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洲
旺蒼地處四川盆地北緣、米倉山南麓,總人口53萬。其中農業人口34.6萬,貧困人口3.2萬,貧困發生率9.26%。
近年來,旺蒼縣創新推行“455”扶貧模式,全縣貧困人口5年減少4.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13.6個百分點。
“四個優先”夯實基礎
突出規劃優先納入。旺蒼將脫貧攻堅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按照“四年集中攻堅、兩年鞏固提升”目標,對全縣貧困人口的脫貧計劃逐一分解到年度,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1萬人,確保2018年基本實現貧困人口和因病因殘因災返貧人口全部脫貧、97個貧困村全部“摘帽”,2020年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小康。
突出項目優先傾斜。縣財政每年安排1200萬元并保持逐年增長,整合扶貧、交通、水利、農業、林業、國土、以工代賑等各類涉農項目,集中打捆、整體投放,優先用于脫貧攻堅。根據年度脫貧任務,全力保障今年計劃脫貧的22個貧困村的項目整合、資金投入,全年計劃項目總投資26909.63萬元,現已全面啟動。
突出產業優先布局。在北部山區重點規劃發展核桃、魔芋、中藥材等產業,在南部山區重點規劃發展茶葉、畜牧等產業,進一步增強扶貧后勁。
突出人力優先保障。縣里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5個工作組,集中推進日常事務。建立了由縣扶貧移民局為主體、相關部門為輔助、鄉鎮扶貧專干為骨干的扶貧隊伍和技術力量。
“五大工程”加速度
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旺蒼以交通建設為先導,全面開展交通攻堅大會戰,計劃今年完成村道建設500公里,實現97個貧困村通村路硬化,目前已完成路基建設490公里、混凝土路面鋪裝160公里。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基礎條件大幅改觀,解決了2.64萬農村群眾安全飲水問題。
狠抓特色產業培育。全縣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2萬多人,1000多貧困農民通過在工廠務工脫離貧困;大力發展茶葉、核桃、畜牧、杜仲4大主導產業,茶葉種植面積達到22.6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到50.2萬畝,今年一季度農業增加值達到2.53億元、增長3%;堅持把鄉村旅游作為脫貧攻堅工作新的增長點,促進農旅結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狠抓生態環境改善。圍繞建設“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目標,旺蒼著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避災搬遷、生態環境保護利用等工作,建成114個幸福美麗新村。全年營林造林11.4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7.1%。
狠抓能力素質提升。旺蒼樹立“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的工作理念,堅持把提升農民整體素質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突破口,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
狠抓公共服務保障。旺蒼全力統籌推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看病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先在普濟鎮洪江村探索農村廉租房建設試點,開展農村社會保障與扶貧有效銜接,殘疾人得到有力保障,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有序推進,農村低保和農村“五保”實現應保盡保。
“五項機制”提實效
落實精準識貧機制。旺蒼對全縣貧困對象實行動態管理。通過反復比對復核,全縣有貧困村 97個、貧困人口1.48萬戶43309人(包括新增特殊群體122人)。
健全項目實施機制。旺蒼集中瞄準到貧困村、貧困戶,因貧困原因施策,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議”“民辦公助、先建后補”方式,為扶貧對象量身定制“長短結合”的產業組合增收項目。高陽鎮雙午村等4個貧困村探索貧困戶“入股分紅”方式,與專合組織或種養大戶簽訂產業項目協議,將到戶項目補助資金和自籌資金(含申請扶貧小額貼息貸款)集中統一用于發展產業,貧困戶不僅可通過就地務工獲得報酬,還能獲得利潤分紅。
強化結對幫扶機制。在九三學社中央、省科技廳、省氣象局、省貿促會等幫扶旺蒼的基礎上,旺蒼統籌整合25個市級部門、131個縣級單位和35個鄉鎮的機關幫扶力量,對全縣所有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
建立考核評估機制。旺蒼將脫貧攻堅作為各鄉鎮和縣級部門的單項目標與年度績效目標同步考評,加大考核權重,對年度考核排名后4名的鄉鎮、后5名的縣級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對連續兩年考核排名后2名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和后2名的縣級部門主要領導責令辭職。將第一書記幫扶工作作為評先評優、晉職晉級、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據,并與派出單位年度考核掛鉤。
創新金融服務機制。旺蒼先后實施了互助資金、金融創新、扶貧小額保險、扶貧小額信貸等全國性試點項目,制定出臺了扶貧小額信貸實施方案和評級授信辦法、風險防范辦法、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1+3”工作體系,探索形成了“貸得到、用得好、能致富、還得上”的扶貧小額信貸惠民機制,今年全縣小額信貸預計將發放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