的出現,使偏于鄉土、實用而陷入貧弱的中原刺繡顯露出一絲希望:原來,司空見慣的傳統繡品,也可以通過形式的轉換和趣味的提升,進入時代審美的行列。

范素萍翻出自己多年來設計的圖樣,足足上百份,看得出是花了無數心思精心繪制的。“這些基本都是我晚上畫的,白天要干家務和農活,晚上才能靜下心來畫。我沒什么文化,但是腦子里有很多圖樣,都是我自小就不斷積累起來的,像泉水一樣往外涌,我一定要把它們畫出來。”

“為工忌巧,持之以恒。”我想,只有心懷美好圖景并不斷為之奮斗的人,才能到達工藝的至高境界。大山里的范素萍,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第二站 古州平定

古州平定,長城古關壘壘,山脈層疊蜿蜒,自古『民風清簡,好尚文章』。清代以來,更以『文獻名邦』名揚天下。其山山水水無不彰顯著這塊土地的獨特環境和文化氣質。

平遙的牛肉太谷餅,清徐的葡萄甜透心。

陽泉煤炭有名聲呀,平定的砂鍋亮晶晶。

山西民歌《夸土產》,唱遍了三晉大地,也唱出了平定砂器的盛名。每當聽到這首歌,仿佛眼前浮現出燒砂器的熊熊炭火,耳邊響起推著裝滿砂鍋的小車走街串巷的叫賣聲,聞到餐桌上大小砂鍋烹出的美味……

龍字砂壺悅帝心

常家溝小村是探秘平定砂器的首選。

很順利地就找到了經營規模較大的鑫杰陶藝公司,意外的是,經營者張彥杰并不是飽經風霜的傳統藝人,而是一位80后。他穿著時尚的格子襯衫,身后是堆積如山的銀灰色砂鍋。砂鍋是古老的,這一抹亮色卻生機勃勃。

剛坐定,張彥杰便滔滔不絕地講起平定砂鍋的過去。平定久為砂器之鄉,自古以“耕陶為業”,與這里蘊藏豐富的優質黏土相關。“我們這里叫‘坩子。”坩子是燒制砂鍋的極佳材料,加上儲量豐富的優質無煙煤,唐朝,平定砂鍋已成為當地手工業的大宗。宋朝已很有名氣,明清時期更是聲名遠揚。

相傳,康熙皇帝有恙,太醫把脈開方,并特別叮囑要用山西平定的砂壺煎藥。當時宮中沒有,宮里只好命人星夜趕到平定采買。喝過砂壺煎出的藥,康熙身體很快康復。龍顏大悅下,在砂壺上題了一個“龍”字。康熙的御筆,使平定砂器身價倍增,京師客商紛至沓來,平定砂器成了京晉冀一帶紅極一時的搶手貨。尤其“龍字壺”,被譽為煎藥神器。這便是“龍字砂壺悅帝心”的傳說由來。

曾經,平定砂器與渾源砂器、宜興紫砂齊名,并稱“三鼎甲”。

危機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消費理念的轉變,人們不再用砂器煮飯、煎藥。各家砂貨廠相繼倒閉。

張彥杰卻覺得砂器歷史久遠,總會有出路,堅定地在家鄉把鑫杰陶藝開了起來。

黃土里生泥手做

千百年來,平定砂器的燒制工藝全憑經驗積累、心授口傳,有篩土、和泥、捏坯、成形、烘干、窯燒、煙熏等10余道工序。

時代在更替,平定砂器的制作也有了變化。我來到車間,寬大的空間里有烘烤室、燒制間,以及分成一個個小房間的砂鍋制作間。制作間門口堆放著一大堆黑乎乎的泥巴。張彥杰說:“這是已經加工好的原料。”采挖回來的黏土,粉碎成顆粒,加水揉和,反復翻打,直到泥團不沾手,才能制作各種砂器。

制作車間里,一個40多歲的手藝人正在制坯。他面前是一個圓輪盤,直徑超過半米。他先鋪一層黃土粉,再抓上黑泥,像巧婦一般,在輪盤上翻來覆去地揉。直到揉得軟硬適中,才旋轉輪盤,并不斷用手拍打,瞬間泥團就變成薄厚均勻、表面光滑的圓餅。他拿來模具,底朝下放在圓餅中間,再度旋轉輪盤,一會砂鍋的雛形已成。手藝人用毛氈蘸水把邊打濕,再用“砂刀”把坯口切齊,砂貨坯子就做成了。最后,他拿起印章,鄭重地印下了“平定砂鍋”四個字。

砂鍋師傅叫趙培海,常家溝村人,從爺爺那代起就開始制作砂貨,父親趙聯堂曾是村里手藝最好的砂鍋藝人。上世紀80年代,他們家曾是村里制作砂貨的“萬元戶”。小時候,父親在院里捏砂鍋,他就在旁邊玩泥巴,像現在孩子玩橡皮泥一樣,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就這樣,不知不覺學會了捏砂鍋。前幾年,砂鍋業不景氣,曾做過別的營生。不過,做來做去,還是做砂鍋最順手。“別看這做砂鍋手藝小,全家人的生活都靠它了。”

火中涅槃演傳奇

砂鍋最絢爛的時刻當屬出爐的瞬間。

張彥杰領我來到燒制現場,在一片老式民房中央,場地不大,靠矮墻有一排10多個火眼的紅磚槽爐,據說已經用了上百年。槽爐燒鍋時,加上炭,點著火。待爐火熊熊燃燒時,窯工們將要焙燒的砂器一件件在每個爐眼上碼好,然后用鐵竿將圓形籠鍋扣在每一組爐上。大約1小時后,砂鍋就可以出爐了。

那一瞬,輕煙騰空而起,紅紅的火苗躥出槽爐,場面甚是壯觀。長叉挑起的籠鍋挨個離開爐子,一個個通紅的砂鍋在火光中誕生。

此刻溫度很高,燒窯師傅都帶著自制的護具,以抵擋爐火的烘烤。古怪的裝扮像是從遠古穿越而來。最繁忙的時候,槽爐邊要站兩個人,一個挑籠鍋,一個叉砂鍋。挑籠鍋的迅速將籠鍋挑起,叉砂鍋的立刻將鍋從爐上用鐵叉叉到旁邊早已掘好的鋪滿木屑的土坑里。頃刻間,坑里躥出一大股火苗,熊熊燃燒,場面驚險。挑籠鍋的再迅速挑起籠鍋蓋到土坑上,把鍋蓋嚴,大火立刻轉小,從縫隙中向外吐著火舌。

半小時后,揭開籠鍋,亮晶晶的砂鍋,閃爍著一層炫目的鍍銀光芒,躍然于眼前。

燒制過程如此簡單,結果卻又如此神奇,叫人不可思議。

平定砂鍋與眾不同的,便是這層特有的、亮晶晶的光澤。“秘訣”正是挪動到土坑的這一過程。坑里木屑燃燒,其中的釉脂給土黃色的砂鍋上了一層黑釉,從此亮晶晶、光閃閃、無砂眼、無裂紋、不夾生、不變形。“燒制過程中特別注意兩個‘急—急起溫、急降溫。”張彥杰說。火候的把握由富有經驗的砂匠“火頭”來決定。

跑了兩天,總算看懂了平定砂鍋的制作。看著倉庫里的砂鍋,想想制作的辛苦,不由得多了幾分親切。

這個80后年輕人,保持純手工制作砂器,也大膽創新,給砂鍋加裝手把、蓋把,并重新設計了包裝。“平定砂鍋燒飯不變色、煎藥不變性、燉肉不變味。”張彥杰很自豪,也信心滿滿。也許他對平定砂鍋做出的創新還不夠,但堅持下去,就是對手藝最好的傳承。

文亮刻花

平定縣冠山鎮冠莊村,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

靈心釀精物,妙手成萬端。

浴火渾不怕,出爐似涅槃。

張文亮,17歲初中畢開始學習制作平定刻花瓷,如今成為專職玩黑泥的人。“一坩二壓三篩土,四踩五捏六入爐,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質量十分苦。”他跟父親學會了黑釉配料,跟大爺學會了燒窯,跟舅父學會了手工拉坯,跟師傅學會了雕塑,進設計班學會了設計。

每天,他都在自家老院做坯、燒窯、刻花,黑色的泥土“染”花了他的手,指頭卻依然輕巧、靈動。院內一座座土陶窯、馬蹄窯、倒焰窯、梭式窯,敞著的窯口像是在訴說著刻花瓷傳承的艱辛,又像是在書寫著刻花瓷的傳奇。

二月二打灰城

平定縣石門口鄉石門口村

“二月二日前夕,以石灰圍垣屋,以為禁龍孵。又用灰作窖,中填五谷,覆以石,晨起開窖取粟,以兆豐年。”

―清 乾隆《平定州志·風土》

石門口村背倚大山,一座座石頭院落保存得原汁原味。日頭還未升起,村里已經熱鬧起來,“打灰城”大戲開始上演。

信步走入一戶農家,主人魏喜奎熟練地手抓白石灰在地上撒,一會是一條直線,一會是一個圓圈。一陣忙活后, 犁、耬、耙、蓋等農具結結實實地“打”在了地上。魏師傅并不停手,又在院內打上一個個元寶,再打一把九股耙,并打上石灰線引入院心,在院心再打個窖將五谷撒入其中,最后再引到上屋財神供前,意味著“招財進寶”。

徜徉村中,灰窖大同小異,它是一種特殊的符號,也是立在農民們心中五谷豐登的糧囤子。這以大地當紙繪成的圖畫,如此原始真切、樸實無華。它是農家人心中的美好愿望,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糧滿囤、米滿倉……

六月六放河燈

平定縣娘子關村

河燈明,河燈亮,河燈漂在河面上。

我為河神放河燈,河神為我降吉祥。

“六月六,大河大水斗一斗。”這是流傳在太行水鄉娘子關的一句俗語。

農歷六月初六是“河神”的“生日”,娘子關村里緊靠河岸的住戶和常年在河中謀生的村民都要放河燈祭祀“河神”。去的路上,我心里充滿了好奇:河燈是什么樣的?怎么放?

來到娘子關,走進一戶臨泉馬姓院落。真是一處典型的“水上人家”,精致的石砌房屋,清澈的泉水流進院內,歡快地穿越而過,泉下水草和卵石清晰可見。

讓小院生機盎然的,是小桌旁一群正在制作五顏六色河燈的女孩子。小院主人是個精神矍鑠的婆婆,她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你們來對地方了,糊河燈可是娘子關村的‘專利。”只是這個“專利”工藝,村里家家都會。

糊河燈很講究,不但要糊出形狀,還要掌握好平衡,不能讓河水浸濕吞沒,否則就會變成“黑燈”。河燈最古老的做法是在罐瓶、瓷碗里頭點上燈。后來,河燈改用木板做底座,再用各色臘光紙糊成。娘子關村的河燈又有所改進,底座由木板變成了輕便的泡沫板,麻油燈也變成了蠟燭,但四周用彩紙糊制的程序還是延續了下來。

入夜,要掌燈了。

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帶領大家來到河神廟前,老者點亮桌上的蠟燭,將紙錢、貢香點燃放在桌前地面上,拍凈身上的塵土后,表情嚴肅地面對流動的河水磕頭、作揖,嘴里還喃喃地祈禱著……這一刻四周靜極了,所有人都是一副虔誠的樣子,連頑皮的小孩也不敢吱聲。待儀式結束后,放河燈就正式開始了。

首先是在平陽湖上放,糊好的五顏六色的河燈由船工運到平陽湖上游的二碼頭,然后放在奔騰的河水里漂流而下。原本漆黑一片的河面,突然閃亮起來。飄動的燈火,在河上隨著流水移動。再看村中的河道,盞盞河燈順流而下,不一會就聚滿了水面。燈光與水色相互輝映,遠遠看去,水面上星光點點,如同銀河落入凡間。岸上爆竹聲聲,水上彩燈搖曳,一派喜慶。河燈盞盞映流水,河畔古村不夜天。這個夜晚,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燈的影子。

禁不住這喜慶的氣氛,我接過一盞河燈,輕輕撒開手,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帶著難以言說的情感,只覺河燈美得別樣婉約。這靈動的水、華彩的燈、浪漫的星光、輕緩的微風,燈光閃爍一下搖曳一回,心也跟著跳一下,直到河燈隨那汩汩的清波,漸漸地遠了,心兒也似乎讓那燭光牽去了。

再看看古村里慈詳的老人、剛毅的漢子、俊俏的媳婦、天真的孩子,燭光映紅一張張笑臉,每一雙眼睛里都燃燒著希望。河燈帶著鄉親們美好的心愿在水面上悠悠飄蕩,10只、100只,水面的河燈越來越多,最后連成一片,如天空中閃爍的點點繁星,每一點星火都帶著一個祝福、一個希望,在靜靜流淌的河水中逶迤徜徉。

第三站 三晉要沖

陽泉,有泉五處,終年涌漾,澤潤一方。地處『三晉要沖』,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銀圓山莊 直掛山崖

陽泉市郊的平坦鎮官溝村

從陽泉出發,一刻鐘工夫就抵達了官溝村。一座自山腳拔地而起的山莊撲面而來,即刻被眼前這喚作“銀圓山莊”的古堡式張家大院驚呆了。近乎直立的崖上“懸掛”著一排排石基磚墻的院落,層層相疊,座座相摞,隨山勢聳立于半空之中。沉靜中散發古韻,大氣中飽含滄桑。

層樓迭院大宅門

站在高處遠遠望去,官溝村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張家大院坐西朝東,依山建在山崖上,左依逶迤纏綿的菜山,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溝河。四周松蒼柏翠,柳青槐茂。整個建筑群由低到高逐層而起,鱗次櫛比,有如臥在半山腰上的一條巨龍。晨可聚納陽光之溫暖,午可迎南來之爽風,緩坡可避澇淹之患。既有商家庭院之大氣,又有農家山莊之清秀,說不出的氣派!

這個階梯式庭院建筑群上下落差50米,講究的是“輩輩向上”。與其稱為“大院”,倒不如稱為“城堡”。據說張家遠祖張文秀于明末清初遷居于此,張家先人一副挑擔闖關外,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到民國初年,進入鼎盛時期。張家大院從清代中葉開始修建,花費10年時間才建成,至今已有400多年。

如今上下11個院落,從底層到頂層,分上巷和下巷兩級通道,共有窯洞125眼,房屋185間。整座建筑可以說是院中有院,窯中有窯,房上有房。

想進張家大院,先踏上一條由砂巖石條壘砌的大坡。行至岔道口坡道又分成南北兩路,遠遠觀看,像是兩手合腕托著一個大大的元寶,矗立于元寶之上的正是張家大院。再看腳下的坡面,大塊的石板和石片,隨不同地形坡度,或平鋪,或豎鋪,各具特色。坡邊的圍墻高0.7米,堅固厚實,可作歇腳之用。兩條坡,南坡通向后山,北坡才是進莊的道路。

張家大院之所以被稱為“銀圓山莊”,和這兩道大坡密不可分。1920年華北大旱,張家籌辦西鄉賑災事宜。主持家政的張士林善良開明,為了讓賑濟的銀圓真正送到入受災人的手里,想出“以工代賑”的辦法,出資整修入莊的南北坡。事后結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塊折合銀圓一塊。感念張家的恩德,這道坡就被喊成了“銀圓坡”,“銀圓山莊”也因此得名。

明窯暗道建筑奇

步入山莊,街巷寬闊平整,上下院落之間的坡道全部用防滑的石條砌成,實用且講究。站在院落高處,整個大院盡收眼底。

徜徉在這幽深的大院之中,精美絕倫的“三雕”隨處可見:抬頭木雕在目,俯看石雕在前,轉眼磚雕隨之。件件構思精巧,可謂片瓦有意。精美照壁五捧壽,閃屏門樓前斗拱,掛落廊心柱礎石,匾額簾欞門窗罩,不愧建筑藝術的寶庫。

大院還有神秘之處,這偌大的建筑群有1/3在地下。10層建筑的上院下房、明窯暗洞,不僅有明路相通,還均有暗道相連。隨意進入一處雜物間,揭開門板就進入了暗道。暗道由青磚砌成,窄得只能通過一人。沿著臺階摸索上行,來到一個隱秘的小門,推開頂板,發現正站在另一家人的廚房里。果然奇妙!

這里幾乎每處院落都住著人家。也沒有進行過多的包裝和修飾,都是“素面朝天”的天然院落。張家后人依然生活在這里,就這樣原原本本地呈現給游人。恰逢一戶人家辦喜事,鄉村宴席熱火朝天,一對新人喜上眉梢,給這古老的大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眾多大院中,最具代表的是張士林曾居住的忠信堂,正面是三孔窯洞,前墻青磚掛面,當中三間做客廳,并以雕木畫屏隔成左右兩個暖閣。正房門前兩個門柱支撐著大門上方的廊檐,木雕精美,彩繪細膩。廊檐兩角高高翹起,如高空飛翔的大鵬,如今雖有些破舊,但依然可以讀到它當年的輝煌。屋內展出的是張士林的生平業跡和遺物,正中懸掛“急公好義”匾額,無言地印證著主人的品格。

微風徐徐吹過,張家大院的上方也飄起了裊裊炊煙。走在曲折回環的銀圓山莊,仿佛走進了歷史的街巷;沉浸民風濃郁的官溝小村,又好像回歸到綠意的田園。一座大園就是一部歷史,歷史的幽遠和滄桑是這樣的耐人尋味,讓人嘆為觀止。

紅稠飯

陽泉市郊區西南舁村

紅稠飯,原料是紅小豆、南瓜、小米。選料要用上好的紅小豆、老南瓜、當年的新小米。燒開了水,下紅豆煮,紅豆快熟時,加入小米、南瓜再煮至黏稠,用搟面杖攪動,使得紅小豆、南瓜、小米均勻地混合在一起。蓋好鍋蓋,關掉火,再燜一會就好了。

做這些飯很辛苦,如果計劃早上吃,前一天就得準備原料。從凌晨5點多開始上火制作,全靠小火慢熬。正因如此,開鍋后色澤才能深紅如朱,味道才能醇厚香甜。它有粥的香糯,米的粘稠,飯的瓷實。老鄉們曾編了這樣的順口溜:“紅稠飯就是好,小米豆類營養高,就上酸菜味更妙,男人吃上性格好,女人吃上不長膘,一頓一碗能吃飽,價廉物美味道好。”

彩面塑

陽泉市某小區付海云家

“捏的什么呀?你說是啥,就是啥!捏一個豬八戒吃西瓜,捏一個唐僧騎大馬,捏一個沙和尚挑著籮,再捏一個孫悟空把金箍棒耍。”

―兒歌《捏面人》

一團面能做什么?在普通家庭主婦的手里,也許只能做出各式各樣的食物,但到了彩面塑藝人付海云的手里,一把小小的塑刀,一團多彩的面團,擠擠壓壓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在手中呈現。形態各異的民間人物,造型逼真的戲曲故事,惟妙惟肖的花鳥魚蟲,憨態可掬的十二生肖……

第四站 遇見古村

太行深處有人家

盂縣梁家寨鄉大汖村

許多人都聽過,太行深處有人家。但太行山究竟是什么模樣?人家如何?大部分人都沒有切身體會。

當鉆進大山的溝壑,沿著只能開一輛小車的土石山路前行;當看著清晰在眼前的太行山容顏,以及從未見過的嶙峋巨石;當彎彎拐拐地爬上山西盂縣大汖村,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大山深處,什么叫深山人家。

大山里的“布達拉宮”

山路轉過一個彎,整個村子便呈現在眼前。村落正前方是一片大約30平方米的平地,一棵主干5米多粗的千年古槐,數十條枝椏蓬勃而蜿蜒地伸向高空。往前瞻望,是一斜坡大小相仿、錯落有致的房舍,每面外壁上都透著一兩孔黝黑的方窗,仿佛大山的眼睛。

整個村落建在一個石坡上,順勢而上,層層疊加。房屋都用石頭壘成,墻基多為光石壘砌,上圍的墻泥赭中泛白,露出些許不規則的石子,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盡管百余院落之中有30座已坍塌,40座搖搖欲墜。然放眼一觀,仍頗有幾分布達拉宮的氣勢。

掛在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沒有普遍意義上的道路。四通八達的小巷全部用石板或石頭鋪成,連接著每個院落。

大部分院落已是人去樓空。快到村頂時,才看到一座小院里晾了幾件衣服,邊上擺著栽了大蔥的花盆。我敲門,里面傳來各種聲音,汪汪、咩咩、咕咕。一聲男人的呵斥:“消停點,有客了。”一個50多歲的漢子,熱情地把我迎進院里。小院不大,地是石頭面的,臺階也是石頭的,三面依勢蓋著房子,一面朝向大山。院里的墻上掛著原始農具,屋里的頂棚和墻上糊滿了報紙,家里擺著古老的風箱、水缸……

漢子有些拘謹,他端出了自己炒的瓜子,就低頭不語了。我止不住好奇,問起了村子的前世和今生,漢子跟我講了起來。這個村子叫“大汖”,“汖”字在康熙字典里讀[pìn],但當地人念[chǎng]。山水為汖,表示水從山上流下來,就是瀑布。原來進村的山口有三條瀑布,所以得名。20多年前,大汖村還有320多口人,現在常住人口只有17人。其中,最大的86歲,最小的50多歲,便是他了。說到這里,他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古村的寧靜生活

以前村子里好久也見不到一個生人。而今,因為古村保存完好,一些探險、游玩的人不時地闖入。村民見到游客,總會熱情招呼,去家里喝點水、歇歇腳。他們對游客一點也不陌生,來來往往的游客為古村添了幾分人氣,像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走進村里僅有的幾戶人家,家家都養羊、養雞,過著恬靜的生活。一位身材結實、笑聲爽朗的大娘家長里短地聊得很熱乎,手里也不閑著,她拿著幾根粗細均勻的高梁桿子,上下翻飛,穿針走線。看我一直盯著她,她自豪地說:“這是在做篦子,做好后,可以放餃子,曬果干,用處不少,來這里的游人頂喜歡這個。”大娘看我想要,麻利地做完了手中的篦子。然后又拿出兩個,“就這三個了,你帶走吧。”

走進村里最高處的人家,是老夫妻二人。老頭子在炕沿下舒服地曬著太陽,老太太端坐在炕的正中間,手里飛針走線地納著坐墊。見我們拍照,笑說:“都老眉老眼的,有什么好拍的。”老人忙前忙后為我們準備飯菜,噴香的土豆絲、熱騰騰的饅頭、清淡的米湯。老太太不好意思,“村里火不行,只能做這樣的飯菜,不過好吃著呢。”

看這生活在太行山深處的人家,自然、無拘無束,真覺得這里就是世外桃源。他們的幸福蕩漾在眉宇間,反觀在都市生活的我們,每日奔波忙碌,已然忘記快樂和幸福的滋味。

大汖不大,村也無名。閱讀它,我們可以知道,人類曾經這樣走過。我不知道,在太行山脈像大汖這樣的古村還有多少,但我知道,隨著時光流逝,這樣的古村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五月天福利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爽爽视频| 最新国产网站|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日韩色图区|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国内黄色精品|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福利|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址|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9|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片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