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淵
教師將統一的單元話題一成不變地塞給學生并向學生要立意、要構思、要描寫,這樣的作文教學活動無情、無感、無話、無趣,這樣的作文教學忽略了學生自身真實獨特的生活體驗,忽略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這是應試、評比教育下作文教學活動的無奈。
在習作教學實踐中,我漸漸體會到:必須讓作文課堂鮮活起來。作文教學要鮮活,就應聯系生活,取材生活,用新鮮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寫作需求。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就是鮮活,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山變、水變、人在變,日新月異,有了體驗自然而然寫出真話、實話、心里話。現在,以《手》指導課為例,談談我對習作教學的認識。
一、鮮活的第一印象——開門見“漁”
人總是先有需要,然后才有動機,才有滿足自己需求的行動的。因此,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設法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需要。
師:大家以往都是“看圖作文”,今天,我們換一換,學個新的,我們學寫“畫圖作文”。
生:是不是什么都能畫?
生:是不是自己畫什么就寫什么?
生:老師,我沒帶水彩筆怎么辦?
面對“畫圖作文”這樣的新課題,我以為學生會無動于衷,甚至會感到索然無味,我的猜想完全錯了!有上過“畫圖寫話”的課嗎?沒有!多么新鮮啊!多么稀奇啊!從學生的問題中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教師所吸引,好奇心被激發起來了。鮮活的第一印象令學生耳目一新,喜形于色,顯然對今天的作文課興趣盎然,他們多么期待今天的作文課啊!寫作之“漁”——“蘊情法”已悄然入潛。
二、鮮活的“二度”觀察——一“藏”之妙筆
觀察能力是作文教學的關鍵,描寫事物要觀察,還要有一定順序,但是平時學生很難把事物觀察仔細、全面,或對觀察的事物熟視無睹。觀察不是嘴上的觀察,要讓學生想觀察,去觀察,認真觀察。怎么辦?用“回懸”之計,讓學生掉進觀察的“漩渦”,迫不及待地去觀察。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師:今天我們做畫圖作文好嗎?歡迎嗎?歡迎的舉手。
學生舉起手來(有的兩只手都舉起來了)。
師:歡迎的拍掌!
學生拍掌。
師:(神秘地)現在藏好你的手。
生:藏手(有的藏在背后,有的藏在抽屜里,有的藏在帽子里——)
師:現在誰能說一說,你的手是什么樣子的?
生:我的手是白白胖胖的。
生:我的手是紅色的。
生:我的手是勤勞的。
生:我的手是細細的。
師:手的樣子?
生:很大。
生:長長的。
生:修長的。
師:手是我們的朋友,和我們形影不離,大家現在卻說不出自己手的樣子。現在拿出你的手,大家再仔細地觀察一下。
教師指導依次認識手背、手面、手心、手指。學生自由觀察。
生:我的手指尖有一圈一圈的。
生:那叫指紋,很像波紋。
師:你真棒!你的指紋一樣嗎?你的、我的、他的一樣嗎?
生:一樣。
師:真的嗎?再仔細觀察一下。
生:(觀察后回答)不一樣。
師: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一樣的。
生:老師,我的手背關節的地方會皺,遠看好像眼睛。
生:我的手背會凹進去,好像酒窩。
生活中并不缺乏寫作的素材,只是缺乏發現寫作素材的眼睛。先藏后說,再觀察再說,新鮮的“藏”激起學生觀察的需求,當活生生的手再次伸到學生眼前時,學生的觀察從熟視無睹到仔仔細細,從隨意的觀察到有意的觀察,強化了觀察意識,讓觀察不停留在表面,不是單純地為了觀察而觀察。之后,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的小手真有趣!每個手指指尖都有一圈一圈的像波紋,而且他們蕩起的樣子都不一樣,有的寬一些,有的窄一些,有的像圓圈,有的像小溪,不知流向什么地方去。
三、鮮活的創造積累——積累為運用,運用促積累,積累在運用中“再生”
作文的難就是難在欲言無物,為什么“無物”?積累少嗎?采蜜本,好詞佳句本,學生一本又一本,關鍵是什么?“活用”!光積累不用就是死積累。如何讓積累活起來?運用、運用、再運用。教師在認識了手的基礎上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師:我們的手這么可愛,那么他能做什么動作呢?(師示范動作)
生:(回答)拍、伸、舉……
師:大家還能做什么動作?
生:(躍躍欲試)一邊做動作一邊想,絞盡腦汁表演動作,說了很多動作詞,如:拿、提、拉、推、捧、按……
師:(教師相機板書動作詞)這么多都是你們的積累,你們真是太棒了!
不是為了積累而積累,不是為了運用而運用,沒有教師硬性任務,沒有任何心理壓力,鮮活表演激發積累的需求,并投其所需,引導表演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增強了說話的欲望,強烈的欲望使學生更積極投身于表演中,表演也使學生加深了理解,豐富了積累,記憶得更牢了。作文難嗎?不難,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的小手好靈活啊!它能幫助我做許多事情:拍皮球,擦玻璃,掃地,洗衣服,倒垃圾,遞水杯……我的小手還是媽媽的好幫手。作文中學生準確寫出運用手的動作,馬上將積累自然而然地運用到習作中,運用促進了積累的再現,拓展了積累的空間。
四、鮮活的情感——“愛”字顯真情
俗話說“情動而辭發”。情感是活的,是要用真實來打動的,用行動來表達的。教師在學生觀察了手,動手表演了之后,問道:你們的手那么美,你們愛它嗎?喜歡它嗎?做個動作給老師看一看,給大家看一看,你是如何“愛”它的。
生:愛它,保護它,和它做好朋友。
生:親它、抱它、摸它、洗它……(學生邊說邊做動作)
此時,學生不由自主做起動作來了,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純真!觀察手,讓學生認識自己手的奇妙,用手做動作,體會到自己手的能干,激發了學生對手的情感的需求,此刻“親它、抱它、摸它、洗它……”表達了自己對“手”的喜愛,滿足了對“手”的情感需求。多么神奇的手啊!能不愛嗎?愛“手”之情油然而生。學生在習作中寫道:“我不知道為什么,它能幫我寫作業、關門、擺玩具,還能給媽媽按摩、掃地,我特別喜歡我的手,我好愛它,每天都把它洗得干干凈凈的,每一次我都會捏它一下,表示我特別愛它。它是我心中的寶貝。”鮮活的情感,激發學生表達精神世界的需要,自然情辭共生,奇言妙語也就如泉涌一般。“捏它一下,表示特別愛它。”“是我們心中的寶貝。”多么真摯的肺腑之言啊!
筆者明白了,鮮活的作文課堂是什么。
1.不講求華麗辭藻的堆砌,追求寫童話、言童事、表童心、激童趣、講童真。
2.作文是實實在在的生活,要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事物,樹立生活無小事觀念。
3.作文要積累,但是積累不是機械抄美文、背佳句;要實踐、在實踐、體驗、感悟中自然而然積累,新新鮮鮮,進行活生生的孩子的生活體驗。
4.給學生創造的時空、天地。看圖作文驅于他人的設懸,畫圖作文自畫,先自想,再畫、說、寫,方為上乘。
5.用鼓勵代替斥責,用贊許代替批評,讓陽光灑向每一個學生,給學生愉快環境,讓他去想象、去創造。
6.還作文課堂樸素,只有多媒體擾亂視聽,沒有過多花架子掩人耳目,幾筆簡筆畫實實在在、真真切切。
7.作文培養寫興趣比教寫技巧更重要,讓孩子愛寫、樂寫、寫不難。
根據童事寫作,接近生活,一切新新鮮鮮,活生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言童趣、童真,表童情、童心,佳作輩出,童心蕩漾,這就是寫作之底蘊,樹人之底蘊。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