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艷秋
新課程語文改革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語文課堂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老師充分利用閱讀引發學生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閱讀是一個吸收的過程,寫作則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拓展學生的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感受語文蘊藏的文字美,體味語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寫作之樂。
一、為閱讀的個性化感悟,營造良好的氛圍
“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薩特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教學設計,積極地走進文本,走進學生的心中,拋磚引玉,做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與對話者,營造寬松、祥和、博大、溫馨、自由、和諧的閱讀氛圍。《去年的樹》中寫了:“鳥兒必須離開樹,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緊接著作者只用了兩句話“春天又來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小鳥又回到這里,找她的好朋友樹來了。”作者給每一個閱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思維與想象空間,所以我采用了引領學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方法,用整個心去和小鳥相對,讓每一個孩子都去想:小鳥為何要回來?在路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小鳥又是怎樣克服的?它克服困難的動力來自什么?這樣一只“信守諾言、堅貞不渝”的鳥兒,活靈活現的鳥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老師放手讓每一個學生大膽地去讀、去思、去悟、去創新,去升華自己的情感;使學生的知識得以融會,情感得以豐贍,思維得以開闊,個性得以放飛,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實現,生命得以豐盈,寫作也得以提高。
二、為閱讀的“對話”交流架設橋梁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因此語文課上,師生的角色定位是導而不是帶,是引而不是灌,把課堂看做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去呼喚、去激發學生心靈的震撼,允許課堂上學生個體間的交流。這樣有益于學生思路的拓展和智慧的點燃,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只做架橋的設計者,不做架橋的施工者。在學習臺灣著名的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課時,老師不僅架起學生與文本的橋梁,而且還架起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橋梁。當課堂進行到高潮時,把作者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展示在屏幕上,學生的內心受到巨大震撼,激發了學生對作者的敬佩與仰慕。老師讓學生此時最想對作者說點什么?這樣學生把作者和文本生命的頑強與珍愛有機地聯系起來,更加珍愛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放射成無限的。因為有了特定的情景教學,教師、學生、文本和作者之間的碰撞與對話,生成了許多生動的體驗與新的認識,使教材的內涵得以發掘,使師生的人生觀得以升華。
三、在續寫中得以升華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真切地感受到,無論是文本,還是生活本身,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在悄悄地傳遞成長的力量,讓一種質樸而偉大的情感,漸漸地滲入靈魂和血液,讓師生共同獲得生命與創造能量的滋潤。老師恰當讓學生續寫,可以繼續點燃學生對文本的潛質,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展現學生心靈深處的火花。《梅花魂》作者借梅花,回憶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公,贊美外公不屈不撓的梅花品質和民族氣節。記憶中的外公,淚眼蒙眬地送給自己梅花手絹,從此天各一方……教師在閱讀課上,精心布置一個練筆:我與外公分別后……給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既可以表達外公對祖國的思念之情,也可以表達作者借梅花手絹激勵自己愛祖國的情感。這種濃濃的愛國之情,不僅展現在老一輩身上,也延續在子孫后代心里。學生既是作品的閱讀者,又是新作品的創造者。在閱讀中吸收作者的寫作方法,在寫作中升華自己的感悟。
閱讀有著無窮的魅力,課堂上老師為學生蕩起閱讀的風帆,課后讓學生遨游書海,沉浸書香,讓寫作的思緒飄揚萬里。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