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棉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在多年的教學歷程中發現,有的老師過于注重分數、注重講解,忽視了學生的主動閱讀,忽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往往事倍功半、費力不討好。
閱讀教學的關鍵不在老師的“講”,關鍵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生如何“讀”。有的老師上閱讀課時,針對一篇課文反復地講解、反復地分析、反復地練習,學生成了“知識容器”“做題機器”,知識點老師講清了,學生練夠了,考試時可能學生取得較好的分數,但學生并沒能通過閱讀課文,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如果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漸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甚至越來越討厭閱讀,把閱讀當成一種負擔、一種壓力,見了課文或者閱讀題就會煩、就會怕,在心里種下苦澀的種子。那么,如何才能指導小學生更好地享受閱讀、更好地培養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喜歡“讀”,覺得閱讀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才能有最佳的效果。在導語設計上下功夫。每讀課文都有寫作背景,老師可以從多方面入手,設計耐人尋味的導語,從一開始就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吸引學生用心地開始閱讀。如果每次學課文,開頭一句話都是“今天,我們學習第幾課,題目是……,請打開書朗讀一遍”。哪個學生也不會有什么興趣的,因為這只是流程,只是任務,沒有任何目的性和吸引力。老師要跟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心特點相結合,設計好閱讀課的導語。
二、引導學生多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反復地閱讀,只有多讀,才能提高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質量,才能增強閱讀的能力和水平。學生閱讀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朗讀、默讀、齊讀、自由讀、分組閱讀、分角色閱讀等,在不同形式的閱讀中,學生的閱讀水平不知不覺地就提高了。在閱讀時,老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閱讀更有目的性,更有層次感。
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學生的閱讀習慣需要老師長期的培養。閱讀是有目的、有技巧的,要讓學生知道看到一篇課文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讀、如何獲取信息。再有就是經常開展一些閱讀活動,如講故事、小練筆、手抄報、演講賽、讀后感、筆記展等,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收獲和成就。要跟家長搞好配合,讓每個家庭都有閱讀的條件和氛圍,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只有堅持以生為本、以生為主,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才能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