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賢
數學教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低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概括能力比較差。因此,教師必須借助于教具、學具,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生動地呈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容易理解和掌握。皮亞杰曾說過:“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體的橋梁。”意思是兒童學習數學,最初是通過動手操作而完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順應學生的年齡特點,投其所好,讓學生利用學具發現問題,發現知識所在,從而使學生逐步發展到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現結合教學實際談一下我的體會。
一、利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入門的先導,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而巧妙地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就可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激發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樂學、善學。
如,在教學“百以內數讀寫法”時,先讓學生利用計數學具從90一個一個撥珠,當撥到99時,學生對數到100時如何撥珠有了疑問,此時,學生急于想知道如何正確撥至100,教師要抓住這一時機,運用微課錄像揭示撥珠規律,學生想知道的問題就通過微課迎刃而解了。這樣學生就能順利地在操作中認知數,在輕松的操作和愉快的電教手段中掌握了抽象的數數,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學生由于學得積極、主動,思維隨之展開,興趣隨之激起。與此同時,動手操作的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同步增長。
二、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思路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過程中,他們的思維有時會偏離學習的軌道,而利用學具的操作有助于從紛繁的現象中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質,指導知識的回歸。
如,教學“角的認識”中,出示“邊不一樣長,角度一樣大”的兩個角時,學生便在表象中認為“邊長的角大”這一結論是正確的。此時,學生尚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抽象的角的概念。為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提前做一個自制的角的學具(用紙片剪成的2個邊較長的角),操作時,用剪刀把學具兩邊一次次剪短,再分析出“邊變短角沒變化”,然后針對這個發現進行判斷練習。學生在學具操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了角的概念,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總之,思維是教學的基礎,感知是思維的前奏,操作是感知的來源,學具是操作的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他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是他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所以,重視學具操作,在操作中要注意適時、適量、適度,就可真正啟迪學生的思維,促使知識的掌握。
編輯 姚曉媛