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諶欣++楊坤++王慧



[摘 要]海洋資源是海洋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海洋資源及其開發效益關系到海洋經濟發展水平,是海洋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通過構建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評價模型,運用均方差權重法,探討2002—2013年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的時間演變趨勢。結果表明,區域海洋資源綜合效益呈現波動增長趨勢,區域間增長速度存在差異,各區域的綜合效益排名隨著時間變化而發生變動。結合局部自相關分析法研究沿海地區2013年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的空間積聚特征,將區域劃分為H-H型、L-L型、H-L型和L-L型四大類型區,針對不同的區域應采取不同的海洋資源開發策略。
[關鍵詞]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局部自相關分析法;空間關聯
[中圖分類號]P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2-0045-07
被譽為“藍色國土”的海洋,是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海洋資源是指與海底、水域以及海面直接相關的,在現在和未來,可被人類開發利用并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物質、能量和空間的統稱[1]2。海洋資源是海洋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海洋資源的開發程度及其利用效益直接關系到海洋產業的現實競爭力和未來發展潛力。我國海洋資源豐富,包括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濱海旅游資源、沿??臻g資源和海洋新能源資源等多種類型,與陸域資源有著較好的互補性[2],為海洋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3]。進入21世紀,我國沿海地區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發展海洋產業,海洋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貢獻日益顯著。
但與此同時,盲目投資、過度開發、圍填?;顒印⒑I弦缬褪鹿实热藶橐蛩卦斐傻暮Q笪廴?,以及頻繁的海洋自然災害[4]對沿海經濟發展、海洋生態環境、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等都帶來了巨大威脅,降低了海洋資源的開發效率,阻礙了我國海洋開發進程。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53個沿海城市中,有近90%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當前我國濱海濕地面積較20世紀50年代喪失了57%,海洋經濟動物資源面臨著嚴峻形勢,近海漁業資源整體處于衰退狀態[5]。
中共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海洋強國”國家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思想,《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5)》重點指出發展海洋經濟、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是新時期我國海洋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隨著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以及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也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海洋資源含義及分類研究[6]、資源調查與評價[7]、價值評估研究[8]、資源開發負外部性與影響評價[9]、資源開發利用現狀[10-11]、綜合實力評價[12]和法制管理等[13],但海洋資源開發效益評價定量研究不夠深入,缺乏針對我國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的海洋資源開發效益演化研究及地域差異比較分析。為此,本文將以我國沿海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評價模型,全面分析我國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的海洋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綜合效益及其時間變化特征,并利用局部自相關系數深入探討其空間分布特征,積極探索海洋資源開發效益提升策略,從而達到合理配置海洋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促使海洋產業高效發展的目標。
一、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評價模型
根據海洋資源與環境系統所具備的多樣性、脆弱性和復雜性等特點,以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性開發利用為目標,借鑒已有研究成果,選取能夠綜合反映開發效益的28個指標,包括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四個方面[14],構建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運用均方差權重法和局部自相關分析法,以我國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根據《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和《201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中的統計指標,提取各指標數據樣本,從時空角度對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進行定量研究 。
二、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的時序分析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受到經濟、社會、自然、生態和區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段所產生的效益存在差異。先根據公式(1)-(6)計算得出結果(見表2),再對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綜合效益進行時間演化特征分析。
(一)海洋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
我國海洋資源綜合效益呈現波動增長趨勢,從2002年的0.2927上升到2013年的0.4163,年均增長率達到3.25%。各區域總體保持增長趨勢,但區域間增長速度存在差異,各區域的綜合效益排名隨著時間變化而發生變動。從增長速度來看,上海、天津、山東、廣東、江蘇、遼寧增長速度較快,充分表明該區域發揮經濟、政策與區位優勢,有效利用海洋資源,科學發展海洋經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河北、廣西、浙江、海南和福建的綜合效益發展趨勢相對平穩,表明區域海洋資源開發有序發展,但是發展速度和開發力度有待提高。福建綜合效益年均增長速度為1.3%,在沿海地區最低,在沿海地區的排名由第2下降到第9,反映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較低,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不深,開發水平有待提高,亟須相關發展政策的支持,規范沿海海洋產業開發行為,減輕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促進區域海洋資源綜合效益的提升。從沿海各區域綜合效益數值來看,2002年各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數值處于[0.2584,0.3286],其中浙江、福建、廣東、海南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2013年各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數值上升為[0.3440,0.4844],其中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數值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并且山東、上海、天津、江蘇、遼寧在沿海地區的排名有所提升,浙江、福建、海南在沿海地區的排名有所下降,河北、廣東、廣西在沿海地區的排名保持不變。
(二)海洋資源開發的分類效益
1.資源效益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具有不平穩發展特征,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資源效益從2002年的0.0653上升到2013年的0.0977,年均增長率為3.73%。從區域發展速度來看,各區域海洋資源資源效益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山東年均增長速率高于沿海平均水平,廣東、浙江、福建、廣西、海南海洋資源效益平穩增長。從各區域發展水平來看,2002年沿海各區域海洋資源開發資源效益數值位于[0.0242,0.1023],其中遼寧、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的海洋資源開發資源效益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2013年數值上升為[0.0512,0.1415],其中浙江、遼寧、山東、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海洋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2002—2013年浙江海洋資源優勢顯著,其海洋資源效益水平最高,持續排名第1;天津海洋資源效益一直位于最低水平,表明天津受到自然條件限制,海洋資源開發基礎薄弱,海洋資源開發效益有待提高;河北持續位于第8,海洋資源開發緩慢而穩定;山東海洋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水平從第7上升到第2,廣東從第5上升到第3,遼寧從第6上升到第4,福建從第3下降到第6,廣西從第2下降到第5,海南從第4下降到第7,上海、江蘇分別在第9、第10交替。
2.經濟效益
2013年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值在四大類效益中得分最低,說明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經濟效益有待提高,海洋資源開發經濟價值仍需深入挖掘。從時間范圍來看,沿海各區域經濟效益均呈現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為7.83%,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的增長速度較快,增長率均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表明區域海洋產業經濟效益逐年增長,開發進程加快,在未來的海洋產業發展格局中將會占據重要地位。遼寧、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的增長速率相對較低,表明區域海洋經濟效益增長緩慢,有待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增強海洋產業競爭力,提升海洋經濟效益。從各區域經濟效益數值來看,2002年各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經濟效益位于[0.0175,0.0742],其中福建、天津、上海、浙江、廣東、海南排名前6,并高于沿海地區經濟效益平均水平,2013年上海海洋資源開發經濟效益最大,達到0.1944,廣西經濟效益最小,為0.0451,排名前6的其他地區有天津、河北、江蘇、廣東、遼寧。
3.社會效益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社會效益從2002年的0.0697增加到2013年的0.0945,呈現逐年增長發展趨勢,總體上以2.8%的年均增長率不斷發展。其中發展速度最快的為廣西,年均增長率達到5.54%,其次為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廣西,增長率均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表明區域實施海洋發展戰略、大力開發海洋資源為區域社會的就業、教育、海洋科研等方面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貢獻。社會效益數值方面,2013年上海海洋社會效益持續第1,廣西始終排名最后,其他排名前6的地區有江蘇、河北、山東、天津、廣東。
4.環境效益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環境效益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0.8425%。廣西、山東、廣東、遼寧、河北、浙江、福建的環境效益增長較快,增長率均高于沿海地區平均增長率,表明區域海洋經濟開發的同時更加注重海洋環境保護投資,從而提高污染處理水平和綜合利用效率。天津、海南的海洋環境效益也呈現增長趨勢,但是增長速度較慢,低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表明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增強。上海、江蘇海洋資源開發環境效益呈現負增長態勢,表面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使區域呈現降低趨勢,應加強海域管理,加大海洋資源保護力度。環境效益數值方面,2013年河北、廣西、江蘇、山東、浙江、廣東排名前6,表明區域海洋環境得到治理或保護,而上海因在有限的海域空間高強度開發,福建因沿海海洋災害,導致兩省海洋環境效益保持在較低水平,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災害監測預警機制有待加強。
三、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的空間特征
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較高,空間差異顯著。綜合效益排名前6的地區包括山東、上海、廣東、天津、浙江、江蘇,綜合效益值均大于0.4257,均高于沿海地區綜合效益平均水平,表明區域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較高,產生的綜合效益較大。河北、遼寧、福建、廣西、海南綜合利用效益均低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海洋資源開發效益有待提升,亟須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完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體系。為進一步分析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的空間積聚相關特征,這里運用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法,將2013年海洋資源綜合效益的得分值作為基礎數據代入公式(7)(8),計算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的局部自相關指數,并將其劃分為四個區間(見表3)。
(一)H-H型高值積聚區
即LMIi>0,且Zi>0,主要包括上海、江蘇、浙江,集中在長三角地區。表明3個省份海洋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值在空間上的積聚效應高于周邊區域,并且被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區域所包圍。另外該區域內部的省份之間具有較強的空間正相關性,呈現積聚型空間格局,可視為我國海洋資源開發效益的核心發展區域。
上海海洋資源開發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高,但是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較低。上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區位集聚效應、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16],促進了海洋經濟的快速提升。2013年上海海洋及其相關產業總產值和海洋產業貢獻率在沿海地區排名靠前,分別為第3和第2,但是區域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優勢并不突出。浙江的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較高,綜合效益得分值排名第5。浙江的海岸線長度在沿海地區排名第1,海洋資源豐富,特別是海島資源、漁業資源在我國均處于優勢地位,海洋資源效益排名第1,但海洋產業經濟貢獻和社會貢獻程度不高。江蘇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對較高,綜合效益得分值排名第6,海洋資源具有開發潛力,海洋經濟效益及其經濟地位有待提升。
總體上來看,區域內各省份的經濟發展加大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同時更應加強海洋資源優化配置,以環境保護為前提,保護沿海自然保護區以及河口、濕地、海灣和海島生態環境,限制近海捕撈強度,合理規劃和開發沿海和海島旅游資源,嚴格控制海域圍墾以及海域環境污染行為,建立健全海域預警機制,進一步提高海岸防災、抗災能力,從而推動區域海洋環境質量的提高;加強區域合作,促使區域經濟實力、基礎設施條件、海洋科技水平和海洋人才隊伍等資源共享,貫徹落實區域海洋發展規劃和海洋發展戰略,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升海洋產業集群效益。
(二)L-L型低值積聚區
即LMIi>0,且Zi<0,僅遼寧省位于該區域。表明遼寧的綜合效益值在空間上的積聚程度低于周邊區域,相鄰區域具有較高的空間正相關,呈現積聚型空間格局。遼寧的各項效益得分值處于中等水平,綜合效益在沿海地區排名第6。遼寧具備優越的資源、氣候和區位條件[17],再加上“海上遼寧,科技興海”戰略的貫徹實施,遼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加大,產生了顯著的資源效益,在區域排名第4,增強了遼寧的海洋綜合競爭力。遼寧省應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海洋經濟實力,深化區域合作。
(三)H-L型高值離散區
即LMIi<0,且Zi>0,包括天津、廣東、山東。表明區域發展較好,海洋綜合效益值高于周邊區域,但其周邊區域數值較低,相鄰區域的空間負相關性較高,呈現離散型發展模式。天津海洋產業地位日益提升,海洋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高,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相對較低。2013年,天津海洋產業貢獻率在沿海地區排首位,達到31.69%,應積極推進濱海新區建設,以資源和環境保護為潛力,不斷提升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廣東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經濟實力一直在我國沿海地區居于優勢地位,海洋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排名第3,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較高,但是由于其海洋產業貢獻率處于中等水平,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待提升,應發揮資源優勢、經濟基礎條件和科技實力,加快建設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重點培育新興產業,增強海洋產業對周邊區域的帶動效應。
山東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3,海洋資源種類多樣,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優勢顯著,排名第1。特別是“海上山東”戰略的實施以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山東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在沿海地區排名靠前。但其鄰省河北、江蘇的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相對較低,使得山東海洋資源開發未能形成集聚效應。
本區域應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主,統籌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在區域各項海洋規劃以及政策法規的指導下,加強海洋資源的開發力度,積極發展濱海旅游和海島旅游,加快海洋產業和科學實驗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區域海洋資源的經濟效益,同時嚴格規范海岸圍填海工程,促進沿海地區實現經濟、社會、自然和環境效益的和諧快速發展。
(四)L-H型低值離散區
即LMIi<0,且Zi<0,包括河北、福建、廣西、海南。表明區域的綜合值低于周邊區域,相鄰區域具有較高的空間負相關性,呈現離散型空間格局。河北海洋經濟總量較小,海洋產業層次不高,海洋經濟效益、資源效益處于劣勢,應積極創新海洋產品,提升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福建是我國海洋資源大省,海洋經濟發展日益受到重視,但是存在海洋災害頻發、海域污染嚴重等問題,阻礙了海洋經濟效益的增長,應實施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積極發揮海洋產業集群效應,提升福建海洋經濟效益。廣西和海南的海洋經濟實力并不突出,但其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更加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加大資金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實施海洋發展規劃與國家發展戰略,如《廣西海洋產業發展規劃》《海南島國際旅游島建設》等,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速度,增強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
總體而言,本區域應以海洋資源開發為重點,樹立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科技和人才資本投入,規范開發秩序,增進區域間合作,綜合利用海洋礦產資源、旅游資源、漁業資源及生物資源發展海洋產業,積極創新新興海洋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同時加強海島、紅樹林和珊瑚礁生態系統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高資源開發綜合效益,進一步增強區域海洋經濟競爭優勢。
四、結論
1.構建了由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四個方面28個指標組成的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評價模型。運用均方差方法,從時間維度分析2002—2013年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的演變趨勢;結合局部自相關系數,從空間角度探討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的區域空間積聚程度和相關機理。對于其他地區的海洋資源時空評價具有借鑒意義,并為區域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提供決策依據。
2.我國海洋資源綜合效益呈現波動性增長趨勢??傮w來看,各區域間增長速度存在差異,各區域的綜合效益排名隨著時間變化而發生變動。2002—2013年,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年均增長率達到3.25%,其中上海、天津、山東、廣東、江蘇、遼寧增長速度較快,增長率均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沿海各區域綜合效益數值方面,2002年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數值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的有浙江、福建、廣東、海南4省,2013年則為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6省,表明我國各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總體得到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年均增長率為3.73%,其中浙江、遼寧、山東、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海洋資源開發的資源效益高于沿海地區平均水平。經濟效益增長最快,年均增長率為7.83%,2013年海洋資源開發經濟效益排名前6的地區有上海、天津、河北、江蘇、廣東、遼寧。社會效益方面,年均增長率為2.8%,2013年排名前6的有上海、江蘇、河北、山東、天津、廣東。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環境效益增長最慢,年均增長率為0.8425%,河北、廣西、江蘇、山東、浙江、廣東排名前6。
3.根據局部自相關系數計算結果,分析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空間分布特征,并將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四個類型區。1.H-H型高值積聚區,即LMIi>0,且Zi>0,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區域海洋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值在空間上的積聚效應高于周邊區域,并且被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區域所包圍;2.L-L型低值積聚區,即LMIi>0,且Zi<0,僅包括遼寧省,其綜合效益值在空間上的積聚程度低于周邊區域,相鄰區域具有較高的空間正相關,呈現積聚型空間格局;3.H-L型高值離散區, 即LMIi<0,且Zi>0,包括天津、廣東、山東,其海洋綜合效益值高于周邊區域,但周邊區域數值較低,相鄰區域的空間負相關性較高,呈現離散型發展模式;4.L-H型低值離散區,即LMIi<0,且Zi<0,包括河北、福建、廣西、海南,其綜合值低于周邊區域,相鄰區域具有較高的空間負相關性,呈現離散型空間格局。
總之,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經濟基礎、產業背景和政策保障,但各區域海洋資源開發存在區域差異。我國應針對不同區域實施不同的發展戰略,進一步樹立海洋資源保護意識,提高海洋資源開發管理水平,規范海洋資源開發秩序,從而提升我國海洋資源的綜合競爭力,推進我國海洋強國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朱曉東,李楊帆,吳小根,等.海洋資源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樓東,谷樹忠,鐘賽香.中國海洋資源現狀及海洋產業發展趨勢分析[J].資源科學,2005,27(5):21-22.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3-9.
國家海洋局.201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R].2011:4.
李永祺.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孫悅民,寧凌.海洋資源分類體系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5):42-45.
河北省國土資源廳.河北省海洋資源調查與評價綜合報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492-500.
王靜.海洋資源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以填海造地宗海估價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17-19.
吳珊珊,劉容子.渤海海洋資源價值量核算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70-75.
于定勇,王昌海,劉洪超.基于PSR模型的圍填海對海洋資源影響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1,41(7/8):170-175.
殷克東,黃娜,王冰.我國海洋資源綜合實力評價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9):29-33.
張潤秋.遼寧省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及應用[J].海洋湖沼通報,2010(4):23-33.
李亞楠,張燕.遼東灣頂部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機理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03):19-21.
李佳璐,胡昊,賈大山.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構建及實證研究:以上海為例[J].海洋環境科學,2015(6):942-948.
方葉林,黃震方,王坤,涂瑋.基于PCA-ESDA的中國省域旅游經濟時空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2,32(8):149-154.
徐長樂,向云波,張藝鐘,等.上海海洋經濟發展戰略[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8(6):501-507.
張耀光,韓增林,劉鍇,劉桂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5):785-794.
[責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