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根華 邵 敏
(安慶師范大學,安徽安慶 246000)
?
簡論大學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支持*
孫根華邵敏
(安慶師范大學,安徽安慶246000)
摘要:在國家“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中,大學是一個重要紐結。地方高校和地方戲曲具有共同的文化土壤,大學和戲曲也具有類似的教化功能。地方高??梢酝ㄟ^提供文化支持,為戲曲傳承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也更充分地實現自身價值和辦學目標。應把大學作為扭轉戲曲傳承發展困局的重要著力點。同時,大學應探索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大學;戲曲傳承發展;文化支持;路徑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戲曲的存在和繁榮依賴于特殊的文化生態系統。失去這種生態,或這種生態弱化,戲曲就難以為繼。在現階段,支持戲曲的傳承發展,必須在全社會營造相應的戲曲文化生態。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指出,要“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大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紐結。目前,這一紐結還比較薄弱,尚未受到真正重視。應注重發揮大學的作用,尤其應注重發揮地方高校在地方戲曲傳承發展中的文化支持作用。否則,國家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工作體系就不夠健全,政府的政策導向就難以落實到位,甚至會落空。
首先,大學尤其是地方高校系統,多少都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即使是一流大學,也不可能完全游離于地域文化。文化地理學認為,文化具有區域性特征,“因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絕不是其組成要素——民族、語言、宗教、社會心理、傳統道德、生活方式、思維特征等的簡單拼合,而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的影響甚至制約下,由各要素有機地、系統地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綜合體或文化系統”[1]。地方戲曲文化與同一地域內的高校文化,形成、發展于共同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之中,在價值觀念、社會心理、風尚習俗、思維模式等方面,在空間范圍和時間維度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定地域特征。共同的自然歷史文化土壤是高校文化與地方戲曲文化的重要母體。這種歷史文化的交集,也使大學支持戲曲傳承發展具有了地域文化基礎。
其次,大學與戲曲具有共同的價值功能,即教化功能。社會學認為,任何一種文明里,都存在兩個傳統:大傳統和小傳統,“大傳統是在學堂或廟堂之內培育出來的,而小傳統則是自發地萌發出來的”。[2]按這種劃分,現代大學文化主要屬于大傳統,地方戲曲主要屬于小傳統,雖然兩者分屬大小兩個傳統,它們的產生、目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均不相同,但最終在客觀上卻具有相同的價值功能。大學最核心的職能是人才培養,教化育人。如梅貽琦所言:“學府之機構,自身亦正復有其新民之功用,就其所在地言之,大學儼然為一方教化之重鎮。”[3]中國戲曲歷來具有“樂教”傳統。元代劇作家高明在《琵琶記》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不關風化體,縱好也枉然?!备叛灾珀惇毿阆壬f:“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4]中國傳統社會中,維系民眾倫理道德、社會規范的,更多是依靠包括地方戲曲在內的小傳統。戲曲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傳播著儒家思想,以正人倫、厚風俗??梢哉f,在戲曲作品“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里流淌著的,多是與“四書五經”本質相通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
可見,大學和戲曲都具有教化功能,大學的文化功能和戲曲的文化功能在教化民風、以文化人這一點上擁有最堅實的共同價值基礎。應當發掘和弘揚這些共同價值,使得大學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支持成為內在的價值需求。
大學在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同時,也將獲得文化價值的收益或回報。最大的回報就在于,將戲曲文化引入大學的教育教學體系,可以提高素質教育效果,更有效地實現“以文化人”的辦學目標。對地方高校來說,可以利用地方戲曲彰顯更富有特色的大學文化。這是一個“增值”的過程、多贏的過程,而不是單向度的“付出”。大學的支持行為是“有償的”,也就是說,它有利于實現大學的目標任務,而不是與大學宗旨相左。有所收益,大學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行動才能持久,并形成內生的、自覺的文化支持。
從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地方戲曲文化資源是大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和有效手段。傳統戲曲作為教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刻、豐富的道德內涵和通俗易懂的倫理準則。雖然有些內容已不適合時代的需要,但流傳下來的多數戲曲作品仍體現、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并通過生動的意象代代相傳,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實現著道德傳承功能。一出好戲,可能既是一場具有審美功能的藝術盛宴,同時也是一次生動形象的文化傳播和思想道德傳播實踐。一個好的戲曲唱段,它所傳遞的真善美信息往往不是課堂說教所能替代的。在歲月流轉中積淀下來的這種通過形象、感性的藝術手段觸發情感共鳴、傳遞價值觀念的做法,對于大學教育教學改革不無借鑒意義。應重視戲曲的教化功能,使其與現代德育充分對接。
從知識傳承的角度看,戲曲是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眾多藝術形式的綜合,也是傳統美德、習俗、禮樂和歷史文化掌故的形象聚合,因而是傳習傳統文化的生動教材。一定區域范圍內誕生、流播的地方戲曲,總是產生于當地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環境之中,蘊含著解讀區域歷史文化精神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密碼,并通過各具特色的音樂、念白、舞蹈等不同的表演符號系統,生動地闡釋著當地的社會、歷史和文化。[5]一部中國戲曲史,就是中華民族自我觀照的歷史。地方戲曲所包含的歷史文化藝術知識和地方性知識,對于青年學生具體地感受和了解傳統文化,增強他們的歷史感,是一種必要的補充。此外,大學還可以把戲曲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開展具有特色的藝術學、民俗學和傳播學等方面的研究。
從美育教育的角度看,地方戲曲文化是高校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抓手。戲曲是中華民族極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幾千年的文化藝術精華,濃縮著中國傳統的審美趣味和藝術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是當地的一種“祖傳的”文化傳承方式,也就是說,祖祖輩輩都是以類似的方式接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教育。用字行腔的音韻,念白對話的意味,舞臺動作的形體,臉譜化妝的造型,舞臺服飾的夸張,起承轉合的節奏,跌宕起伏的敘事,驚天地泣鬼神的傳奇,莫不具有講述中國故事的特殊審美意蘊。利用戲曲資源開展審美教育,讓學生參與、分享“祖傳的”審美活動,不僅能夠增強美育課程特色、強化審美實踐環節、提升美育效果,而且可以放大戲曲的教化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較長時間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政府主管部門和大學已經注意到大學在戲曲傳承發展方面的作用,并開始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成效不甚顯著。大學為戲曲發展傳承事業提供應有的文化支持,還有一些障礙需要跨越。
首先,各方力量在思想認識上都過于強調戲曲專業性團體的作用,大學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支持作用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戲曲專業性團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直接的戲曲生產實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戲曲傳承發展問題上,把大學作為重點陣地,納入戲曲傳承發展的頂層設計,凸顯大學在戲曲傳承體系中的重要性自有其必要性。大學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支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理論引領作用。戲曲傳承發展離不開理論支撐,與專職的戲曲表演者、戲曲理論研究者相比,大學具有人才、知識等方面的優勢,他們能夠站在“第三方”的立場,更客觀、冷靜地對戲曲開展多視角的、綜合性研究與批評,提升戲曲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更好地指導、推動戲曲的傳承發展。二是文化輻射作用。大學是傳播、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是示范、引領社會文化風尚的輻射源,對社會文化建設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故而,要在全社會建設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文化生態,必須首先在大學營造適宜戲曲傳承發展的環境氛圍。
其次,政府在政策導向上過于重視戲曲的創作、演出條件和人才保障等生產環節,對戲曲受眾群體的培育重視不夠,特別是沒有從戰略上重視大學生受眾群體的培育。我們不否認戲曲專業性團體的作用和戲曲生產各環節的重要性,然而也必須看到,與“供給側”相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根本癥結在于“需求側”弱化——觀眾的流失與老化?!叭珖?0歲以下的沒有進劇場看過一場戲曲劇目的人約占80%。絕大多數大學生甚至是中文系的學生沒有看過 《曹操與楊修》、《潘金蓮》、《董生與李氏》、《金龍與蜉蝣》等劇本。由政府出資讓百姓免費看戲的演出,一兩千個座位的劇場往往只坐上一兩百人,且大多數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而“歷來得到長足發展的藝術都是由市場推動的”[6]。需求不足,是任何有關戲曲傳承發展的政策必須面對的最嚴峻挑戰。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或者認識得不夠深刻,那么,戲曲傳承發展的政策措施都將“失焦”,其最終的結果是讓戲曲走進博物館。在當代中國,需求的培育、戲曲受眾的培養,都必須著眼于青少年。而要培植戲曲的青少年受眾,必須視大學為重鎮。對于戲曲傳承發展來說,大學生這個群體不僅僅是“關鍵少數”,而且事實上正在成為年輕人的“關鍵多數”。他們不僅是潛在的高質量的戲曲愛好者、消費者,而且是潛在的高能量的戲曲文化傳播者,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來日方長。
再次,在體制機制上,地方戲曲表演院團等戲曲專業性團體與大學之間缺乏互動聯系,更少就戲曲的傳承發展進行合作。文化事業單位改制前,大學與地方戲曲專業性團體分別屬于教育領域和文化領域,甚少交叉聯系;隨著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序幕拉開,地方戲曲專業性團體大都轉型成為面向市場的經營性企業,而大學是公益性的事業單位,兩者之間的合作缺乏必然的經濟基礎,合作關系更難建立。自2005年開始,在政府主導下,通過政府購買文藝院團服務、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這種做法擴大了戲曲的影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戲曲傳承發展來說實屬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主導,加大對與大學合作的地方戲曲專業性團體的投入,保證他們的經濟利益,以調動他們與大學長期全面合作、走進校園系統性地開展各類戲曲傳習活動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多方共同努力,建立校地戲曲文化互動合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為大學支持戲曲傳承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上的保障,尤為關鍵。
第四,在大學內部,已普遍認識到戲曲在藝術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但文化自覺性沒有充分激發。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已經普遍開設了公共藝術課程,對學生開展包括戲曲在內的公共藝術教育,或者將戲曲納入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但從總體上看,多數大學缺乏對戲曲教育的精準定位,沒有充分認識到在大學生中開展戲曲教育的價值、意義所在,僅把戲曲教育作為開展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的一個較小的組成部分,因而存在措施的系統性不足、針對性不強的現象。囿于師資力量、場館條件等因素,在開設的戲曲相關課程中,也是以文化理論上的介紹闡釋為主,缺乏足夠的實踐感知、體驗和訓練。其結果是,在青年大學生中,能夠完整地演唱一段戲曲唱段,都成為“素質高”的表現。
正如有的學者指出:“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眼下必須也首先由當代大學生接受、傳承。如果民族戲曲不設法打入大學校園,只流布于農村、工廠、街道,那么它便無法躋進時代文化的前列去。”[7]將大學真正納入國家戲曲傳承發展的工作體系并作為重點紐結加以建設,是扭轉戲曲傳承發展困局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也是當下最具有可操作性、最容易見成效的著力點。當前,大學要以高度的自覺意識,努力克服障礙,服務于國家戲曲傳承發展的工作大局。
第一,增強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大學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方式主要是在文化上對戲曲的接納、肯定和弘揚。大學要進一步增強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自覺,要在思想觀念上充分認識到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8],高度重視傳承發展戲曲的重要性,并將其貫徹落實到學校文化建設的理念和行動中;大學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擔當,“體現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堅守和傳承,體現為對社會精神和文化的守護和引領,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發展的大背景下,也必然體現為對多元文化的整合和創新”[9]。具體來說,大學應將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進一步為戲曲的傳承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智力支持和人才培養服務,厚植有利于支撐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讓青年學生持續接受戲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培養和造就戲曲愛好者和潛在的傳播者,努力將大學建設成為傳承保護、弘揚傳播、創新發展戲曲文化的重要陣地。
第二,科學建設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課程體系。在大學培育適宜戲曲傳承發展的文化生態,最基本的途徑,是通過系統、科學的戲曲相關課程體系建設,將青年大學生培養成戲曲愛好者和戲曲文化傳播者。除戲曲專業相關課程外,大學可通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實踐課程、校本課程等不同類型課程的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將戲曲的發展進程和藝術特征等文化理論知識、戲曲鑒賞知識與技能、戲曲表演技能的體驗與訓練等內容科學整合、融入各類課程,并輔以培訓、講座、觀演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使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有機結合。同時,還應高度重視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強化MOOC(慕課)、視頻公開課、微課等網絡課程的建設和運用,以突破師資、場館等現實資源有限的瓶頸,使其充分發揮培養高質量的戲曲愛好者和傳播者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第三,積極開展戲曲傳習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依托特色大學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鮮活的戲曲文化活動,是大學弘揚戲曲文化、培育戲曲愛好者和傳播者、實現戲曲活態傳承發展的最有效手段。大學要充分利用資金扶持、學分獎勵等多種引導、激勵方式,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大學生中開展戲曲文化實踐活動,積極營造傳習戲曲的環境氛圍。一方面,大力支持、資助大學生開展以戲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引導大學生成立戲曲社團和志愿者團體,組織大學生進劇團、戲院、班社開展實踐體驗、技能訓練、文化調研等活動,圍繞戲曲文化開展演出、培訓、競賽、藝術節,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開展靈活多樣的方式學習、傳播戲曲文化等。另一方面,既“請進來”,又“走出去”,讓戲曲真正在大學校園內“活”起來。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基礎上,主動與地方戲曲專業性團體加強聯系、合作,定期邀請地方戲曲專業演出團體、戲曲名家大師等進校園,讓大學生開闊視野、感受經典、接近大師;在大學生“三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中,通過“送戲下鄉”、“文化進社區”等方式,讓學生戲曲社團和戲曲愛好者主動參與戲曲的傳播等,從而在校園內形成廣泛參與、持續健康、創意活躍、戲味濃郁的戲曲文化氛圍,真正讓戲曲文化成為大學生文化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四,加大對戲曲理論研究和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大學,特別是設置有戲曲相關學科、專業的大學和所在地方戲曲資源豐富的地方高校,更應充分利用校、地各種戲曲文化資源和專業、人才優勢,加大戲曲相關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力度,為戲曲傳承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撐。從學科建設角度出發,出臺激勵舉措,引導和支持師生有意識地凝練戲曲相關研究方向,使學校的學科建設與地方戲曲文化資源有機結合。將戲曲理論研究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作為學校開放辦學、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方面,主動與地方戲曲專業性團體實施深度協作,構建長效合作的戲曲文化共建、資源共享平臺,共同開展戲曲相關學科研究,為地方戲曲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撐、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養服務。以此為基礎,還可以進一步構建大學和地方共同參與的支持戲曲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支持戲曲的傳承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我們認為,大學是戲曲傳承發展工作體系的重要紐結,社會各方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應轉變觀念,努力營造黃梅戲傳承發展的文化空間,[10]重視大學在戲曲傳承中的紐結地位,讓大學和戲曲充分對接,使大學在支持戲曲傳承發展中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2]芮德斐爾德.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化的一種闡釋[M].王瑩,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95.
[3]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1941,(1).
[4]陳獨秀.論戲曲[J].新小說,1905,(2).
[5]鄭傳寅.論戲曲的地域性及其意義[J].福建藝術,2009,(5).
[6]任榮.“我是梨園的一號龍套”——尚長榮先生與朱恒夫教授關于戲曲現狀與未來的對話[N].中國藝術報,2011-7-11.
[7]于習.秦腔走進大學校園[J].中國戲劇,2002,(6).
[8]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5-07/17/content_10010. htm,2015-7-17.
[9]楊玉良.中國一流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N].光明日報,2014-06-15.
[10]邵敏.論文化空間視界下的黃梅戲傳承與保護[J].江淮論壇,2015,(3).
(責任編輯黃勝江)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6)04-0167-0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地方戲傳承的民俗學研究”(14BB019);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黃梅戲傳承發展的民俗學研究”(AHSKY2014D12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項目“黃梅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SK2013ZD07)
作者簡介:孫根華(1974—),安徽望江人,安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邵敏(1976—),女,安徽泗縣人,文學博士,安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戲曲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