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繪畫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心理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美術老師如何利用繪畫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畫畫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樂畫”的境界,這是值得我們每位美術教師研究和探討的話題。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適時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發繪畫興趣
個人覺得在適當的時機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可以使教學進程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一次繪畫興趣小組課上,我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漂亮的樹干》,同學們一看題目就有點蒙,樹干有什么好畫的,只要劃兩道線幾個枝丫不就行了嗎?哪里有什么美麗可言?確實,很多孩子就是這么畫樹干的。于是我繼續發問:“樹干都是這樣的嗎?”由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出示各種樹干的圖片,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簡單的樹干變漂亮了。“樹皮是什么顏色呢?樹皮一定就是棕色嗎?”再一次提起學生胃口,“再看看,在樹干的上面還有什么?”“在畫它們的時候,可以聯想一下,它們像什么形狀呢?”一步步,不失時機的引導,使學生對樹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基礎上,學生就有東西可畫,有東西可想,從而畫出最出色、最動人的圖畫。
二、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繪畫興趣,達到“樂畫”的效果
成人往往習慣于在學生的繪畫作品中尋找奇思妙想。那些與眾不同的色彩、流暢的線條與生動的構圖,和諧而富于個性,常讓我們贊嘆不已。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用色彩表現心中的世界,當五顏色六色的顏料通過他們的小手在紙張上盡情揮灑時,他們常常感到快樂和滿足。所以美術老師應該盡量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給他們充分施展個性的機會,從而使他們盡情地涂抹,將他們內心的世界通過畫筆更好的展現出來。
在一次美術課上,我讓學生畫《美麗的向日葵》,一開始,并沒與學生交流向日葵的形狀、顏色等等,而是用試探性的語言問,“你愿意用什么樣的紙和筆來畫向日葵呢?”“你喜歡的向日葵是什么樣子的?”“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向日葵,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有趣的故事?”這時,我再鼓勵他們將所想的向日葵畫下來。由于沒有了我給他們種種要求的束縛,他們的個性便在紙張上表現了出來,那真是一幅幅很有意思的作品:有的向日葵是一群可愛的小精靈,紅紅臉蛋,快樂地咧嘴大笑,好有活力;有的向日葵直接是從植物大戰僵尸的故事中走出來的,它們一排排、一列列似乎在扭動著腰肢釋放著一個個金色的小太陽;有的向日葵很害羞,躲在圈著柵欄的校園里靜靜地開放……
三、開展繪畫競賽,激發繪畫興趣,以達到“樂畫”的目的
孩子們的好勝心都很強,比賽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會定時為學生創設一個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適時地開展一些小型的比賽活動或者展評活動,用競爭來激起學生的作畫興趣。如:日常課堂總結的環節,我總愿意設計作品展評活動,將優秀作品挑選出,及時給予表揚,并將其中一部分作品貼于班級的文化采風專欄上,讓孩子們獲得成功的喜悅。長此以往,學生繪畫的積極性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把握孩子內心深處的靈性靈感,激發繪畫興趣,以達到“樂畫”的目的
在我的眼里,愛畫畫的孩子都是聰明的孩子,你看,五彩的畫筆下流淌出多少可愛的瞬間。那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那么純潔,那么美麗,充滿了靈性。我一直覺得,教孩子畫畫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讓他們畫得多么像,技巧多么高,而是為了激發他們內在的靈性,即對世界的感悟。空氣流動起來,才會清新。同樣,讓孩子們的眼光和思想“流動”起來,才會激起智慧的火花、綻放想象的花朵。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