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敏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 210023)
?
蔣廷黻與臺灣當局的國際公關魅影“萊特公司”*
傅敏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南京210023)
摘要:為了在美國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臺灣當局于1957年雇用萊特公司為其開展國際公關工作。雖然蔣廷黻在雇傭萊特公司以及國際公關具體事務性的策劃中有重要的建議權,但是在有關宣傳工作的主題選擇等核心問題上并無決定權,此類國際公關工作中的關鍵問題,仍由蔣介石及其身邊的幕僚掌控。蔣介石等決策者企圖用傳統的對內宣傳模式運作國際公關事務,因而與國際公關工作的要求磗格不入。蔣廷黻與蔣介石等人在國際公關工作事務中的沖突,反映了技術官僚與威權體制的最高統治者在政治理念上有相當大的差異。
關鍵詞:蔣廷黻;蔣介石;萊特公司;國際公關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政府國際公共關系,是現代民主政府對外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利用各種傳播工具對國外公眾進行公開宣傳,以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國民黨當局敗退臺灣后,為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爭取美國民間輿論支持,于20世紀50年代雇用美國專業公關公司萊特公司為其包裝形象。由于此前有關萊特公司協助臺灣當局進行國際公關的史料不足,難以展開研究。隨著庋藏于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蔣廷黻資料”被發掘,有關臺灣當局雇用萊特公司為其公共關系人的事實也漸次浮出水面:臺灣當局緣何雇用一家美國的公關公司,如何與這家公關公司溝通開展工作;對于陌生的國際公關事務,臺灣當局的決策者有怎樣的處置與決定,參與溝通工作的重要當事人持何種看法。時任臺灣“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蔣廷黻,正是當時負責在美國與萊特公司直接溝通公關工作的重要當事人。蔣廷黻對與萊特公司的交涉過程有相當具體的記述,通過對其記載的分析,能初步厘清上述問題,且對研究威權體制下的臺灣當局處置對外事務的反應有所裨益。
1957年3月,臺灣當局籌劃雇用公共關系人,當時有兩家公司競爭此項事務,一家是紐約州州長杜威向“外交部長”葉公超和“常駐聯合國代表”蔣廷黻推薦的萊特公司。[1]3月18日還有一家是臺灣資助的“百萬人委員會”的直接負責人Oram開設的公司。經過競爭,萊特公司中選。臺灣當局在美國雇用公關公司的原因,如蔣廷黻在給臺灣當局的建言中所析:“美國一般民眾反共親華之程度遠在知識分子之上,是故候選人員多強調反對承認‘共匪’及反對‘共匪’進入聯合國(1),政界要人間有想承認‘共匪’者,因鑒于輿論之反對,多不敢倡議。惜美國民眾對我在臺之進步所知有限且彼輩不好研究,不愿多讀刊物,其情感恒為影片、電視節目及畫報所左右,適影片畫片之攝制及公布系萊特公司之特長,其與電影院及電視臺之關系亦多,故其出品能達到廣大民眾。”(2)[2]11月2日臺灣雇用萊特公司工作的目標,也由蔣廷黻在簽約前的溝通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一是阻止大陸進入聯合國;二是阻止解除對大陸的禁運;三是繼續對臺灣經濟援助;四是萬一大陸發生類似匈牙利的“反抗”,必須進攻大陸且美國應給予臺灣道義支持。[1]4月24日
為了達到上述公關目標,萊特公司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在其首次擬定的工作計劃中有清晰展現,即主要通過新聞紀錄片、電影短片和插圖文章等宣傳臺灣,影響美國民眾。[1]5月2、7日而拍攝蔣介石訪談片,則是萊特公司受雇后溝通的首項工作。這項工作從1957年9月開始溝通,直到次年5月才完成拍攝,足見臺灣圍繞此事的運作十分審慎。
此事動議之初,蔣廷黻即向臺灣當局建議,不宜呈現蔣介石的個人特寫,而應由“各部部長”參與拍攝呈現,如此可以傳達兩點重要信息,一是表現蔣介石有能干的助手,二是避免呈現蔣介石是獨裁者的形象。[1]10月3日然而,萊特公司與臺灣當局圍繞此事的溝通進展十分緩慢,反倒是后來交涉的臺灣宣傳片的拍攝行動迅速。至1957年12月,萊特公司已為臺灣攝制完成了數部宣傳片。蔣廷黻特地到20世紀福克斯劇院瀏覽這些影片。[1]12月12日次年4月,萊特公司又拍攝了兩部影片,內容主要反映臺灣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主要內容為:“(1)農業豐收;(2)中國歌劇;(3)僧侶祈禱大陸的‘收復’;(4)軍事訓練;(5)鋁廠;(6)化肥;(7)煉油石;(8)基隆船廠;(9)幼兒園;(10)臺灣的大學。”[3]4月24日
萊特公司運用在美國的院線電臺資源,企圖在美國民眾中塑造臺灣當局的正面形象,主要采用對比手法。1958年12月25日,萊特公司主導拍攝的影片,所謂“《赤色中國的面目》”在全球著名的哥倫比亞廣播網CBS放映。這部影片按照蔣廷黻的描述:“一切鏡頭概系成千成萬群眾如螞蟻如馬牛參加水力工程,搜集廢鐵建筑化鐵爐等工作。其印象不外:(一)生活及工作狀況之原始,(二)‘共匪’對建設之努力,(三)人海之可怕。”[4]12月29日由蔣廷黻描摹的字里行間,不難想象臺灣當局其時如何著力丑化大陸,亦可管窺萊特公司協助臺灣拍攝宣傳片的慣用手法。僅隔兩個月,萊特公司便開始運作所謂“《自由中國的奇跡》”在美國放映。由影片的名稱不難推斷其內容,顯然是向美國民眾宣傳臺灣當局治下的中國臺灣創造了何等美好偉大的“奇跡”。[5]2月10日雖然蔣廷黻資料中未保存萊特公司為臺灣拍攝工作的完整清單,但是從一些蛛絲馬跡仍然大體可以推斷萊特公司為臺灣拍攝宣傳片的工作量。在1960年“外交部長”黃少谷給蔣廷黻的電文顯示,至1960年3月即將滿約的一年半的工作周期內,萊特公司共計為臺灣拍攝了六部新聞片,“業已滿額”[3]1月7日。
出版宣傳臺灣的圖冊,策動、雇用寫手在報刊發表專論文章,是工作的主要形式。1958年1月,萊特公司為臺灣制作了第一本宣傳圖片集。當時,萊特負責人特地交給蔣廷黻尋求意見,蔣廷黻對這本圖集并不滿意,認為圖片所要表達的深層主題未能呈現現代科學技術融入臺灣百姓的生活。[3]1月7日此后數月,萊特公司相繼呈送給蔣廷黻數本圖片集,主要呈現臺灣的糧食豐收、高速公路的修建、中國歌劇等。[3]2月4日、4月16日1958年6月9日,臺灣獲悉美國人民外交協會即將出版第129號小冊子,“討論美國應否改變對華政策”,“外交部長”葉公超令“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蔣廷黻,將此次辯論的正反兩方面材料,分別與萊特公司、“百萬人委員會”及其他“援華團體”接洽,“多方運用”對臺灣有利的論點,以期阻止美國改變既有的對華政策。[6]6月9日萊特多次策劃雇人為蔣介石等撰寫宣傳性文章。1960年,萊特負責人向蔣廷黻介紹了御用文人撰寫的關于蔣介石的文章,以及一篇已經發表的“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的文章,蔣廷黻感嘆,這是“一種典型的好萊塢式的筆觸結合美國編輯品味的產品,好在離事實不遠”[7]4月7日。顯然,臺灣當局的決策者對文章比較滿意,8月份再次策劃撰寫數篇關于蔣介石和陳誠的文章。[7]8月11日
正如蔣廷黻在1957年與萊特公司溝通工作目標時所指,通過國際宣傳與公關達到阻止大陸取代臺灣在聯合國占據合法席位,是首要的工作任務。隨著1955年亞非拉等新會員國加入聯合國,美國對聯合國的控制力大為削弱,阻止中國政府合法取得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也漸趨艱難。1959 年3月,距聯合國大會第十四屆常會召開尚有半年,美國即開始與臺灣當局溝通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為協助美國的游說活動,葉公超建議臺灣當局令“萊特公司擴大中南美活動”[8]3月19日。葉公超特別提到萊特公司,足見其在臺灣當局的國際公關工作中是一條主要渠道。
臺灣當局最終選擇萊特公司為其公共關系人,這一決定固然是由蔣介石做出的[1]7月11日,但在促成這一結果的過程中,蔣廷黻起到了關鍵作用。1957年4月底,蔣廷黻看到萊特公司為哥斯達黎加和委內瑞拉制作的公關作品后十分認可,認為其“技術上已經達到了美國標準”[1]4月24日。萊特公司依據蔣廷黻建議,于5月初向其提交了一份年度公關工作計劃,包括電影短片和插圖文章等內容。7日,蔣廷黻據此正式向葉公超建議,雇用萊特公司在美國開展公關工作。[1]5月2、7日由于長達1個月的時間,葉公超未就此事回復臺灣當局的決定,蔣廷黻特地致函葉公超提醒此事[1]6月13日,直到7月11日,臺灣向蔣廷黻發出雇用萊特公司為公共關系人的決定。在臺灣與萊特正式簽約前,另一家競爭公司Oram公司的負責人也曾與蔣廷黻接觸,希望蔣廷黻建議臺灣當局雇用Oram公司為公共關系人,被蔣廷黻拒絕了。蔣廷黻認為,Oram的宣傳手段不是臺灣需要的,其“技術手段適合那些美國人知之甚少的國家”。[1]9月9日9 月24日,蔣廷黻正式代表臺灣當局與萊特公司簽署了協議。[1]9月24日
此后,每至合約期滿,在是否續約及續約的經費額度等關鍵問題上,蔣廷黻的意見大多數被采納,而代表臺灣當局簽訂合約的相關事宜,也是由蔣廷黻在美國全權處理的。蔣廷黻在第一期合約期滿后,兩次建議并代表臺灣當局與萊特公司續約。1958年9月,蔣廷黻建議第一次續約,時限為一年半,至1960年3月期滿,理由是“蓋三月以后美國人民將忙于總(統)選(舉),無意及他,且在競選期間我如不慎,反對我者將誣我干涉美國內政,屆時似應暫停以上各節”[4]8月8日。第二期合約到期前,蔣廷黻再次建議當局續約,期限1年,酬金20萬美元。蔣廷黻提出續約的理由是,向美國民眾宣傳臺灣的“進步”正是萊特公司的“特長”,這對于影響美國對華政策有極大幫助。[2]11月2日雖然是否續約隸屬臺灣“新聞局”的管轄范圍,但是誠如萊特公司在向蔣廷黻請求幫助時所說,萊特公司在臺灣活動后,并未能取得臺灣當局愿與之續約的意向書,反而是被告知在續約與否問題上能“一錘定音”的是蔣廷黻。[9]12月23日雖然不排除蔣廷黻在日記中有夸大自我作用的可能,但再次續約的結果,顯示“新聞局”采納了蔣廷黻的建議。最后,蔣介石同意續約,但要求“三十萬美元訂兩年合同,每年十五萬”[10]1月9日。
正因為蔣廷黻在臺灣當局雇用萊特公司為公共關系人的問題上有話語權,萊特公司每有為臺灣公關的作品制成,首先交予蔣廷黻審閱。僅在第一個為期1年的合約期內,據蔣廷黻在日記中可能尚屬不完全記載,萊特公司即提請蔣廷黻預先觀看作品多達5次,包括攝制成功的影片、剪貼薄、圖片集、發表文章等,充分咨詢了蔣廷黻的意見。[1]12月 12日[3]1月 7日,2月 4日,4月 16、24日
在萊特公司為臺灣開展公關工作的過程中,蔣廷黻多次直接參與策劃。蔣廷黻非常重視對臺灣農業、教育等經濟社會發展主題的宣傳。1957 年9月,與萊特公司合作之初,蔣廷黻即建議,拍攝一部包括蔣介石視察水庫大壩和貫島高速公路的影片。[1]9月25日1958年3月,蔣廷黻請萊特公司雇用寫手寫一篇關于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JCRR)”的文章。[3]3月13日7月,蔣廷黻建議萊特公司策劃在具影響力的著名雜志刊發兩篇文章,一篇是關于土地改革和農業進步,另一篇是關于臺灣大企業的。[3]7月23日9月,萊特公司準備與臺灣簽訂新年度工作合同,蔣廷黻直指宣傳工作的重點:一是強調經濟、社會和教育方面的進步,二是弱化軍事在各方面發生的影響,三是拓展歐洲工作,四是不要試圖直接干涉大學。[3]9月24日1959 年4月6日,蔣廷黻向萊特公司提出公關工作三點建議:一是臺灣中部大甲溪流域發展的影片,二是拍攝海外留學生的影片,三是安陽出土文物的影片。[9]4月6日
對于宣傳對象和群體,蔣廷黻也有直接提議。1960年第三次合約期伊始,蔣廷黻即與萊特公司溝通如何在民眾和知識分子群體中有效宣傳的問題。[7]4月15日6月,蔣廷黻與萊特方面共同策劃在美國和拉美國家宣傳,由臺灣的民航飛機在這些地區巡航展示。蔣廷黻還參與策劃具體的宣傳細節,如飛行路線和展示的物品等。[7]6月2日1960年后,由于大量非洲國家加入聯合國,這些非洲國家對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投票立場,對臺灣當局而言意義重大,因此,在臺灣的宣傳工作中對非洲宣傳工作日顯重要。1961年1月,蔣廷黻特別要求萊特公司加大對非洲的宣傳,請萊特公司將拍攝的臺灣宣傳片投放到非洲的影院放映。[11]1月10日
雖然蔣廷黻在臺灣雇用萊特公司為公共關系人的宣傳工作中有相當分量的話語權,但他畢竟不是最終決策者,在決定萊特公司宣傳什么主題、怎樣宣傳的問題上,蔣廷黻并無決定權。恰恰正是在宣傳主題這一核心問題上,蔣廷黻的理念與臺灣當局決策者存在重大分歧。
蔣廷黻對于萊特公司公關工作的評價,大體上經歷了由認可到否定直至容忍的轉變過程。1958 年3月,蔣廷黻曾贊嘆萊特公司卓越的工作,稱其將聲音與音樂加入圖片中十分精妙恰當。[3]3月27日1959年1月,蔣廷黻觀看了萊特公司用這一技術制作的兩部圖片集,一部關于甘蔗收獲,另一部關于伐木業,分別配以英文、法文、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德語。[9]1月29日字里行間透露出蔣廷黻對萊特公司公關技術方面的認可。蔣廷黻甚至認為2月新拍的電視短片較1958年的更好。[9]2月17日
可是,僅隔半月,當蔣廷黻看到萊特公司新策劃的文章,其中竟然“包含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時,表示“很震驚”,進而對萊特公司為臺灣公關工作的專業性產生懷疑。值得注意的是,蔣廷黻特別提及,“新聞局長”沈锜對影片闡釋的主題并未表示異議。而在蔣廷黻看來,沈锜理應對此充分關注,因此“驚異”于沈锜對如此重要問題的漠視。[9]2月27日11月,蔣廷黻預先觀看萊特公司制作的“神奇的島嶼”,稱之為“拼湊了一些老舊古怪東西的翻版”[9]11月5日。至此,蔣廷黻對萊特公司的工作可說到了極為反感的程度。
此后,整整1年時間,蔣廷黻再未對萊特公司的工作有明確的評價。直至1961年,蔣廷黻再評價萊特公司的作品時,承認其中確實反映了臺灣“努力發展”的狀態,“較之過去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與成績”[11]3月9日,雖然蔣廷黻仍不滿萊特公司宣傳作品所選擇的主題,批評其“拍攝了大量精美卻毫無意義的圖片”,力促其將主題“集中于宣傳臺灣對大眾福利的提升上”[11]6月10、20日,但是他對萊特公司的批評已遠較兩年前溫和,或許是已經認識到,宣傳主題的選擇更多是由當局拍板決定的,萊特公司充其量只是一名執行者,所能做的僅是技術上的完善和提升而已。這也就可以解釋,蔣廷黻為何一方面不滿萊特公司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又贊成與萊特一再續約的行為。
蔣廷黻主張,最好的宣傳應當盡可能消弭宣傳的痕跡。1959年8月,蔣廷黻深為贊同葉公超對萊特公司拍攝的兩部宣傳電影的批評,認為電影有“太過公開性的宣傳意味”[9]8月6日。事實上,蔣廷黻更早的時候,已經圍繞萊特公司為臺灣公關工作的重點,對當局的決策激烈批評。1958年11月18日,蔣廷黻接到“外交部次長”沈昌煥的來信,囑其致函萊特公司,轉達來年工作要點:一是蔣介石所著《蘇俄在中國》(3)一書中的主題必須強調,二是要與“百萬人委員會”密切合作。對于這樣的工作要點,蔣廷黻深感憤懣,以至在日記中怒斥“C(指蔣介石)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中,與外部世界完全格格不入”。隨后,蔣廷黻還打電話給葉公超表達自己的不滿,葉公超則勸說蔣廷黻,“對于此類事情不必太認真”[3]11月18日。這折射出蔣廷黻與葉公超二人相當親密的關系和甚為接近的立場。
可以說,蔣廷黻一直努力透過萊特公司的公關工作,向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展示所謂“臺灣民主政治”的形象。無論是1957年蔣廷黻首次與萊特公司溝通為蔣介石塑造形象時,提出不宜以蔣介石個人出鏡,而應呈現蔣介石與助手們的整體形象的建議,還是此后公關運作中的若干提議,均體現了蔣廷黻的這一鮮明理念。1958年2 月27日,萊特公司向蔣廷黻提出對蔣介石做一次專訪的計劃,當時,《讀者文摘》(4)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為此還專門咨詢了美國國務院,計劃就一些主題自由采訪蔣介石,由訪員寫成后,經由蔣介石同意再發表。蔣廷黻當時對這個計劃十分積極,稱贊“這個點子真不錯”[3]2月27日。
可是僅僅時隔半月,萊特公司卻通知蔣廷黻,《讀者文摘》已經取消了這一計劃,緣于擔心蔣介石將這次專訪做成純粹的政治宣傳。[3]3月13日《讀者文摘》最后決定放棄原定采訪計劃,應是在與蔣介石的溝通中,雙方在理念上發生了重大分歧。而類似的分歧其實在更早的一次公關工作溝通中已然出現。
1957年,萊特公司計劃拍攝“總統訪問記”,請美國著名的廣播電視公司NBC派遣訪員赴臺灣訪問蔣介石,攝錄后在NBC平臺向全美播放發行。結果,雙方圍繞采訪蔣介石的問題是否應該提前擬定,并交給蔣介石一事上產生分歧。臺灣方面要求將訪談問題“事先擬就”,呈報蔣介石后“再定攝錄確期”。而萊特認為,“如問答皆事先擬就,節目不夠生動,不能引起觀眾興趣”。蔣廷黻居間協調,稱萊特公司會先派負責人到臺灣“晉謁”蔣介石與宋美齡,當面洽談“談話范圍及所談及之問題”,但是“不愿事先轉送談話問題”。[12】11月8日[4]3月 31日、[13]4月 17日
1958年,《讀者文摘》取消對蔣介石專訪一事,對蔣廷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直接導致他對運作宣傳蔣介石一事相當抵觸。1958年10月,萊特公司與蔣廷黻溝通撰寫蔣介石口述文章一事,蔣廷黻就直接否決開展這一工作的可行性。他認為,“C(指蔣介石)不可能坦誠地談話。而沒有多少坦誠與親和力,是不可能產生任何人性化的文章或圖片的”。隨后,蔣廷黻向對方大力推薦了陳誠,還在日記中對“羅賓遜可能將成為第一個將陳誠介紹給西方世界的人”而感到振奮。[3]10月16日半個月后,萊特公司再與蔣廷黻溝通,提出寫一篇關于蔣介石的文章,也寫一篇關于陳誠的。蔣廷黻則堅持打消對方給蔣介石撰文的念頭,特別積極地推介陳誠。[3]10月29日1959年,圍繞撰寫蔣介石宣傳文章一事,蔣廷黻在與萊特公司溝通中的態度雖然遠較上一年溫和,但是蔣廷黻自述:在萊特雇用的御用文人“不愿意的情況下,逼迫他撰寫有關C(指蔣介石)的文章,是不明智的”[9]6月4日,曝露出蔣廷黻對撰文宣傳蔣介石一事消極以對的無奈。
更令蔣廷黻失望的是,1959年蔣介石準備“參選”1960年“總統”選舉,立意“違法”連任“總統”。蔣廷黻在日記中充分表露了自己對蔣介石此舉的失望,他在日記中記道:“萊特父子來談關于‘國民代表大會’的公共宣傳一事,他們提出兩個計劃,即‘小作’或‘大作’,區別是‘錢’和‘設備’。打電報回臺請示。我其實對此并不太關心,既然‘委員長’(指蔣介石)想續任第三任期,那么更低調的公共宣傳才是更好的選擇。”[7]2月2日如同蔣廷黻所言,此時越是大肆宣傳報道蔣介石的第三次 “連任”,越是讓更多美國人知曉蔣介石“主政”的獨裁真相。深感失望的不只是蔣廷黻,葉公超也同感失望。葉公超向蔣廷黻抱怨蔣介石連任“總統”之舉,摧毀了他所做的一切對美國“外交”的努力。葉公超還告訴蔣廷黻,他正盡力與蔣介石“保持一定的距離”[9]6月10日。
自1957年9月,臺灣當局正式雇用萊特公司為公共關系人,開展對美國等國家的民眾宣傳之后,萊特公司確曾為塑造臺灣當局“主政”中國臺灣的“進步”形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威權統治下的臺灣當局顯然對于這一現代民主政府的重要對外活動相當陌生。因此,無論是在對外形象塑造的主題選擇,還是具體宣傳手段的策劃上,都不能真正契合它所要宣傳影響的目標群體的價值觀。當然,蔣介石等臺灣當局決策者對國際公關工作的最終決定又是一種必然選擇。身為威權體制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不能隨意表露自己的立場與情緒,甚至要刻意塑造自己的神秘形象,并向外界展現自己政治強人的權威者形象,這必然導致蔣介石及其身邊的決策核心圈沈昌煥、沈锜等人在國際公關工作中做出上述決策。然而,毫無疑問的是,這種決策顯然與國際公關,尤其與對美國民眾公關工作所要達到的目標相違。這也正是長年與美國人打交道的蔣廷黻、葉公超等技術官僚不認同之因。蔣廷黻等人主張臺灣當局的國際公關工作應當盡可能掩藏其刻意宣傳的痕跡,在宣傳主題上“永遠避免給人以主戰好戰的印象”[11]2月23日,而應著力傳遞臺灣當局“主政”下的中國臺灣,在科技教育、經濟文化方面取得的進步,塑造政治上所謂“透明民主”的形象。如此,才能在美國土地上成功講述一個所謂“自由中國的奇跡”的故事,以此長期的觀念滲透,影響美國民眾對臺灣當局的觀感,進而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可是,要求習慣于威權統治的蔣介石及其決策幕僚們,能夠深諳現代國際公關的規則,在美國大地上講好“臺灣故事”,又何嘗不是緣木求魚式的奢望!
注釋:
(1)本文所引史料,不乏政治性的污蔑之語,如“共匪”等詞,雖為保持史料原貌,不作更改,但并不代表筆者的立場。以下類似情形,不再一一注明。
(2)《蔣廷黻日記(未刊)》用英文書寫,譯文均為筆者所譯。
(3)《蘇俄在中國》是蔣介石1956年底發表的一本專著,旨在反對蘇聯赫魯曉夫的“和平共處”主張,倡議在美國領導下,在世界范圍內“反蘇反共”。
(4)美國《讀者文摘》與《時代》、《紐約客》并稱20世紀美國創辦的三大雜志。
參考文獻:
[1]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日記[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7.
[2]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致“外交部”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9.
[3]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日記[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8.
[4]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致“外交部”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8.
[5]蔣廷黻.蔣廷黻資料·“外交部”致蔣廷黻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9.
[6]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葉公超致蔣廷黻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8.
[7]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日記[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60.
[8]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葉公超致“外交部”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9.
[9]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日記[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9.
[10]蔣廷黻.蔣廷黻資料·黃少谷致蔣廷黻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60.
[11]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日記[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61.
[12]蔣廷黻.蔣廷黻資料·蔣廷黻致“外交部”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7.
[13]蔣廷黻.蔣廷黻資料·“外交部”致蔣廷黻電[Z].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1958.
(責任編輯吳勇)
中圖分類號:K0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6)04-0102-0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1AZS001);安徽省優秀青年基金重點項目(2013jqw131)
作者簡介:傅敏(1980—),女,安徽蕪湖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皖西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當代臺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