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卿++崔現香
[摘 要]通過梳理《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四大民間故事的成型過程,對四則故事進行文學性考察。圍繞人文主題分析和研究人物、特殊物象和情節構建的神奇色彩,探討人物背后的價值觀,四大民間故事表現出對封建勢力中神權、王權、父權和“人”權的打破,對人性中自由愛情的樹立,“類大團圓”結局,進一步表現出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大民間故事的流傳也影響著當代生活,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是中華美德的延續,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的自由人生的追求。
[關鍵詞]四大民間故事;文學性;愛情;自由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2-0085-06
《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并稱中國四大民間故事。這四則故事,以傳說、歌謠、戲曲等多種形式廣泛流傳,故事所表現出來的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沖破封建束縛的勇氣和對自由的向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并逐漸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愛情觀的認識,改變了人們對于女性社會地位與價值觀的認知,引導人們向文明社會不斷進步。
一、四大民間故事的版本發展與定型
《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之所以受到人們如此的喜愛,離不開故事本身所帶有的生活氣息,百姓喜聞樂見的背后是對真實生活的寫照和超越。
(一)《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于《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研究者一般認為早期的“牽牛”“織女”只是兩個星宿名,一在銀河東,一在銀河西,兩兩相望,并沒有人神化。不過有些學者根據這一史料推測牛女神話應該萌芽于先秦,如洪淑玲認為先秦時期已經含藏了牽牛織女神話的基因,應當是孕育牛女神話的胚胎期;李立也認為雖然牽牛與織女兩者在先秦還沒有聯系起來,但牽牛、織女這兩個符號形式已經包含著“人”的形象內涵,而且在《史記》中曾經記載:“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將。嫠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孫也。”此時牛郎與織女已經人神化,也就是說二者已經具有一定的文學形象,只是這個形象還不具體。
兩漢期間關于織女、牽牛故事的線索很多,但都沒有明確指出織女與牽牛的相戀關系。漢初《淮南子·真訓》云:“若夫真人,則……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這里說的是真人與織女的婚姻,與牽牛無關。東漢班固的《西都賦》云:“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張衡的《西京賦》中同樣寫道:“豫章珍館揭馬,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這也只是描寫了西漢長安時的昆明池旁立有牽牛、織女兩座石像。東漢泰山太守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注:橋)以渡織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與七夕習俗相結合。到了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明確寫出了牽牛、織女二人的相愛相思:“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出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在曹丕的《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曹植的《九詠》:“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里,牽牛和織女已被傳為夫婦。
由上可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大概成型于東漢末年到魏晉這段時間。
(二)《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是杞梁妻哭夫。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齊侯(莊公)還自晉,不入。……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曾子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引淳于髡的話曰:“華周(與杞梁并肩作戰重傷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后來的《韓詩外傳》也引淳于髡的話曰:“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這樣,就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吊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從古詩《西北有高樓》的“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我們可以看出,杞梁妻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節的增加,出自西漢劉向《說苑·善說篇》:“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阨。”這里說杞梁妻哭得城都為之“崩”“阨”了。在《列女傳》中,又添加了“投淄水”的情節:“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這樣,到西漢時,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規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夸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范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逐漸變成孟姜女的傳說。唐(佚名)《琱玉集》:“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筑長城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在《同賢記》中也曾經記載:“燕人杞良筑城而亡,其妻孟仲姿(孟姜女)尋夫哭倒長城,辨出夫骨回家安葬。”故事演變到這里,已經能清晰地尋找到孟姜女哭倒長城故事的基本輪廓,也與現在已經成型的故事有很相近的情節。到了明代,故事又新增添了孟姜女與秦始皇做斗爭的內容,增添了秦始皇逼婚與孟姜女投海殉情的情節。至此,近代版本的孟姜女的故事才真正定型并流傳下來。
(三)《梁山伯與祝英臺》
現存最早的梁祝傳說的文字材料,見于宋代張津《四明圖經》所引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這個傳說當時在民間流傳是有情節內容的,可惜梁氏記載太簡略,但從中可以得出梁祝傳說可能是從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附會、衍變而來的。到了晚唐張讀的《宣室志》,就記載了傳說的基本情節:“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后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在張氏的記載中已明白指出梁祝傳說產生于東晉,由“晉丞相謝安表奏墓曰義婦冢”可知,民間是相信實有其事的。因為梁載言和張讀都是唐代人,他們記錄的傳說,至少早已在民間口頭流傳,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載于方志中。
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神諱處仁,字山伯,姓梁氏,會稽人也。……嘗從名師,過錢塘,道逢一子,容止端偉,負笈擔簦。渡航相與坐而問曰:‘子為誰?曰:‘姓祝,名貞,字信齋。……于是樂然同往。肄業三年,祝思親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歸省。之上虞,訪信齋,舉無識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屬文,其祝氏九娘英臺乎?踵門引見,詩酒而別。山伯悵然,始知其為女子也。……英臺遂臨冢奠,哀慟,地裂而埋葬焉。……郡以事異聞于朝,丞相謝安奏請封義婦冢,……裕嘉奏聞,帝以神助顯雄,褒封‘義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廟焉。……”在這篇廟記中,保存了完整的傳說情節。梁祝傳說發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還沒有“化蝶”的結尾。
此后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和清代邵金彪的《祝英臺小傳》,尤其是后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英臺乃造梁墓前,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墜入塋中。繡裙綺襦,化蝶飛去。丞相謝安聞其事于朝,請封為義婦冢,此東晉永和時事也。”之后的清代《梁山伯寶卷》以及眾多通俗文學的加工再創作,才使最后的故事具有了“樓臺會”“十八相送”“化蝶雙飛”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至此梁祝的故事才完全定型,一直流傳至今。
(四)《白蛇傳》
白蛇傳說源遠流長,但眾說紛紜。最早的白蛇形象大概源于唐代《博異志》,《博異志》里已經出現了“白衣之姝”和“青衣老女郎”,這大概就是白蛇和青青的前身。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于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傳說南宋紹興年間,千年修為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白素貞,與其侍女青青在杭州西湖遇藥店主管許宣(許仙),同舟避雨,白素貞與許仙一見鐘情,白素貞逐生欲念,欲與書生纏綿,遂與許仙結為夫妻。婚后,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缽盂罩后,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于塔中。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該故事并進行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并沒有產子祭塔。后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到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出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知道了《白蛇傳》的故事。后嘉靖十一年(1532年),玉山主人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二、四大民間故事的文學性考察
本文選取劉守華、陳建憲主編的《民間文學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里的四大民間故事為最終版本,探究故事本身的文學性質。
(一)人文主題的“立與破”
四則故事的主題都是非常典型的關注生命、褒揚愛情、肯定人性的人文主題,這種主題寄托于民間故事,易讓人產生強烈的感觸與共鳴。四則故事的人文主題反映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神權、王權、父權和“人”權等對人性束縛的外在社會秩序的突破。
《牛郎織女》中,牛郎的善良勤懇和織女的美麗賢惠,夫妻的福禍與共,成為愛情的楷模。牛郎、織女不受神權的束縛,為了愛情堅定地走到一起。織女身為王母娘娘的女兒,超凡脫俗的神仙,在情定牛郎之后甘愿為他留在凡間,甘愿為他生兒育女,并且為了保衛自己的愛情不惜與天庭決裂,最后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劃成的天河與牛郎分離。即便是這樣也依然沒能讓她放棄愛情。她的誠意感動了上天,天庭同意她與牛郎每年見一次面以解相思之情,讓喜鵲搭成鵲橋讓他們一家團聚。故事體現出對美好的人間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由愛情的執著追求。
《孟姜女哭長城》中,孟姜女為了夫君不惜與朝廷為敵,女性的勇氣刻畫得到淋漓盡致。她忠貞于自己的丈夫,忠貞于自己的愛情婚姻,在面對秦始皇王權的壓迫時,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擺脫,最后寧可投河自殺也不嫁給秦始皇。故事表現了忠于婚姻、不畏強權、勇于反抗的主題。
《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對愛情的轟轟烈烈的追求表現得特別明顯。自古以來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祝英臺卻假借九妹之口主動向梁山伯提起婚姻之事,且在表明自己女兒身之后,就秉持著非君不嫁的堅定決心;面對梁山伯去世的打擊,同時自己又必須要嫁給馬文才的情況下,經過梁山伯墳前的時候,祝英臺毅然選擇為他披孝,并且投墳殉情,最后兩人雖然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卻同穴化為蝴蝶。這一系列的舉動都不得不讓我們敬佩這位女子的勇氣,對于愛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同時也看出父權社會下身不由己的悲苦命運,這也正是故事所想要表達的主題:打破門當戶對的社會傳統觀念,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
《白蛇傳》男女主角更是突破了人與妖的界限,相愛在一起。白娘子為了能夠與許仙在一起,甘愿冒著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的危險,多年后,上天為他們的愛情動容:雷峰塔倒掉。白娘子與許仙一個是妖,一個為人,但是他們兩個為愛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打破了世人的眼光與偏見。白娘子雖然身為妖但卻心地善良,從未傷害過人,還與許仙建藥鋪免費治病救人;法海雖然是人,但是卻為了收妖善惡不分。故事表達了不向邪惡屈服,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維護“人”權的主題思想。
(二)人物背后的價值觀
四大民間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無論是正反派人物的價值觀對立,還是男女形象的反傳統特點,都是圍繞著顯現故事的人文主題來精心設計的。其中,正面人物總是為了維護人性,不惜反抗強權(神權、王權、父權、“人”權)。女性形象則一反傳統的柔弱被動,比同伴男性更加機智、更加勇敢、更加堅決甚至不畏犧牲生命地去追求、捍衛自己的人生。
1.正反派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牛郎織女》中,勤勞淳樸的牛郎和心地善良的織女作為男女主角是重點塑造的對象,他們是廣大民眾心中理想的男女形象和男女愛情婚姻的典范。而要拆散他們的王母娘娘,則心狠手辣,不顧骨肉親情,蠻橫又專制。正是這種正反派人物的對比,表現出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以及對蠻橫專制的反抗,傳達了追求愛情自由的呼吁。
《孟姜女》故事中的突出人物是秦始皇和孟姜女。朝廷為修長城將新婚中的杞梁拉走,秦始皇不僅間接地毀了他們的婚姻,而且在得知孟姜女的美色后更是想強娶孟姜女,甚至不惜答應三個荒唐的條件。孟姜女是一位忠貞且聰明的女子,她假裝答應嫁給秦始皇,卻在完成丈夫的喪事后選擇投河自盡。反派人物秦始皇與正派人物孟姜女對比,反襯出孟姜女對愛情婚姻的忠貞不渝,反映出王權社會對人性的忽視。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中,傳統的家長制婚姻成了阻礙,釀成了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真心相愛,情深意切,但在父權社會下祝英臺的婚姻只能聽從父親的安排。在門當戶對觀念下祝英臺的父親殘忍地將他們分開,祝英臺最后選擇投墳殉情也是對這種父權的反抗,對自己愛情的堅守。
《白蛇傳》中白娘子與法海的形象對比更為明顯。什么是正,什么為邪?妖自古就被認為是邪惡的代表,佛家則是正義的化身。白素貞是妖,但她一生舍己為人,從未威脅過人類的生命,反而與許仙一起開藥鋪濟世救人。法海身為人,是以普度眾生形象存在的佛家代表,但是卻因為執念,口中念佛不懂佛,只分人妖,不分善惡。他頑固地、毫無人性地拆散許仙和白蛇的幸福家庭,為了他所謂的“人倫”而恰恰破壞了最重要的“人倫”,這是故事最發人深省的地方。一個是有愛之妖,一個是無情之人,究竟誰對誰錯?這種正反派人物的塑造生動又直白,顛覆常識,打破觀念束縛,告訴人們明辨是非,不要被人或事的表面所迷惑,不要盲從那些維護“人”權的旗號做著違背“人”權的事情。
2.男女形象的塑造
母系社會之后,男性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在這種社會形態下,女性一直處于被輕視、被忽視的被動、柔順、跟從的社會地位。然而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中,女性形象一反常態,處于矛盾沖突最尖銳的風口浪尖,以一種遠超過同伴男性的英勇姿態捍衛著自己的愛情和純粹的自我。
《牛郎織女》中,牛郎是一個面對愛情家庭被阻撓而完全無力反抗、無可奈何的丈夫。而織女則為了自己的家庭積極反抗,不惜與天庭決裂,最后她的真誠感動了天庭,被允許與牛郎一年見一次。女性在這里一反以往的柔弱、退縮,展現出善良與勇敢。
《孟姜女哭長城》中,身為女性的孟姜女在面對男性主權社會下最高領導者時,所表現出來的不懼強權和聰明智慧打破了傳統對女性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定義,也反映出女性的獨立堅強的性格,以及對愛情的忠貞執著和反抗強權的勇氣。
《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梁山伯與牛郎相較,除了無可奈何以外,還增加了反應遲鈍、身體羸弱。祝英臺雖然是女子,卻敢于裝扮成男子去讀書,主動對心上人示愛,機智可愛地提醒梁山伯自己是女兒身,甚至直接安排他上門提親等等,都表現出一個女性追求真愛、敢作敢為的勇氣。
《白蛇傳》中,許仙見到了白蛇的真身就暈倒,被法海教訓就畏縮。身為女子的白娘子卻在面對法海時毫不退步,直面反抗。相比之下,女性的形象在這里更加突出,故事所塑造的女子打破傳統的柔弱的一面,具有了反傳統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實現了自我突破。
這些故事中的男性軟弱、無奈、無計可施甚至自私愚蠢,和女子的智慧、獨立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強權之下女性不畏懼、敢于反抗、積極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形象,女性形象的鮮明轉變是故事人物形象塑造背后所蘊含的積極意義。
3.特殊物象的象征意蘊
四大民間故事里分別有一個明顯的物象,即鵲橋、長城、蝴蝶和雷峰塔。這四個物象都有獨特的意義,生動地呼應了各自主題中對神權、王權、父權和“人”權的突破。
古時有喜鵲報喜的說法,喜鵲有很強的筑巢能力,蘊意保衛家庭、守護幸福。《牛郎織女》故事里,牛郎與織女在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阻攔后,依然彼此相守,鵲鳥也被他們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每年農歷七月七日,趁天河風平浪靜之時,群集河上,口尾相銜,搭起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美好的結局是對他們愛情的肯定,鵲橋也就成了美好愛情的象征。
《孟姜女哭長城》故事一開始就提到了修長城的事情,為了躲避修長城抓壯丁,孟姜女與杞梁相遇并相愛,但也是因為修長城被累死。長城是千古以來的戰略要地,也是歷經朝代更替耗盡勞動人民血汗的地方。千百年來長城屢次被修,因此也有數不盡的像孟姜女這樣的家庭被拆散。孟姜女作為代表哭倒長城,蘊含著百姓想要推倒強權統治的愿望以及對自由的追求。
《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里,蝴蝶的出場場景優美。祝英臺經過梁山伯墳前時,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掛,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翩躚起舞。彩虹高掛,風停雨霽,預示著一切的遭遇都過去,迎來了嶄新的生活;蹁躚的蝴蝶雙宿雙飛,意味著美好愛情的自由與圓滿。
雷峰塔是阻礙白娘子與許仙的障礙,是法海的武器,它所能困住的不是白娘子,而是對自由愛情的追求,昭示著世俗的眼光、人妖的身份差距。雷峰塔倒掉也預示著世人對他們愛情的承認,世俗眼光的打破,對“人”權的新定義,對人性的關愛,這是時代觀念的進步,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4.情節構建的神奇色彩
四大民間故事中,“亦真亦幻”的情節構建,使人物和故事既顯得真實可信,又有著神奇動人的色彩。
《牛郎織女》中的情節神奇色彩表現在:一是老黃牛不僅會說人類的語言,而且成就了一人一仙的美好姻緣。面對天庭的阻撓,牛郎披著牛皮追趕被天兵天將抓走的織女。二是神奇的人神結合。他們的遭遇符合了現實規范的邏輯,使得故事又真實又神奇。
《孟姜女哭長城》中,首先,孟姜女的出身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說是姜姓人家種了一棵葫蘆,跑到孟家去了,結果打開葫蘆里面出來一位貌美如仙的女子,就取名孟姜女。葫蘆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有多子多福的寓意,這是對孟姜女或者女性幸福歸宿的一種暗示和隱喻,也反襯出孟姜女失去丈夫后的巨大痛苦。其次,長城被哭倒。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故事中構建這樣一個情節是對孟姜女悲慘命運的同情,也是對她不幸的一種補償。
《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私塾讀書,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祝英臺不僅成功地進入私塾讀書三年,而且還假借兄長身份,為自己和梁山伯定下婚事。這是一個讓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情節。最神奇的是化蝶,愛情在現實中被無情毀滅,只好以化蝶來實現涅槃重生,不得不說是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很唯美而又浪漫的結局。正如古代詩詞中,“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佳話成全了那些被俗世所扼殺的美好生命和愛情。這化蝶的結局不正是《牡丹亭》里所說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么?
《白蛇傳》中白蛇化為人身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雖然在中國古代也有許多的神話傳奇,但大多是像《聊齋志異》里的鬼神故事,很少有動物尤其是蛇類動物化為人身的情節。白蛇與人類結為婚姻關系,更是曠世奇談,奇思妙想的故事讓讀者眼前一亮。古代神話故事中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形象,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似乎也映射著女媧造人的傳說,具有傳奇色彩。身為凡人的許仙生命垂危,白娘子冒死前往仙島尋覓救命靈芝,這種仙島以及救命靈芝在當時民間都是異常令人向往的神奇事物。白娘子為救被法海囚禁的許仙,水漫金山,最終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的雷峰塔,因為這則故事的傳誦,被賦予了新的神秘色彩,讓世人對其懷著好奇而又感慨和同情的心緒。
5.“類大團圓”結局的審美選擇
中國傳統故事大多以大團圓結尾,四大民間故事本都是悲劇,但是結尾卻有意改做了一種在“虛幻”中圓滿的結局,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悲劇的團圓結局。
牛郎織女雖然被分隔在銀河的兩端,但卻可以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是一種補償與圓滿。孟姜女前往長城千里送寒衣,最后哭倒長城,埋葬在長城下的夫君尸骨顯現出來,是在給予她一定的情感補償。梁祝死后同穴化為蝴蝶,有情人終成眷屬,獲得最終的團圓。鎮壓白娘子的雷峰塔最終倒了,也是在暗示她和許仙的感情感動了上天,給后世的人們一個聊以慰籍的結局。
這種“類大團圓”結局,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里對團圓的美好追求,悲劇性結尾被賦予了另一種形式,給予了故事主人公和讀者情感補償,表現出人們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渴望和祝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四大民間故事流傳的價值與影響
(一)中國傳統美德的弘揚與發展
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1936年)中說:“民間故事與童話因為曾經是人類的第一位導師,所以時至今日依舊是孩子們的第一位導師。無論何時,民間故事和童話總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忠告;無論在何種情況,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忠告都是極有益的。”由此可見民間故事有著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首先,這四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堅守善良的品行。四個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是善良、勤勞、智慧的代表,只有辛勤的努力才會換來理想中的圓滿。生活的美好是需要我們一點點積累的,生活不是一枕黃粱的美夢。
其次,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精悍短小的故事,在娛樂人們的同時,也給人以啟迪和教育,尤其在愛情觀的教育方面。教育女性要敢于追求自由,擁有獨立的人格,這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價值追求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對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推動著文明的前進。
再次,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傳統精神也在民間故事里充分地體現出來。尤其是故事里傳統的大團圓結局,表現出中華民族在面對兇險的自然環境和嚴酷的社會現實時的樂觀精神,以及敢于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勇氣。
(二)女性的自主與愛情的自由
織女身為神仙原本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但她卻為了牛郎甘心成為一個平凡的婦女,每天過著男耕女織、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生活,兒女相伴的世俗生活使他們感到非常幸福;孟姜女忠于愛情,敢于挑戰權貴,敢于犧牲自我;祝英臺為了追隨梁山伯在自己新婚當天為他披麻戴孝,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白娘子追求愛情的自由,勇于反抗神權與“人”權。故事中的女主角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女性的自主使她們具有了追求幸福的勇氣和獨立的人格。因此,在面對神權、王權、父權和“人”權的阻撓時,她們能夠擁有獨立的意識,而不是蠅營狗茍;能夠正確區分是非,掌握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參考文獻]
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M].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李立.漢代牛女神話世俗化演變闡釋[J].洛陽師專學報,1999(1):89-92.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結構形態論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47-51.
劉根生.團圓情結—中國古典悲劇團圓結局的文化分析[J].衡水學院學報,2006(2):46-49.
本雅明文選[M].陳永國,馬海良,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麥克斯·呂蒂.童話的魅力[M].張田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王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