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獲得,是在教師的激勵和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內化活動來實現的。而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化,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目標已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使數學成為人文數學,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得以很好的實現。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經常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不失為有效的手段。
事實上,除非經常給小學生以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否則要他們只為最終的獎勵而長期努力是不現實的,小的經常的表揚,比大的極少的獎勵更具誘因價值。要使所有學生意識到,只要盡力,所有人都有機會得到表揚。而要注意的是,學生對獎勵必然會做出估價,不能使有些學生感到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獎勵。目前數學課堂上教師隨口所說的“你真行!”“你真聰明!”“你真棒!”等等表揚就顯得有點泛濫成災了。教師要適當把握激勵的時機,及時恰當地表揚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樹立堅定的自信心,從而在愉悅的數學學習中體驗、享受學習的成功。
一、在學生異想天開時激勵
每個學生都具有發展成有用人才的條件,每個學生都有待開發的潛能,都具備他們自身的價值。但不可否認,由于個體差異,個人具有的潛能不同。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都當成數學家來培養。讓我們看一位數學教師是怎么做的吧。
在一次小學數學公開課上,有位教師問:“在平時的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方形的?”一位學生說:“蘋果。”教師耐心地問:“你怎么把蘋果想成是方形的呢?”學生說:“我有一次把蘋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蘋果滾到地上摔壞了,我想蘋果如果是方的,該有多好啊!”這位教師說:“你真會動腦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蘋果!”蘋果明明不是方的,可這位學生卻把它說成是方的,顯然已經脫離了生活實際,但卻反映了這位學生有很強的空間想象力。假如這位教師粗暴簡單地加以扼殺,那么也許一位數學天才就被扼殺在搖籃中了。
二、在學生向教師質疑時激勵
古今中外的許多事實證明,凡是有所創新、有所發明的人,都非因循守舊、人云亦云者,而是對傳統觀念敢持懷疑、否定態度的人,是有創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人。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要力求使學生敢于挑戰教師和教材權威,養成評判、質疑的科學態度,成為具有反思性習慣的學生,當學生提出一些迥異不同的觀點時,教師要保護學生的求異思維。
如,我在教學除法應用題時,出了這樣一道題:“用3個小筐可以裝60千克蘋果,用3個大筐可以裝90千克蘋果。現有500千克蘋果,用哪一種筐裝比較合適?”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先求出每個小筐可以裝20千克,每個大筐可以裝30千克,而500÷30有余數,所以用25個小筐正好裝完,用小筐裝比較合適。
可有位學生說:“老師,我覺得用大筐也行。500÷30=16(個)……20(千克),需要16個大筐,而余下的20千克僅需1個小筐就可以裝完。”
我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在表揚了這位學生肯動腦筋后,要求全班學生對這道題展開討論。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圍繞這道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可以用8個大筐和13個小筐,有的說可以用10個大筐和10個小筐……方法多種多樣。我適時提問:“用哪一種筐比較合適?”學生又沉默了下來,還是那位學生打破了沉靜:“老師,我覺得題目的問題問得不恰當,應該問:怎樣裝比較合適?”我驚喜之余,及時表揚了他,因為我知道,一顆希望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三、在學生思維多樣時激勵
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課上,當學生出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時,教師應及時鼓勵,同時還要有意設置一些能夠有效啟發思維多樣性的問題情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如,在教學行程問題時,出示“甲乙兩個人在相距600米的地方同時出發,甲每分鐘走50米,乙每分鐘走70米,經過多少分鐘兩人相遇?”這里沒有告訴學生甲乙的運動方向。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他們認為可以相對著走,可以同一個方向走,他們還想了很多細節問題,如走到半路累了要歇兩三分鐘,遇到紅燈要停幾秒鐘,研究各種各樣的情況。如果學生長期接受這樣的訓練,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創新能力必將得到很好的培養。
四、在學生欲言又止時激勵
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也要注意肯定性評價語言的選擇和及時使用,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求上進的氛圍。尤其對于學困生,更要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觀其神,察其色,只要他們有一點想學的樣子,就要充滿信任地請他發言。如果學生回答錯了,教師也要機智地處理,使學生不失“面子”。如,我在教學另一行程問題“甲乙兩地相距32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由甲地開往乙地,已經行了3小時,離乙地還有多少千米?”時,一般的解法是:320-65×3。我看到有位學生坐在座位上猶豫不決的樣子,便示意他大膽舉手回答,這位學生列成:“320÷80”。其他學生沉不住氣了,紛紛要求發言,而這位學生站在那兒不知所措。我要求大家安靜一下,然后對這位學生說:“你的思路是對的,只是沒有做完!”全班學生一臉詫異地看著我,在我的引導下,這位學生明白了:“320÷80”是求出一共走4小時,已經走了3小時,還要走1小時,列式:80×(320÷80-3),很高興地坐回位置上。
在學生“欲言又止”時鼓勵學生發言,在學生“不知如何是好”時,設法將錯誤的想法引到正路上,有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使表揚和激勵發揮教學效應,需注意“具體性”和“即時性”。空洞的表揚,雖然也會給人某種快感,但這種快感只是暫時的,作為學習動機的激勵因素,不會產生持續效應。只有針對具體事例適時進行表揚,抓住課堂激勵的時機,將激勵同學生的反應和心理作用合拍,教師的激勵機制才會顯示出威力。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