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步云
(滁州學院,安徽滁州 239000)
?
奧斯特羅姆自治組織理論的研究進展及其出路
鮑步云
(滁州學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環境保護是當代經濟的重大命題。奧斯特羅姆創造性提出自治組織理論之前,對環境治理的研究,學界長期陷入了科斯范式和庇古范式。20世紀后期至今,經濟學家們在奧斯特羅姆研究的基礎上,環境自治組織的研究從農業社區分析延伸到工業社區。發展的環境自治組織理論認為,共同制裁和信任品危機催生了工業社區的環境自治組織,而自治組織的威信則來源于體制化和企業戰略選擇。從環境保護到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視角的轉換,可以完善環境自治組織理論,合理解決維持組織穩定性、發展更加現實的組織行為模型和堅持多中心主義的環境治理框架。
關鍵詞:環境自治組織;體制化;戰略選擇;環境保護;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我國“十三五”時期,要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事實上,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是中國當前的大敵,也是世界面臨的難題。自治組織理論為分析和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視角。由此出發,結合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進行思考和轉換,能找到一條較為有效的出路。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由于“在經濟治理、尤其是在公共資源治理方面”的卓越貢獻,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對環境治理的研究,自從馬歇爾和庇古在20世紀初提出外部性概念以后,就一直圍繞著外部性消除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兩條路徑,一是產權界定的視角,科斯定理開創了這一思路,強調的是私人產權界定;二是生態稅(Ecological Taxation)的視角,庇古稅是其起源,強調的是政府稅收功能??扑购捅庸诺拈_創性研究,與經濟學史上很多開創性的研究一樣,導致學術界陷入了嚴重的路徑依賴。理論界甚至普遍長期認定,要避免環境的悲劇性命運,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徹底私有化環境資源,或者強化政府集權對于環境的治理。
可以說,科斯范式和庇古范式長期主宰了學術界的研究思路,一些被用以研究環境等公共資源的經典模型,如囚徒困境、公地悲劇和集體行動邏輯等,都沿襲了科斯或者庇古的思路,忽略了產權和政府治理之外的力量,回避了產權界定的成本和政府失靈現象。一直到20世紀中后期,Ostrom的研究才使理論界出現了新的活力。Ostrom在1990年的《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中,系統地表述了她的自治組織的思想。她認為在產權和政府之外,存在一股很強大的力量——自治組織。通過對魚類、草地、森林、湖泊和地下水等公共資源使用管理情況的大量研究,Ostrom觀察到,資源使用者聯盟等自治組織,經常能發展出用于解決利益沖突的決策和執行機制,使環境等公共資源得到有效管理。
Ostrom主要研究的是農業社區中的自治組織和環境保護。工業企業在面對環境問題時,自治組織是如何產生的?這些問題長期被經濟學家所忽略。早期的經濟學家在研究企業和環境的關系時,有兩個流派。一是契約觀,該學派停留在倫理的層次上討論企業經營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認為企業是契約的樞紐,企業的經理們保護環境是因為企業——居民社區之間存在以環境為中心的社會契約關系。二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該學派認為市場的競爭會自發地演化出一些規則(環境友好型競爭規則),通過這些規則,企業保護環境的行為會獲得利潤。
其實,Hart的契約就是一種企業和居民社區之間的環境自治組織的形式,它不屬于法律形態,也不屬于私人合同形態,而是企業自愿參與的,沒有強制性。在市場原教旨主義看來,企業保護環境和追逐利潤是激勵兼容的,所以Hart的自治組織形式也必然是可持續的,只要有市場競爭,就存在環境保護的自治組織??傊?,早期的流派承認自治組織的存在,但是在潛意識里認為一切都是自發的優化和存在,不需要被研究。至此,自治組織變成了黑洞。但是契約觀和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思維并不能消除客觀存在的大量的企業污染,也不能解釋一些企業聯盟在環境治理中取得的成功。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學家揚棄傳統,并逐步揭開了工業社區中環境自治組織的面紗。
在農業社區,自治組織的參與者擁有共同的有形資源,而在工業社區,企業往往不擁有共同的有形的自然資源,農業社區和工業社區的環境自治組織形態也因此不同,這導致農業社區中保護環境的自治組織在工業社區并不明顯。在早期的研究中,經濟學家們致力于尋找現代工業中客觀存在的自治組織案例,Nash和Ehrenfeld(1997)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發現了大量存在于貿易聯盟、區域組織中的自治組織案例。Reinhardt(2000)則發現了跨國公司推動產生的一些自治組織案例,如InternationalOr 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 (ISO)。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經濟學家們開始借鑒其他領域的自治組織理論,以此加深對環境治理型自組織的認識,借鑒主要有知識分享型組織、開發商社區、開源軟件理論,以及媾和標準理論。通過比較,經濟學家發現這些理論對于解釋環境保護問題同樣適用。但是,在對工業社區的自治組織研究中,經濟學關注的更多的則是這些自治組織是如何產生的、其威信的來源等問題。
是否擁有共同的有形環境資源決定了自治組織產生的路徑。在農業社區,農民們擁有共同的有形資源,農民們之間的互動催生了自治組織。而在工業社區,企業往往不擁有共同的有形自然資源,自治組織的產生主要是通過企業組織和其他組織(主要有政府、消費者群體、企業所在居民社區)之間的互動而產生。共同制裁和信任品危機被認為是兩個重要的催生力量。
共同制裁。共同制裁的實施主體主要是市場和政府。其一,當市場的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存在不對稱信息時,消費者無法區分企業A和企業B的污染行為。當發現環境被工業污染時,消費者會對同行業的所有企業采取一致的制裁策略,這種策略稱為共同制裁。一些實證研究支持了共同制裁理論,一家上市公司導致的環境事故會降低該公司所在行業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藥劑生產公司因為污染而發生的召回門事件會降低其上游行業公司的股票市值。Blacconiere和Patten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共同制裁的威力和公司之間的類似性呈正相關。其二,政府在無法界定污染的根源時,也會對某行業采取共同制裁的策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Reid、Erin Marie和Michael W. Toffel(2009)認為,共同制裁帶來的風險會催生環境自治組織,自治組織通過協調企業間的行為幫助其渡過共同制裁帶來的危機。類似的實證案例有很多,如美國的電子企業聯盟??傊?,共同制裁催生了工業社區內的環境自治組織。
信任品危機。信任品(credence goods)的概念是在1970年首先由尼爾森提出的,指消費者使用產品后仍然無法判斷產品的品質。與信任品相對的概念是體驗品(experience goods)。體驗品是指消費者可以通過消費從而事后獲得產品的品質信息。信任品和體驗品都是信息不對稱的產物,信號模型認為公司可以通過廣告傳遞信息,以避免信息不對稱產生檸檬市場。但是,這種機制只適合體驗品,不適用于信任品。問題的關鍵是,很多環境資源相關的產品都是信任品。病人服用藥劑以后,無法知道這種藥劑是不是綠色藥品,嗜茶者品茶后無法判斷茶葉生產的過程是否對環境有害,消費者也無法判斷布匹是不是有機化生產的。King、Lenox和Barnett(2002)認為,自組織可以幫助企業向消費者傳遞一些消費者無法觀察的信息,避免信任品危機。這一觀點得到Darnall和Carmin的實證支持。
在傳統的經濟學里,企業和政府集權都是一種剩余控制權的壟斷機制。自組織則相反,在自組織的系統里,不存在剩余控制權的壟斷問題,單獨的個體有權選擇參與或者退出,剩余控制權是均等分散分配的。那么企業為什么選擇參與自組織,而不是搭便車呢?這個問題成為研究的一個焦點。學界給出的解釋主要有兩個,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和戰略選擇(strategic choice)。
體制化理論是制度經濟學派提出的,制度學派認為,自組織通過潛意識和顯意識等體制化因素限制企業的策略選擇,企業的認知和策略集都被縮減到可以限制企業機會主義行為的范圍。體制化因素提出以后,很多學者致力于尋找體制化理 論 的 實 際 案 例 ,Hoffman(1999)、Delmas (2002)、Rivera(2004)、Toffel(2008)等都發現了證明制度學派觀點的實際案例。King和 Lenox (2001)、Corbett和Kirsch(2004)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因為體制化因素,參與某一自治組織的企業更易于參與其他自治組織。這是體制化的一種更高形態。
制度學派最近的努力則致力于設計出一套隨機理論,以便解釋企業為什么參與了某種自治組織,而不是其他類型的自治組織。Hoffman (2001)認為,企業的選擇反映了自治組織和企業內部因素(例如企業文化、企業的組織結構)之間的互動。Delmas和Toffel(2008)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該觀點,研究發現,在營銷部門比較有影響力的企業,企業會選擇采納ISO 14001的標準,向消費者展示企業對環境的友好態度。在法務部門比較有影響力的企業,企業則會選擇參加政府推動的一系列非強制的環境保護計劃,以便向政府邀功。
戰略選擇理論認為,自組織本身就是一種戰略互動的結果。通過借鑒卡特爾模型和俱樂部模型,學者們構建了一些解釋自治組織的標準模型。在這些模型里,各個企業的戰略是互相依賴的,自治組織是戰略互動的均衡狀態,是戰略互動產生的解決利益沖突的精密機制。該學派的學者們認為,自治組織成為戰略互動的均衡解,需要一系列的條件,包括嚴格的準入規則(例如第三方認證)和監控體制、獎賞的激勵兼容和懲罰的可信承諾。
自治組織理論為研究工業社區的環境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這對我國科學組織和實現工業化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自治組織可以消除市場失靈,可以解決不完全信息問題,可以引導企業保護環境。但是自治組織理論本身還存在一些缺陷,其理論思路還可以進一步的完善。
環境保護只是一個結果,根源在于國民產出的資源消耗質量 (GDP產出的資源消耗符合自然和社會經濟、道德、法律方面的滿足程度)狀況,環境保護=f(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資源消耗質量的本體地位,決定了脫離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來解決環境保護問題,都不可能有太大的效果,要徹底解決更是一種空想。只有重視和進行企業產出的資源消耗質量的評價和考核,環境保護才能在資源消費質量的不斷提高中得到不斷的改善。
提高自治組織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需要考核國民產出的資源消耗質量。正如戰略選擇理論揭示的那樣,自治組織是一種戰略均衡,但這種均衡來源于企業的戰略互動。而企業的利益和認知在不斷變動,這導致均衡解本身的脆弱。一些環境自治組織甚至會演變成企業的工具和庇護傘,被企業利用以抵消政府的環境管制。
如果政府評價和考核企業產出的資源消耗質量,就能引導自治組織中各企業真正在關心各自利益的基礎上,實現有效的戰略互動,變政府要企業治理環境為企業自主治理環境。基于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考核的自治組織戰略均衡理論,本質上不是政府對環境進行直接管制,而是政府通過“資源消耗質量”的經濟杠桿,引導自治組織中的企業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對環境保護主動的進行自律。
引入更加現實的組織行為模型,需要以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為載體。體制化理論完全限制了企業的策略選擇,企業個體是失明的,處于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的狀態;而策略選擇理論則把企業視為完全理性的,企業可以精確計算、完美決策并精密執行,這種理論忽視了企業的行為慣性、組織行為中的無意識及任性行為,忽略了組織行為的機構病??傊w制化理論和策略選擇理論走向了兩個極端,環境自治組織理論的發展,需要融合兩者的合理因素,發展出一套更加現實的組織行為模型。
如果政府評價和考核企業產出的資源消耗質量,自治組織和企業的認知就有了共同的基礎和目標。自治組織與企業之間的博弈,不再是讓誰來進行環境保護的博弈,而成為如何從環境保護中獲得更多利益的博弈。以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為載體的自治組織行為模型理論,體制化和策略選擇不再沖突,自治組織關心的是組織內企業資源消耗質量(環境保護)的整體效果,而各個企業重視的是自身資源消耗質量的實際情況,并要為自己的不當行為付出代價。
堅持多中心主義的環境治理框架,需要以提高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為目標。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催生了自治組織理論,但是,自治組織理論并不排除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它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對于環境治理以及其他公共事務,必須堅持多中心主義的分析思路,研究多中心主義下的多維秩序。
如果政府評價和考核企業產出的資源消耗質量,自治組織、市場和政府,各司其職、相輔相成,任何一個主體既不是全能的也不是多余的,與現實情況達到了一致。以提高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為目標的多中心主義的環境治理理論,政府的責任和作用是:不斷修正和完善國民產出資源消耗質量的標準,以激勵和約束自治組織和企業的環境保護行為;自治組織按政府標準,負責企業之間的戰略互動及其不斷的動態均衡;企業則在政府標準和自治組織安排之間尋找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方案。
參考文獻:
[1]Midgley,M.,Dawes,E.A.The regulation of transport of glucose and methyl a-glucoside in Pseudornonas aeruginosa[J].Biochemical Journal,1973(132):141-154.
[2]Hardin,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1968,(162):1243-1244.
[3]Olsen,M.JR.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1-179.
[4]Ostrom E.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80.
[5]PorterM.E.,vanderLindeC.Towardanew conception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97-118.
[6]Oliver D.Hart.Firms contr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J].Revista de Economía Aplicada,1996,4:199-204.
[7]Agostinho A.,Gomes L.Biodiversity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the Parana River Basin:Successes and Failures[R].Blue Millenium World Fisheries Trust-CRDI-UNEP2002,Maringa:Universidade Estadual de Maringa:1-29.
[8]Khanna,M.Non-mandatoryapproachest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1,3 (15):291-324.
[9]NashJ.,EhrenfeldJ.FactorsthatShapeEMS Outcomes in Firms,in Regulating from the Inside:Can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Achieve Policy Goals?[M].Washington DC:Resources for the Future,2001:61-81.
[10]Eric Reinhardt.Tes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Law:Empirical Studies of GATT/WTO Dispute Settlement [G].NewYork 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5-29.
[11]Furman,J.L.,Stern,S.Climbing atop the shoulders of giants: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s on cumulative research[R].NewYork:National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2006:1-49.
[12]Harhoff,Mayrhofer.Does Commercial Interest Impede Innovation in User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of Stata Corp[R],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unich,2007.
[13]Alexy,Henkel.Challenges from Open Innovation:The Paradox of Firm Investment in Open Source Software[J].R&D Management,2007,3(36):319-331.
[14]Schneeweis T.Yau J.Hill J.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inexchange[J].Riskmanagement,1983,4:29-35.
[15]Jarrell,Peltzman.TheReputationalPenalty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 Crime: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5,4(21):489-526.
[16]MichaelW.Toffel.Self-regulatoryinstitutionsfor solvingenvironmentalproblems:Perspectivesand contributions from the management literatur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2009:1-33.
[17]DelmasM.RussoM.V.,Montes-Sancho,M.J. Dereg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28):189.
[18]Reid,Erin Marie,Michael W.Toffel.Responding to Public and Private Politics:Corporate Disclosure of Climate Change Strategies[J].Strategic Management,2009,11(30):1157-1178.
[19]Delmas,M.A.,J.Montes-Sancho,M.Voluntary Agreements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Are LateJoinerstheFreeRiders?[M].NewYork:ISBER,2007:1-32.
[20]Nelson P.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311-329.
[21]Darby,M.,E.kami.FreeCompetitionandthe Optimal Amount of Fraud[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3,16:67-88.
[22]King,Lenox,Barnett.Stern Regulation of Entr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37.
[23]Darnall,Carmin.TO acr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oluntary Programs:Does Certification Matter?[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78):311-329.
[24]Berger,Peter,ThomasLuckmann.The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M].New York;Anchor Books,1966:1-59.
[25]Roberts,Greenwood.Thebehavioralfinance progres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7,1 (42):48-59.
[26]Hoffman.Institutionalevolutionandchange: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42):456-492.
[27]Delmas,Michael W.Toffel.Coerced Confessions:Self-Polic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Regulator[J]. Journal of Law,2008,1(24):45-71.
[28]Potoski,Prakash.Framing the Elusiv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ASustainabilityHierarchy[J]. 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2005,3 (39):673-682.
[29]King,Lenox.Stakeholdersan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0,4 (13):209–222.
[30]Furger.How Firms Respond to Being Rated[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9(31):917-945.
[31]Nash.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dustry Self-Policing[J].Yale Economic Review,2008,3:25-29.
[32]程宇.公共治理語境下的自組織及其能力增進[J].華東經濟管理,2007,(7):38-42.
[33]戴宗,將協商決策模式運用于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適用性[J].科學決策,2011,(12):84-93.
(責任編輯秋妍)
中圖分類號:F062.2;F40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6)04-0058-005
作者簡介:鮑步云(1960—),江西萬載人,滁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