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波
摘 要:新課改實施背景下,小學各學科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充分發揮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旨在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型人才。
關鍵詞:新課改;高效性;合格型
小學教學是小學生教育開始的重要階段,此時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而近年來,我國小學教學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課堂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參與性極低,逐漸呈現出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局面。久而久之,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機械地將教學內容陳述明白即可,不顧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應用。以下將對提高小學各學科教學質量提出具體的對策建議。
一、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
在傳統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普遍應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一股腦兒將教學知識全面傳授給學生,小學生也只能是被動接受知識,課堂上很少能看到師生之間因為某一問題進行相互交流和探討。這樣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缺乏自我學習能力等。但是,小學生普遍都存在極高的好奇心,對待任何新鮮事物總想研究一番。而新課改實施標準中,針對小學生獨特的特點進行了分析,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二、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能力。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好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堅實的基礎,也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氛圍下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為了迎合新課改實施標準,小學教師不斷改革創新,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逐漸對教學活動提起了學習的興趣。比如,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使課堂教學資源變得更加豐富,也滿足了很多學生對學習的需求,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競賽類活動,比如演講比賽、分組合作探索學習等,這些都將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輔助作用的創新性教學理念。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要不斷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不斷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小學課堂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劉寧.淺議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課堂教學[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