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鎂
在當下的手工藝行業里,人們對“工匠精神”這個詞不再感到陌生,但是否就真正理解到它的含義呢?在這個時代,中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又該如何找回它?當“工匠精神”引發的熱議浪潮逐漸退去,中國藝術研究院手工藝研究所舉辦了“中國工藝美術理論與批評學術論壇”,就讓我們從一場專業學術論壇里,去尋找內心的答案。
讓中國傳統的精致文化回歸
當下,用技術代替藝術,用機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個性,用數量代替質量的問題十分突出。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加工,使產品越來越冰冷。具有文化內涵的生產被邊緣化了,使得“工匠精神”沒有了市場。
其實“工匠精神”契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戰略,如此一來,評價產品的好壞就不再以機械化生產程度的高低來評判,而是要看產品的設計、創意、文化內涵,看產品的人性、溫度和活著的靈魂。這些都有了,產品才能有“品質”。這個“品質”,更多的應該是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精致文化的回歸。
中國是一個很精致的國家,我們現在提“工匠精神”,實際是要回歸到精致文化的本來面目,回歸到它的文化本體。對于精致文化的內涵,我覺得包括了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忠誠等重要特征。從生產的角度看,我們不應該把生產者個人的創造性、個人的審美、個人的情趣、個人的技藝、個人對產品的理解,淹沒在工業化、機械化的生產之中。
隨著消費領域的不斷擴展,產品的工藝品質、個性內涵、性價比成為關注的重點,只有品質過硬、個性突出、性價比好的產品,才會越來越占領市場。“工匠精神”,就是在為工匠正名,要讓他們有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尊嚴,要對他們做新的價值判斷,讓他們有應有的價值。
“工匠精神”,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是非物質文化的靈魂。同時,“工匠精神”也應該是大眾文化,是個人成就事業的核心所在,由此推動人人可以成才。所以工匠精神的研討,要跳出工藝美術各自小的專業領域,既要在“術”的層面講工匠精神,也要在“道”的層面上講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情懷、道德與操守
中國曾經是并且現在也依然是一個工業制造大國,但制造大國不等于制造強國。之所以我們還沒有走到制造強國這一步,原因在于一種精神的缺乏,即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說到手工藝創作,其實在中華手工藝精神中,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手工藝始終保持貫穿著一種偉大的工匠精神,或者說就中國工藝美術發展歷史而言,這種工匠精神不僅不缺乏,還始終處在世界領先地位。但眼下,我們的傳統工匠精神在流失,在當代手工藝創作中,這樣的工匠精神甚至在大量流失。
說到工匠精神,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歷史悠久、傳統深厚的中國手工藝而言,成體系的工匠精神遠不止于精益求精這樣一種內涵,它是一個非常豐滿的精神價值結構。它包含信仰因素;包含中國人以“天工”把握世界萬物的一種基本認識;包含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工藝”神圣性的執著堅守。所以中國古人說:“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有了在身的薄藝,我就可以改變人生,改變命運。中國工匠一直強調格物致知,強調天工開物,強調物盡其用,強調立功成器,強調利用天下,這些都是作為工藝行為指南的信念、思想,是信仰性的東西。
在我看來,工匠精神也是一種情懷,是工匠處事,面對世界、面對工藝的一種自信,是天、地、人三才中,人傲立于世間的一種蓬勃的人性情懷。中國工匠因此強調以己度物、緣心感物,強調用沉靜之心去感知和體貼世界,強調技術上的得心應手。這樣的情懷很重要。工匠們因此以人性之心面對自然,面對工作。他們像對待自己的朋友、手足一樣對待工具,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對待自己的作品。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情懷,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我們所造就的世界,或者我們所關心的世界,才成為一個溫情的世界,一個不是只有冷冰冰物質的世界。支持我們去感知感悟的這種主體情懷,于今非常重要。對于往往冷漠地對待一切的當今社會,這種情懷尤其重要。
工匠精神還是一種態度。包括嚴謹認真、刻苦勤奮、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執著堅毅、敬業進取等,都是這種態度的重要內涵。中國工匠、中國的手工藝,真是了不起。我們的絲綢、陶瓷等之所以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都是這種態度下的產物。這些工藝態度的內涵,我們今天應該好好發掘和梳理,更應該在工藝實踐中好好堅持。
工匠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操守。中國手工藝行業有非常多的道德規矩,從原料采伐,到入行事藝,到工藝制作,以至到出品銷售,手工藝所涉及的各個環節,行業傳統中都有大量操守上的原則性講究。不做假、不欺世、不懈怠、不茍且,工匠總是強調安分守己,強調以誠相待,強調盡善盡美……這些操守非常可貴。我們會讀到歷史上手工藝行業的很多故事,先人們在操守方面作出了很好的行為表率。這一切是我們今天需要很好地去發掘、去認知、去研究的寶貴精神財富。
創新不能傷害傳統工藝
工藝美術深含著工匠精神,但光談精神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措施、體制的保證,就難以兌現我們所要發揮的精神。過去,工匠帶有貶義,但現在是一種認可的名稱,這是好事。我們要根據現代生產、生活的發展需要,把傳統進行推廣,但創新不能傷害傳統的工藝,不能失去原有的特色。
讓工匠精神回歸 是現代工業文明的開始
工匠精神這個話題,從政府到民間形成了高度共鳴。工匠精神的失落問題反映了當前普遍存在的社會焦慮,也促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次文化反思運動。中國工匠精神的失落,伴隨著中國近百年來劇烈的社會變遷,整個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都在快速學習、急速奔跑、拼命追趕。“速度為王”曾是我們的社會共識或普遍心理,如今經濟發展到了新常態,我們需要稍微放緩腳步,找找自己的短板,思考決勝未來的動力。此時談工匠精神的回歸,是中國制造業理性建立自己的工業文明和現代手工業文明的開始。
一個匠人的技藝是在不懈努力的實踐中慢慢提升的,無論在哪一個階段,即使功成名就,仍保持這種態度,不斷精益求精,就已經具備了工匠精神。做一件事,是一生的追求,不離不棄,就是一種堅定的信仰,是奠定工匠精神的堅實基礎。
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傳承、創新和追求。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中面臨的最大困境與瓶頸,就是社會對傳統藝術地位與價值的認知,尤其是青年一代普遍缺乏對傳統非遺文化和手工藝術傳承必要性與重要性的認知,導致中國工匠精神日益面臨缺失的危機。這不能簡單地責備青年一代功利與浮躁,要真正改變這種狀態,需要政府、專家、學者與大師傳承人共同重視、研究對策,從制定振興中國工匠精神制度政策,到提升中國手工藝人與工匠精神的社會地位與認知,鼓勵藝人對傳統手工藝的市場創新,重視對手工藝術人才培養等,從政策制度和輿論導向等多方面去做務實與長期的努力和改善。
我們一直將“工匠”兩個字聯合使用,但隨著“工藝”和“美術”的分離,“工”和“匠”的重要性也便不再平衡。“工”的重要性正在被弱化,而“匠”的重要性卻不斷提升。所以中國傳統手工藝研究不應被限定在“文化傳統”范圍內,傳統手工藝思維和進入工業生產體系的工藝思維方式,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征,二者間須有傳承和變革。工藝美術師們應有勇氣和能力領導設計師團隊或與之合作,開發出符合當代中國人氣質和文化品位的工藝美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